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感到底重不重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年輕時,我是一個頗有儀式感的人,喜歡不同的節日來臨並慶祝,可是隨著歲月漸長,節日過得多了,都是千遍一律,也少了過節的期待感。

特別近年,每逢過節反倒成為了商家吸血的日子,情人節餐廳只有情人節套餐,母親節去吃飯,飯店也只有母親節團餐。零售百貨也在推廣節日的套裝禮品包,當節日變得越來越商業化,好像就失去了其本來的意義,而我也不再期待和慶祝節日。

這樣的情況持續了一段時間,直至小孩長大,他們很期待不同的節日。

女兒期待聖誕節可以吃大餐,兒子期待農曆新年可以收紅包。他們更期待自己的生日和每一位家人的生日,這些日子都是大家一起慶祝的時候,為他們平凡的日子增添一點色彩。

我和先生本來也不是重視儀式感和節日的人,但為了孩子。我們重新的過上有儀式感的日子。

看著孩子過節的笑顏,總會勾起我小時候期待過節的心情,和熱鬧歡快的情景。

成人過了很多節日,可能已經沒什麼期待,但是有小孩後,我常常覺得是將人生重新活一次。

我陪伴他們長大、學習、分享他們經歷人生眾多的第一次,欣賞他們的笑顏,也陪著他們悲傷。

在沒有孩子時,我覺得儀式或許有點多餘,但當有了孩子後,我了解到儀式對成長是相當的重要。

這後來在我讀《中年之路》也有印證。

作者說現在的青春期已經由十五歲開始延長至四十歲,有些成人的心理還是處於青春期,沒有長大。

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現代人缺乏了一個由青少年跨到成人的儀式。

在一些土著的部落,都會在十六、七歲有一個成年的儀式。讓這些青少年的心理有一個覺醒,要從少年進入成人,他們會離開父母獨立成,也會有一個新的名字,代表成為了一個成年人。在古代的中國也有女子的笄禮和男子的冠禮代表著真正的成年。

