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如何與疫情共存?從疫情看國際博物館的生態與發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前言
回顧2020年的歐洲,新冠肺炎的疫情大大改變了大眾的日常生活模式。長期的封城,將人們的生活圈緊縮僅限住家,偶爾一週一次的食材採買、晚上八九點後不得出門散步的宵禁、職場與學校的活動空間變成家中一隅、所有實體的社交聯繫完全轉為視訊。至2021年春天,歐洲開始策略式的逐步開放中小學、非民生必需品的商店、餐飲業,接著是博物館、電影院、球場等等娛樂場所。
在這一年之間,面對沒有觀眾、沒有門票收入、展覽檔期延宕或取消的情況,歐洲的博物館及藝文機構如何生存?而樂於參觀展覽與藝術季的藝文愛好者,甚至是從事藝術創作的藝術家,又是在這一年裡如何調適突如其來的改變?
圖1 白南準的作品〈電視佛陀〉(1974),照片攝於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白南準:未來即現在」特展,王幸慈提供
危機之下的新發展:在家也能看展覽
那麼這一年,歐洲博物館界究竟經歷了什麼?
首先,因為疫情爆發,各國政府大約在去年三、四月立刻下令關閉博物館、劇場、電影院等藝文場所,並取消大型藝術節的活動。在去年初面臨第一波封城時,各博物館的展覽檔期呈現混沌不明的狀況,對於封城期限採樂觀的期待,認為博物館不會休館太久,故有些館舍決定延長或延後特展的展期。以荷蘭為例,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的「白南準:未來即現在」(Nam June Paik: The Future is Now)巡迴回顧展,原為2020/3/14-8/23的展期,延長至10/4結束,期盼在六月初半解封後觀眾與暑期觀光客的門票收入,可以平衡前幾個月的展覽支出。另外,2020年第11屆德國柏林雙年展「裂縫從內開始」(The Crack Begins Within)亦將三個月的展期縮短為兩個月,從原訂的春天延後至九至十一月展出。
圖2 「白南準:未來即現在」展場一景,王幸慈提供
然而疫情並未隨著暑假尾聲遠去。歐洲各國的疫情又因大量民眾跨國旅遊而攀升,在九月時迎來了第二波封城。歐洲跨國旅遊也多了重重限制,外國遊客的人潮銳減。此時,博物館與藝文機構體認封城政策充滿太多未知與不定,一味延長展覽檔期並不一定能增加門票收入,反而打亂博物館原有的當年度、甚至下一年度的展覽計畫。與其如此,不如照原訂計畫舉辦展覽,增加線上展覽與線上研討會做為輔助,讓觀眾在封城期間仍然可以參與展覽與相關活動;若是恰好時逢政府開放博物館,民眾便可進入博物館參觀實體展覽。
圖3 荷蘭雷斯威克博物館(Museum Rijswijk)「2020紙張雙年展:家」展場一景,王幸慈提供
圖4 荷蘭雷斯威克博物館(Museum Rijswijk)「2020紙張雙年展:家」展場一景。此照片於九月第二波封城前拍攝,從照片中可見當時荷蘭博物館尚未強制觀眾戴口罩,王幸慈提供
故在第二波封城前後,選擇展覽取消或延長的博物館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博物館、藝術季、國際影展、中小型藝文機構,大量透過社群媒體(以臉書活動頁和Instagram直播為大宗)宣傳線上開幕、藝術家座談、策展人線上導覽、研討會等資訊,並使用Google Meet、Cisco Webex、Zoom等視訊軟體做為線上活動的媒介。此外,經費相較充足的博物館,也在自家的官方網站新增線上展覽的選項,使用3D環景的方式,將博物館當期展覽的作品及展場線上化,讓鎮日在家的民眾,可以隨時瀏覽作品,暫時過過無法看展的乾癮。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原本十分講究實體活動的博物館,因疫情被迫將活動線上化,讓原本可能因為居住地不同無法到現場的觀眾,可以透過網路的方式跨國、跨時區參與,即使有些研討會和藝術家新作分享會為收費的活動,10歐上下的費用也都在一般民眾可以負擔的範圍之內,突破了原本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博物館財務與人事的兩難
在博物館對外尋覓回應觀眾需求的因應之道時,對內則是面臨了龐大的經濟重擔。歐洲博物館的營運非常仰賴觀眾的門票與展覽商品銷售,而休館將近整整一年幾無足夠的收入,更別提離重新開館的時間還遙遙無期,館內的人事費用支出便成了當務之急的難題。
