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8/1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投資行為的反思

我今天在臉書看到一篇貼文,讓我想到我的第一本書"傻多存股法",當中的一段文字。
我在書中以一個存股投資者的角度,對於作價差的投資人的投資行為進行了一種個人見解,並對該族群未來的預測做出了解說。我認為在資產較少的時候,作價差的投資人可以拿出一部分資產進行買低賣高的類似賭博的投資行為。例如,如果資產總額為一百萬,可以拿出其中的三分之一,也就是三十萬,進行作價差投資。在這種情況下,賭博式投資法是不太可能遇到問題的。然而,當投資人擁有三千萬的資產時,敢於拿出一千萬進行賭博式投資嗎?
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因此,我的那本書就是以這樣的觀點來表達我的看法。
今天在臉書上看到某位指數型投資人對於存股族的看法。指數型投資人認為,對於少數金錢進行個股投資的主動型投資人來說是可行的,但當金額巨大時,他們如何可能把大量金錢押注在單一股票上呢?
咦?這感覺好像在說我?我怎麼有信心能夠持有五十六張台積電股票?
指數投資者認為,當存股族擁有較多資產時就無法做到這一點,而作為一個存股族的我,我卻做到了。
那麼,按照我當初所寫的那本書的觀點,作價差投資者在資產較多時也無法做到這一點,肯定有人可以做到。
這樣的行為好像類似我們在生活中常聽到的一些話,父母對孩子說:“等你長大就會明白了。”社會人士對學生說:“等你出社會就會明白了。”老人對年輕人說:“等你老了就會明白了。”好像我們對於自己的某種認知就是絕對的真理,並預言其他人未來肯定會遇到我們所說的問題。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認知和被視為真理的典範來支撐我們,讓我們可以判斷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基於這些背後的背景知識和認知,我們可以對其他行為方式提出個人見解和觀點。然而,我們的認知是否正確呢?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否則我們如何作出選擇呢?
所以,如何判斷我們背後的背景知識是“符合自己”的正確方向呢?
這時候就涉及到“典範”的概念了。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的典範,對於投資來說,價值投資、指數投資和作價差都有各自的典範。典範有大小之分,有些典範成功的人很多,有些典範成功的人很少。價值投資的典範有巴菲特,還有棒喬飛,明顯價值投資的典範是巴菲特。長期投資的典範是指數投資,而短期投資則沒有被廣泛接受的典範。雖然有波浪理論、道氏理論等短期投資理論,但成功應用這些理論的人很少,因此在短期投資領域中,大家對於能夠持續複製成功的策略並沒有共識。
在選擇這些典範時,所謂符合人性就好比創業的典範可能很難複製並且成功的機會很小,但一旦成功則可以創造巨大財富。上班族的典範大家可以追隨,幾乎每個人都可以穩定地賺取金錢,但發財的機會不高。對於一個身上充滿創業基因的人來說,要他去當上班族,賺取穩定的薪水收入會讓他感到痛苦。他寧願選擇高風險、高失敗率的創業典範,即使失敗也是符合他的人性。我們不能因為這位創業家失敗,就責怪他說:“誰叫你不選擇安穩上班的典範呢?”
所以回到存股族身上,我個人性格喜歡長期投資,所以我當初選擇了存股。但當我發現長期投資的典範是指數投資和巴菲特的價值投資後,我更傾向於研究指數投資(詳細原因可以在另一篇文章中討論)。
因此,與其說我拋棄了存股,更準確的說法是,我對自己的投資行為進行了反思。我思考自己的投資理念是否正確。我尋找該領域的典範,然後遵循典範的指引,就能獲得大家普遍認可且預期的成果。
這就是我思想轉變的過程。你的人生有指引你方向的典範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