皮膚表面維持酸性,有利肌膚健康與保養──但對足部肌膚是否也同理?研究實測:酸性、中性&鹼性保養配方,對足部皮膚 pH 值、水合作用和生理狀態的影響...
許多研究都已告訴我們:皮膚表面維持酸性pH值,構成「酸性地幔(Acid mantle)」層,對肌膚的健康很有益──如調理角質的分化和剝落、促進神經醯胺合成、強化角質屏障功能、降低TEWL、或有助皮膚微生物組(Microbiome)的生態平衡、避免害菌過度滋生衍生痘痘、皮炎、皮屑......等。
(另參→皮膚維持"酸性pH值"的重要...@MSMF 知識PART)
所以普遍認知是:偏酸性的護膚配方,更有利肌膚保養調理。
然實際上:
- 肌膚的pH值,會隨身體部位不同,其常態pH值也會略有差異;
- 加上某些產品類型或活性成分,其實需要較高的pH值,加入酸性配方中並不適用;
- 且健康的皮膚,包括足部皮膚,應具有充分的酸鹼緩衝能力──因此,產品的 pH 值應不會直接轉化為皮膚的 pH 值。
所以Andreas Fitzner等人研究團隊想了解──針對足部護理產品,配方在不同pH值的條件下,足部保濕霜的實際保養功效有何影響?
研究:不同pH值的護足配方,對足部肌膚的影響?
足部肌膚是特殊的,例如足底與腳跟部位,通常具有最厚的皮膚角質層(往往10~20微米)──尤其當其過度增生又不剝落,形成繭時,甚可達到毫米級的厚度。而皮繭的高硬度與低含水度也容易導致皸裂問題──因此護理足部皮膚維持應有的保濕度(避免過度乾燥乾裂)的保濕霜配方就顯得重要。
- 研究60位受試者(其中半數被診斷患有糖尿病1 型或 2 型)測試使用「中性(pH 6.9)、酸性( pH 4.5)或鹼性(pH 8.5)」的足部保濕霜──觀察使用前後,足部肌膚的pH值、皮膚含水度與足部臨床觀察參數(如紅斑、乾燥、脫屑和龜裂)的變化?
結果發現:
- 三種pH配方,其平均pH值仍然很好地保持在皮膚的生理 pH 值範圍內──雖然鹼性(pH 8.5)配方在第29天的數據有微幅提升,但差異度並不具統計學意義。
- 三種pH配方比起對照組,均有顯著提升肌膚的含水度──不過對比三種pH配方之間,彼此的保濕力提升效能,並無顯著差異。
- 三種pH配方,對足部肌膚狀態(紅斑、乾燥、脫屑和龜裂)均有顯著改善效果,且彼此之間最終同樣沒統計學意義上的差異──只是可觀察到,酸性配方見效速度最快,在第15天就有顯著改善。之後改善幅度縮小,至第29天時與中性、鹼性配方組的總體改善幅度,相異不大。
研究團隊結論:
- 不同pH值(pH 4~8)的配方,對於糖尿病和非糖尿病受試者的皮膚pH值,僅具輕微影響──皮膚pH值始終保持在健康的生理範圍內。
- 此外,儘管pH值不同──所有的測試配方,均發揮顯著的改善效果,有效護理足部肌膚(提升保濕度,減少紅斑、乾燥、脫屑和龜裂問題,幫助皮膚屏障功能完整等)。
MSMF知識PART
從此研究可知:正常皮膚本身是具有充分緩衝能力的,所以常見弱酸~弱鹼範圍(停留型pH3.5~8,洗去型pH可至10)的保養用品,並不需要特別在意──只是對於屏障功能較弱的敏感性肌膚來說,使用弱酸性配方,降低皮膚的工作量(耗能,去緩衝回復皮膚應有的pH範圍),應是更好的選擇。
*成功配方=20%理論+80%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