這窘境迫使一些博物館做出艱難的抉擇—裁員—從外圍的博物館商店店員、展場保全人員、導覽員開始,接著是各部門內策展與行政職員。英國的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Albert Museum)在2020年九月資遣了103名員工(約略一成的員工),主要為博物館商品的銷售員和負責遊客體驗的員工。其聲明稿指出,博物館在近五個月的休館期間減少了85%的參觀人數,儘管已削減展覽及計畫預算、取消員工獎金、將工作時間縮短為一週五天,並接受政府的緊急補助,可惜這些措施都無法支應館內的開銷。博物館除了裁員之外,也聲明會繼續尋找新的資助單位。
然而到了2021年三月,博物館宣布再度資遣140名員工,其中包含30位策展人員,也將原本獨立的歐洲、北美、南美三個典藏部門合併為同一部門,檔案部門與國家藝術圖書館部門與研究部門的整併等等改變,試圖以緊縮預算的方式維持博物館的運作。除了V&A博物館,英國的泰德博物館(Tate)已在2020年進行400名員工的裁員,倫敦皇家藝術學院(London Royal Academy of Arts)則是遣散了150位員工。
除了裁員,另外一個引起爭議與討論的方式,則是售出館藏以支付館舍開銷。到目前為止,面臨註銷/出售典藏品難題的博物館,大多以美國與英國的博物館為主。其引發一連串的討論:其一,館方是否有出售典藏品的必要?是否影響到博物館本身的使命?其二,售出典藏品的費用如何運用,是否符合法規和規範?其三,「誰的」作品可被售出,「誰的」作品應該永久典藏?是否牽涉種族議題?此議題方興未艾,大型博物館、區域性博物館、博物館聯盟、博物館董事會各方有不同立場與想法,故目前尚未有定論。
從疫情看博物館的發展
在我們進一步談論歐洲博物館,在疫情期間推出線上展覽及相關活動背後的成因之前,必須先對博物館的預算來源與營運方式有初步的了解,才能更加理解為何對博物館來說,這是份外艱難的一年。
歐洲的博物館與台灣的博物館最大的差別,在於博物館組織架構和營運方式的不同。簡而言之,在歐洲許多國家,其公共博物館為法人博物館,經費來源並不是只來自政府,更多是來自民間企業的贊助、學術計畫的補助、博物館商店銷售、以及觀眾的門票收入等自籌收入。博物館的最高託管單位為基金會或董事會,故博物館的研究與展覽可以保持政治中立而不受政府牽制,但相對的,博物館承擔營運盈虧的責任也更大。這樣的營運模式,在本質上與台灣的公共博物館有很大的差異,歐洲的博物館需想方設法規畫出吸睛的展覽、執行獨樹一格的行銷方式與品牌辨識,才能在眾多的博物館之中脫穎而出,吸引觀眾進館看展。故此,一旦被迫休館,對博物館來說,都是莫大的損失。
以此為前提,考量歐洲博物館過去這一年的財務狀況與觀察其線上展覽的性質,不難發現博物館推廣展覽的作法,是選擇將現有的實體展覽「線上化」,最終目標仍是吸引民眾在解封後入場看展,而非另外推出專為線上體驗量身打造的線上策展。這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線上展覽為實體展覽的替代方案,觀眾可以瀏覽高畫質的作品,但展覽的空間設計、與作品的互動、不同作品在同一空間裡營造出的沉浸感等等,在體驗上遜於實體展覽。尤其是需要特殊設備的作品或是視覺之外的體驗,實體展覽的必要性還是無法被取代。
以荷蘭海牙皇家美術館(Mauritshuis)在2020年推出的「稍縱即逝—色彩中的氣味」(Vervolgen - geuren in kleuren)特展為例,觀眾觀看17世紀荷蘭繪畫時,可聞到畫作中食物、花卉甚至解剖室的氣味。線上展覽的觀眾雖可向博物館購買氣味瓶,但在視覺與嗅覺的體驗,與實際參觀有所落差。此外,2021年鹿特丹國際影展雖幾乎採線上觀影的方式,但VR體驗單元因技術與設備需求,還是在遵循政府防疫規定下,開放限定名額現場體驗。
圖5 2021年鹿特丹國際影展「Art Directions」VR單元志工培訓及體驗作品過程,王幸慈提供
圖6、圖7 2021年鹿特丹國際影展「Art Directions」VR單元參展作品〈The Hangman at Home〉,為符合疫情規範,觀眾需戴口罩體驗,VR裝置在每次使用前用酒精和紫外線消毒,王幸慈提供
圖8 2021年鹿特丹國際影展「Art Directions」VR單元參展作品〈Image Technology Echoes〉,王幸慈提供
而博物館是否在疫情趨緩後,將推動線上展覽變成常態,也是需持續觀察的。目前歐洲已逐步開放博物館,民眾依照各國政府的防疫規範入館參觀,在可以親訪展覽的狀況下,線上展覽的功能是否依舊?除了線上展覽之外,博物館是否可以提供其他線上資源,提昇觀眾對線上資料的興趣?若是疫情再度惡化,博物館又必須休館,這些線上資源是否可以增添線上展覽的豐富度?
