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感到底重不重要?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年輕時,我是一個頗有儀式感的人,喜歡不同的節日來臨並慶祝,可是隨著歲月漸長,節日過得多了,都是千遍一律,也少了過節的期待感。
特別近年,每逢過節反倒成為了商家吸血的日子,情人節餐廳只有情人節套餐,母親節去吃飯,飯店也只有母親節團餐。零售百貨也在推廣節日的套裝禮品包,當節日變得越來越商業化,好像就失去了其本來的意義,而我也不再期待和慶祝節日。
這樣的情況持續了一段時間,直至小孩長大,他們很期待不同的節日。
女兒期待聖誕節可以吃大餐,兒子期待農曆新年可以收紅包。他們更期待自己的生日和每一位家人的生日,這些日子都是大家一起慶祝的時候,為他們平凡的日子增添一點色彩。
我和先生本來也不是重視儀式感和節日的人,但為了孩子。我們重新的過上有儀式感的日子。
看著孩子過節的笑顏,總會勾起我小時候期待過節的心情,和熱鬧歡快的情景。
成人過了很多節日,可能已經沒什麼期待,但是有小孩後,我常常覺得是將人生重新活一次。
我陪伴他們長大、學習、分享他們經歷人生眾多的第一次,欣賞他們的笑顏,也陪著他們悲傷。
在沒有孩子時,我覺得儀式或許有點多餘,但當有了孩子後,我了解到儀式對成長是相當的重要。
這後來在我讀《中年之路》也有印證。
作者說現在的青春期已經由十五歲開始延長至四十歲,有些成人的心理還是處於青春期,沒有長大。
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現代人缺乏了一個由青少年跨到成人的儀式。
在一些土著的部落,都會在十六、七歲有一個成年的儀式。讓這些青少年的心理有一個覺醒,要從少年進入成人,他們會離開父母獨立成,也會有一個新的名字,代表成為了一個成年人。在古代的中國也有女子的笄禮和男子的冠禮代表著真正的成年。
然而,在現代,青少年從少年到成年好像沒有一個特別的儀式。而且大多數還是與父母同住,受父母照顧。
身體與年齡上的成長,並不能真的代表了心理年齡,那些人好像長大了,但其實只是在模彷著成人行為的小孩。
另一個令人無法真正成為成人的是神話,古代大多數人都信奉神話,神話故事的人物是心靈的支撐,讓我們能夠過渡這個心理關口。
而現代人大多不再信奉神話,我們少了一個楷模,在成長的路途變得孤獨,要獨自奮鬥,獨自摸索,也是很多人難以蛻變的原因。
在了解到這些之後,我覺得儀式感是重要的,滲透著一些前人的經驗與智慧,只是現代有時慶祝與表現的方式有點變質罷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3會員
119內容數
分享我的閱讀心得。閱讀類型大多是:小說、育兒、自我成長、經濟、歷史、成功學、寫作教學、身心靈等等。不過閱讀速度緩慢,也不一定每一本都寫讀後心得,這裏只分享讀過覺得好的才寫下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七里浮香 的其他內容
家庭主婦當年因為孩子而放棄做醫生,照顧家庭二十年,某天因為急性肝衰竭,適合捐肝的丈夫一直不願意捐肝給她,即使最後逼不得而的要捐也被婆婆阻止了。 她看清了丈夫和婆婆自私自利,把自己當成傭人的真面目。病癒後,決定過自己想過的人生。
中年之路是指一敞心靈的成長之路,大多數初發於三十歲,然而因為生活的壓力,已然習慣的生活模式、道德責任,很多人會將這種感覺忽略或壓抑。不過,這種感覺並不會消失,它會繼續累積,直至爆發,這種爆發也是常道的中年危機。
人類活了幾千萬年,一直都被自己的念頭綁架,困在自己的念相之中,從來沒有一天過得真正的自由。 我們思考。我們回憶。我們展望。「我」由過去所形成,我們以為那就是我們的全部。 越去累積越多的回憶,越多的牽絆,「我」的形相更加緊實無法分開。
還沒有閱讀這本書時,以為是一本身心靈的書藉,在看完後才了解,這是一位森林僧人的自傳。 比約恩是出生於瑞典,於瑞典著名的大學畢業,在還沒有畢業時已經受聘於國際企業,畢業後成為一名經濟學家,高薪厚職,過著令人欣羨的生活。
這本書寫於2010年。 我翻閱這本書時,只感到無限的唏噓,因為在2021年塔利班又重掌了阿富汗,而國際已經與其斷交,由著阿富汗自生自滅。
