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剛好看到一個關於小費的新聞: 在維也納熱門觀光區Naschmarkt有些餐廳額外增加了一筆 10%「服務費」在帳單上,如果客人沒有注意又再加上一筆小費,等於餐廳收了兩次小費。
這個新聞從客人角度、服務業從業人員、業主上都有很多不同的討論面向。要討論這些部分,我覺得可以先從較紹奧地利小費文化開始。
奧地利小費文化
說到給小費,對於大多數的台灣人來說都不太熟悉,因為在亞洲地區不習慣另外給小費,通常都是在帳單上直接加10%服務費。但在歐洲,小費可以算是服務生固定薪水以外的分紅,通常給小費也是直接給服務你的那位,所以算是很直接對於他服務的Feedback。 今天主要要分享的是德國、奧地利地區給小費的習慣(就算在歐洲,每個國家給小費的習慣都不太一樣)。
一定要點飲料嗎?
一般來說,進到餐廳坐下來沒多久服務生就會過來先問你要喝什麼。當地人習慣先點啤酒或餐前酒,邊喝邊聊然後慢慢看菜單。 在餐廳點飲料算是約定成俗的規定,飲料賺的算是餐廳得到的小費,所以有一種說法是「點飲料=給小費」。但是!其實沒有強制規定一定要點飲料,只是想喝水的話,可以跟他們要Leitungswasser 自來水(或Tap water),疫情後大部分餐廳都會酌收一點自來水的費用,30 Cent到1歐左右。
或是我通常就會點最便宜的Soda Zitrone 蘇打水+檸檬。
給小費的原則-「湊整數」
一般來說拿到帳單之後,可以抓大概10%加上去。以我還是學生時期的作法是,基本上只要湊到整數給服務生就可以了。如果小數點是0.80或0.90的話,可以再往上一個整數。
舉例來說
一個人帳單是11.30歐,我會給12歐;如果是11.80歐,就可以給到13歐。
兩個人帳單23.70歐元,通常我會給25或26歐。
人數多的話通常也會湊多一點,如果真的不知道怎麼給,直接10%加上去也可以。
怎麼給呢?
延續上面的例子,有剛好12歐的現金給服務生的話,可以跟他說:
Stimmt so. (不用找了)
有需要找錢的話,直接跟他說12歐,他就找你剩下的錢。刷卡給小費的話,一樣跟他講12歐就可以了。
以自己意願為主
雖然說給小費是習慣,但真的遇到我覺得態度很不好的服務生,有時候也會斟酌的不給或給很少啦。當然態度很親切的也會給的比較多一點。總而言之,小費就是願意給再給。
補充一下點餐小撇步:
之前聽過有人在餐廳裡舉手叫服務生,結果被服務生罵的事情。在餐廳裡舉手叫服務生對他們來說其實是不太禮貌的行為,通常他們會大概看你們點餐的狀況過來詢問。
當你準備好點餐時,把菜單蓋上,表示你已經看完了,這樣他們就會直接過來點餐了。 不過有時候等了很久還是會舉手示意一下啦,或是盡可能地盯著他看...
回到前面提到的新聞
根據餐廳老闆說,疫情後加上奧地利整體物價上漲,所以現在客人願意付出的小費經常給不到百分之十。對於服務生來說,時薪比其他服務業低,最大的收入就是來自小費,因此才會有額外增加服務費的行為。
對此,另一篇新聞有提到維也納商會Wirtschaftskammer Wien其實是批評餐廳這樣的行為的,並認為強制增加小費並不符合奧地利的習慣。
我在看新聞下面留言的時候,有發現其實有滿多民眾表示可以理解餐廳的作法。大概是最近奧地利物價真的漲得很多,大家都有感於薪水縮水。還有另一個被討論的點,就是餐廳認為來這邊消費的大多數是觀光客,但是觀光客經常不給小費或是給太少的小費。
目前法規上是不允許餐廳強制要求服務費,但難保有沒有餐廳會這樣做。最好還是在結帳前確認好帳單再付錢。
“!這裡所提的額外服務費並不是指Gedeck的費用,Gedeck通常以人頭計算(有些餐廳會一桌收一個固定費用),每個人3~5歐,這部分算是餐廳附的麵包費用。”
個人的一點想法
住奧地利也好幾年過去,疫情後的這幾年物價真的是肉眼可見的明顯增長。超市民生物品的漲幅真的不少,以最最最平價的牛奶來說,我剛來的時候只有Bio有機農場或品質較好的牛奶會超過1 歐元。現在最便宜的牛奶都快1.5歐了。
更別說超市的雞蛋,目前最便宜的雞蛋一顆也要0.30歐左右(NT9台幣)。進餐廳的話,現在基本上就要花個25歐。因為物價漲成這樣,理所當然消費者願意付出的小費就會比較少。這部分可能真的需要讓整體薪資提高才能增加消費者給小費的意願。
剛開始來的時候很不習慣進餐廳要先點飲料,也對於每次結帳要怎麼給小費很困擾,加上在這裡常遇到非常做自己的服務生(被兇過很多次😅),所以以前要結帳都會有點緊張。現在比較熟悉後,就會理解用高一點的小費來鼓勵服務好的服務生;對於態度不佳的服務生就不給小費。(結果還遇過不爽就把找錢丟回來給我的人...)
在此給各位一點心理建設,在奧地利很容易遇到不親切和態度不佳的服務生。大家不用太過在意,真的很常見!
*註:本文資訊皆來自個人經驗和資料蒐集,如有錯誤歡迎指證。
哪裡可以找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