然而,在現代,青少年從少年到成年好像沒有一個特別的儀式。而且大多數還是與父母同住,受父母照顧。

身體與年齡上的成長,並不能真的代表了心理年齡,那些人好像長大了,但其實只是在模彷著成人行為的小孩。

另一個令人無法真正成為成人的是神話,古代大多數人都信奉神話,神話故事的人物是心靈的支撐,讓我們能夠過渡這個心理關口。

而現代人大多不再信奉神話,我們少了一個楷模,在成長的路途變得孤獨,要獨自奮鬥,獨自摸索,也是很多人難以蛻變的原因。

在了解到這些之後,我覺得儀式感是重要的,滲透著一些前人的經驗與智慧,只是現代有時慶祝與表現的方式有點變質罷了。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七里浮香
88會員
123內容數
分享我的閱讀心得。閱讀類型大多是:小說、育兒、自我成長、經濟、歷史、成功學、寫作教學、身心靈等等。不過閱讀速度緩慢,也不一定每一本都寫讀後心得,這裏只分享讀過覺得好的才寫下來。
七里浮香的其他內容
2025/03/07
《仙台有樹》在你夜歸時 為你留下一盞燈 《仙台有樹》由鄧為和向涵之主演,男主角在《長相思》認識,非常喜歡,女主角完全不認識。 鄧為在《長相思》第一季中,受到矚目,但到第二季因為角色被明顯弱他,有幾場重要的戲,演技也被批評得體無完膚。
Thumbnail
2025/03/07
《仙台有樹》在你夜歸時 為你留下一盞燈 《仙台有樹》由鄧為和向涵之主演,男主角在《長相思》認識,非常喜歡,女主角完全不認識。 鄧為在《長相思》第一季中,受到矚目,但到第二季因為角色被明顯弱他,有幾場重要的戲,演技也被批評得體無完膚。
Thumbnail
2024/12/17
上兩個星期不停被這套劇的短片洗板,洗到我都知道大部分劇情了,本來想著等播完再看,畢竟追ON 檔的劇真的很辛苦,可是不停被爆雷後,真的無法不追了。 一連看了四集,最近的新播的兩集先忍住,聽說第六集停在一個非常抓心的點上,那我就不看了。 剛開始留意是板上的網友說是中國霸道總裁的精緻高級版。 看了幾
Thumbnail
2024/12/17
上兩個星期不停被這套劇的短片洗板,洗到我都知道大部分劇情了,本來想著等播完再看,畢竟追ON 檔的劇真的很辛苦,可是不停被爆雷後,真的無法不追了。 一連看了四集,最近的新播的兩集先忍住,聽說第六集停在一個非常抓心的點上,那我就不看了。 剛開始留意是板上的網友說是中國霸道總裁的精緻高級版。 看了幾
Thumbnail
2024/12/13
這幾天不期然的一直看到這個討論,忍不住想分享一下。 我從小就喜歡看小說,後來在中學也嘗試了寫小說,那時的寫作教學資源是沒有的,寫小說完全是自己探索,當然我也不知道有寫大綱這回事。 所以,寫的小說往往寫了個開章,就無法寫下去。 後來真正開始寫小說,大概是在2018年,寫了好多部都繼續爛尾,因為沒
Thumbnail
2024/12/13
這幾天不期然的一直看到這個討論,忍不住想分享一下。 我從小就喜歡看小說,後來在中學也嘗試了寫小說,那時的寫作教學資源是沒有的,寫小說完全是自己探索,當然我也不知道有寫大綱這回事。 所以,寫的小說往往寫了個開章,就無法寫下去。 後來真正開始寫小說,大概是在2018年,寫了好多部都繼續爛尾,因為沒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大半年整個社會為了周休二日或一例一休而紛紛擾擾。當然,工作辛苦的上班族,希望多爭取幾天假是人之常情,但是除了「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這種生理上的需求之外,國定假日跟一般的假日有何不同? 國定假日除了少數帶有政治意涵的紀念日之外,各個國家民族都有各自因為傳統習俗而來的假日,這與一般周休二日的假日是截
Thumbnail
這大半年整個社會為了周休二日或一例一休而紛紛擾擾。當然,工作辛苦的上班族,希望多爭取幾天假是人之常情,但是除了「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這種生理上的需求之外,國定假日跟一般的假日有何不同? 國定假日除了少數帶有政治意涵的紀念日之外,各個國家民族都有各自因為傳統習俗而來的假日,這與一般周休二日的假日是截
Thumbnail
年輕時,我是一個頗有儀式感的人,喜歡不同的節日來臨並慶祝,可是隨著歲月漸長,節日過得多了,都是千遍一律,也少了過節的期待感。
Thumbnail
年輕時,我是一個頗有儀式感的人,喜歡不同的節日來臨並慶祝,可是隨著歲月漸長,節日過得多了,都是千遍一律,也少了過節的期待感。
Thumbnail
這週完全就是在過年期間度過,我問孩子:期待過年嗎?孩子的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可以領紅包,可以想吃零食糖果,又不會被趕著去睡覺。但大人好像都害怕過年,從過年前準備年貨、拜拜的東西、除夕年菜、包紅包、出門走春…沒有一項是跟錢過得去的。 過年前,有次跟朋友聊天提到,有沒有發現長大後,年味總是
Thumbnail
這週完全就是在過年期間度過,我問孩子:期待過年嗎?孩子的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可以領紅包,可以想吃零食糖果,又不會被趕著去睡覺。但大人好像都害怕過年,從過年前準備年貨、拜拜的東西、除夕年菜、包紅包、出門走春…沒有一項是跟錢過得去的。 過年前,有次跟朋友聊天提到,有沒有發現長大後,年味總是
Thumbnail
我其實不太相信「儀式感」這種東西。尤其是跨年。
Thumbnail
我其實不太相信「儀式感」這種東西。尤其是跨年。
Thumbnail
我一直以為聖誕節是商人的手法,尤其在信奉道教信仰的家庭中,聖誕節爸媽總是嗤之以鼻,對年幼的我來說,就只是一個尋常一般的日子。 到了國中、高中、大學、研究所,各個求學階段,身旁的同學們都用不同程度的疲勞轟炸,像個小蜜蜂一樣,每到了十二月,在我身旁辛勤且開心的準備面臨這一切。
Thumbnail
我一直以為聖誕節是商人的手法,尤其在信奉道教信仰的家庭中,聖誕節爸媽總是嗤之以鼻,對年幼的我來說,就只是一個尋常一般的日子。 到了國中、高中、大學、研究所,各個求學階段,身旁的同學們都用不同程度的疲勞轟炸,像個小蜜蜂一樣,每到了十二月,在我身旁辛勤且開心的準備面臨這一切。
Thumbnail
你也覺得過年不再有兒時的感動嗎? 文 / 魯皓平 為什麼同樣是過年,人們的心境會有如此大的差異? 1、當你不再能領紅包 2、準備過年比上班還累 特別是當一群人擠在廚房、七嘴八舌的對不同料理給予一堆意見、手忙腳亂,就連善後洗碗、收拾也是一大工程時,過年其實就沒那麼有趣了。 3、拜年瑣事的各種問候
Thumbnail
你也覺得過年不再有兒時的感動嗎? 文 / 魯皓平 為什麼同樣是過年,人們的心境會有如此大的差異? 1、當你不再能領紅包 2、準備過年比上班還累 特別是當一群人擠在廚房、七嘴八舌的對不同料理給予一堆意見、手忙腳亂,就連善後洗碗、收拾也是一大工程時,過年其實就沒那麼有趣了。 3、拜年瑣事的各種問候
Thumbnail
作文課每逢過年,總喜歡用「新年的願望」,來看看小朋友對於過年的看法。由於在我們那年代,大人們對於「過年」前、後的準備與經營,讓我們對過年存留了許多味道。如今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在手機、電腦、網際網路、電視等等這些的衝擊下,多了許多的選擇。人們不再沉浸在年的神話裡,多元化的喜悅也陸續加入年的氛圍,就這
Thumbnail
作文課每逢過年,總喜歡用「新年的願望」,來看看小朋友對於過年的看法。由於在我們那年代,大人們對於「過年」前、後的準備與經營,讓我們對過年存留了許多味道。如今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在手機、電腦、網際網路、電視等等這些的衝擊下,多了許多的選擇。人們不再沉浸在年的神話裡,多元化的喜悅也陸續加入年的氛圍,就這
Thumbnail
最近的我,越發感受到節日的重要性,這說的並不是一定要過節的堅持,而是開始想瞭解每個節日的由來與意義,還有更重要的是節日所能帶來的「儀式感」。
Thumbnail
最近的我,越發感受到節日的重要性,這說的並不是一定要過節的堅持,而是開始想瞭解每個節日的由來與意義,還有更重要的是節日所能帶來的「儀式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