作者深入的刻劃女性在三十多歲時的徬徨與忐忑。 要結婚不? 要生孩子不? 還是要在工作上拼博? 到底這個男人可不可以結婚? 故事中的小都是一個三十二歲的女性,因為母親得到了更年期障礙的疾病,所以便辭去了東京的工作,回鄉與父親一起照顧患病的母親。 她在暢貨中心做特約店員,賣平價的服飾,與她在東京的生活完
家庭主婦當年因為孩子而放棄做醫生,照顧家庭二十年,某天因為急性肝衰竭,適合捐肝的丈夫一直不願意捐肝給她,即使最後逼不得而的要捐也被婆婆阻止了。 她看清了丈夫和婆婆自私自利,把自己當成傭人的真面目。病癒後,決定過自己想過的人生。
中年之路是指一敞心靈的成長之路,大多數初發於三十歲,然而因為生活的壓力,已然習慣的生活模式、道德責任,很多人會將這種感覺忽略或壓抑。不過,這種感覺並不會消失,它會繼續累積,直至爆發,這種爆發也是常道的中年危機。
人類活了幾千萬年,一直都被自己的念頭綁架,困在自己的念相之中,從來沒有一天過得真正的自由。 我們思考。我們回憶。我們展望。「我」由過去所形成,我們以為那就是我們的全部。 越去累積越多的回憶,越多的牽絆,「我」的形相更加緊實無法分開。
還沒有閱讀這本書時,以為是一本身心靈的書藉,在看完後才了解,這是一位森林僧人的自傳。 比約恩是出生於瑞典,於瑞典著名的大學畢業,在還沒有畢業時已經受聘於國際企業,畢業後成為一名經濟學家,高薪厚職,過著令人欣羨的生活。
這本書寫於2010年。 我翻閱這本書時,只感到無限的唏噓,因為在2021年塔利班又重掌了阿富汗,而國際已經與其斷交,由著阿富汗自生自滅。
作者深入的刻劃女性在三十多歲時的徬徨與忐忑。 要結婚不? 要生孩子不? 還是要在工作上拼博? 到底這個男人可不可以結婚? 故事中的小都是一個三十二歲的女性,因為母親得到了更年期障礙的疾病,所以便辭去了東京的工作,回鄉與父親一起照顧患病的母親。 她在暢貨中心做特約店員,賣平價的服飾,與她在東京的生活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面貌,而年輕人是社會精神面貌的主要方面。年輕人朝氣蓬勃、積極向上,整個社會的精神面貌就顯得生機蓬蓬。年輕人萎靡不振,消極厭世,整個社會就缺乏活力。當下中國社會,年輕人的精神狀態和精神面貌就極為不堪,歲靜、佛系、躺平、擺爛成為時尚和潮流,方興未艾,各領風騷,消極的心態和生活愈
Thumbnail
儀式感包含很多層面,感覺大多是特別日子的迎接,或是進行特別活動前的例行等等,但這些對我來說都很少有,也不太喜歡,主要是因為結束之後很常會有莫名的空虛感,且期待的反而會變成那個儀式感,而不再是事情本身。
Thumbnail
每個節日營造出的儀式感,重要角色不是禮物,而是成人的用心。是大人對節日的用心安排,讓孩子明瞭有人是這麼愛著他。而那種愛,是永遠可以信任的。 像是透過一年一次的生日派對,讓孩子有機會聽聽,他的存在,如何影響或溫暖跟他一起生活的、愛他的人,也讓他有機會可以表達出,針對他對這些人所給他的愛,想要回應
Thumbnail
不清楚這是不是很多男性會遇到的問題。 但卻是我在做身心靈療癒時,很多女性會與我抱怨的問題。 其實我以前也不理解生活為什麼要有儀式感。 本篇文章通闊生活的零碎細節,告訴你儀式感是什麼。
Thumbnail
當我們長大成人後,為何會失去孩提時代的好奇心?除了成長過程受到的僵化教育之外,我認為另一個原因是:「已經沒有必要了。」孩童「需要」擁有無窮好奇,因為年幼時代的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是一片空白,我們需要快速擴展認知範圍,探索便成了這時期最重要的事情。
Thumbnail
生活中那些不可或缺的儀式感
Thumbnail
從懵懂到成熟都期待的團圓節日,非農曆新年莫屬,但時間拉得越長,越會發現記憶中的年節與長大後的過年,真是不一樣、又一樣。小年夜前的大掃除,除舊佈新裡帶著歡樂;初一走春拜拜,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健康;初二回娘家,和親戚分享近況,眼睛笑到瞇成一條線。喜歡兒時過節的年味,也愛長大後的智慧,龍年快樂🐲好運龍來!
Thumbnail
從小就不喜歡過年,但是結婚後更加討厭。每年重複的拜拜程序以及在忙碌的生活中無法配合傳統慣例,讓過節前後的生活變得焦慮。希望可以跳脫這種方式,並且通過modern的方式,尊重傳統信仰。
Thumbnail
你覺得儀式感重要嗎? 迎接節日的到來,或許有時候需要些象徵,爾後才有「想當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面貌,而年輕人是社會精神面貌的主要方面。年輕人朝氣蓬勃、積極向上,整個社會的精神面貌就顯得生機蓬蓬。年輕人萎靡不振,消極厭世,整個社會就缺乏活力。當下中國社會,年輕人的精神狀態和精神面貌就極為不堪,歲靜、佛系、躺平、擺爛成為時尚和潮流,方興未艾,各領風騷,消極的心態和生活愈
Thumbnail
儀式感包含很多層面,感覺大多是特別日子的迎接,或是進行特別活動前的例行等等,但這些對我來說都很少有,也不太喜歡,主要是因為結束之後很常會有莫名的空虛感,且期待的反而會變成那個儀式感,而不再是事情本身。
Thumbnail
每個節日營造出的儀式感,重要角色不是禮物,而是成人的用心。是大人對節日的用心安排,讓孩子明瞭有人是這麼愛著他。而那種愛,是永遠可以信任的。 像是透過一年一次的生日派對,讓孩子有機會聽聽,他的存在,如何影響或溫暖跟他一起生活的、愛他的人,也讓他有機會可以表達出,針對他對這些人所給他的愛,想要回應
Thumbnail
不清楚這是不是很多男性會遇到的問題。 但卻是我在做身心靈療癒時,很多女性會與我抱怨的問題。 其實我以前也不理解生活為什麼要有儀式感。 本篇文章通闊生活的零碎細節,告訴你儀式感是什麼。
Thumbnail
當我們長大成人後,為何會失去孩提時代的好奇心?除了成長過程受到的僵化教育之外,我認為另一個原因是:「已經沒有必要了。」孩童「需要」擁有無窮好奇,因為年幼時代的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是一片空白,我們需要快速擴展認知範圍,探索便成了這時期最重要的事情。
Thumbnail
生活中那些不可或缺的儀式感
Thumbnail
從懵懂到成熟都期待的團圓節日,非農曆新年莫屬,但時間拉得越長,越會發現記憶中的年節與長大後的過年,真是不一樣、又一樣。小年夜前的大掃除,除舊佈新裡帶著歡樂;初一走春拜拜,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健康;初二回娘家,和親戚分享近況,眼睛笑到瞇成一條線。喜歡兒時過節的年味,也愛長大後的智慧,龍年快樂🐲好運龍來!
Thumbnail
從小就不喜歡過年,但是結婚後更加討厭。每年重複的拜拜程序以及在忙碌的生活中無法配合傳統慣例,讓過節前後的生活變得焦慮。希望可以跳脫這種方式,並且通過modern的方式,尊重傳統信仰。
Thumbnail
你覺得儀式感重要嗎? 迎接節日的到來,或許有時候需要些象徵,爾後才有「想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