圖9、10 荷蘭國家博物館「奴隸」特展一景,王幸慈提供
2021年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 Amsterdam)推出年度特展「奴隸」(Slavernij),展覽主軸為十段與奴隸相關的故事,並展示其文件與繪畫,策展人特別邀請十位與展中人物相關的後代,錄製包含敘事與歌唱的語音導覽,凸顯歷史與當代的對照。此語音導覽被視為展覽內容的一部份,上傳至博物館官網,觀眾可以搭配線上展覽使用。而這樣的展覽型態是否僅限於疫情期間?只能靜待博物館日後的發展了。
圖11、圖12 荷蘭台夫特王子紀念館遵守室內防疫規定:依展間大小限制參觀人數、指定參觀動線,觀眾不得反方向觀展,王幸慈提供
這一年歐洲博物館經歷了重重的考驗與突破,包含線上展覽的推出、即時回應政府防疫政策、還有數位化典藏的加速,開放更多免費數位資源給大眾。而今歐洲的博物館已普遍開放,迎接與疫情共存的觀展方式(實名制預約、48小時內陰性報告或完全接種疫苗之證明、人數與時段限制、保持社交距離、參觀動向控管等等)。雖然舊日隨性走進展間觀賞作品的景況已不在,但相信博物館仍會持續努力,帶給觀眾最佳的展覽體驗。
圖13 位於義大利帕多瓦斯克羅威尼禮拜堂的喬托濕壁畫,於2021年夏天開放,預約場次控制參觀人數,並參觀限時15分鐘,王幸慈提供
*原文〈博物館如何與疫情共存?從疫情看國際博物館的生態與發展〉刊載於《 桃城・晃遊》雜誌,第11期,2021年9⽉號。
*感謝您的耐心閱讀,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點選愛心、分享或留言互動,這都是支持我探索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展覽並持續書寫的動力。
avatar-img
30會員
30內容數
這是關於國內外博物館、美術館、展覽敘事的觀察實錄,希望透過多元角度的討論,挖掘藝術史學者、策展人和藝術家如何將他們的論述與作品呈現在觀眾眼前。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幸慈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除了博物館,荷蘭的獨立藝文機構也相當活絡,各個空間有自己的特性和著重的展覽議題。以探討當代藝術與科學、科技、生物、食物、生態等等關係的代表性藝術單位,自今年五月起,在台夫特新開幕的當代藝術中心RADIUS也加入行列,結合藝術與生態學,成為以作品呼籲人們重視永續經營與氣候變遷的新據點。
在荷蘭境內的博物館中,最常見的亞洲藏品就是瓷器。對於亞洲文物有無窮狂熱的貴族與中產階級,若有足夠的財力取得景德鎮出窯的青花瓷,他們便會竭盡所能地蒐集,而後展示在自家客廳中,常見置於壁爐上方、牆上,也有將整面牆加以設計,成為適合陳列瓷器的展示櫃或展示牆。
此展以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及美國皮巴迪艾瑟克斯博物館既有的典藏,輔以從其他歐洲皇室、博物館、私人收藏等商借而來的藏品共170件,試圖重現在十七世紀號稱「黃金時代」的低地國,如何透過遠洋貿易將亞洲文物帶回歐洲。
東京富士館首度公開展示的新典藏〈里雀巢之暫居所〉,更是繪師對於天保改革時期禁畫演員、妓女風俗等畫像的反動。此作品為吉原大火後,於客地開幕的宣傳作品。為規避禁令,國芳以雀鳥的形態取代人形,呈現風化場所攬客熱鬧的景象,遊女們坐在格子窗內的榻榻米房,等待在窗外張望的客人消費。
葛飾北齋,初師事於京都的勝川春章,學習役者繪及美人畫,爾後改師狩野派的傳人,接觸了中國水墨畫的技法,亦參考當時從歐洲傳入日本的透視法。他的作品具有強烈的個人特色,多方嘗試不同的構圖和題材,突破了浮世繪既定的內容和呈現方式,其創作在《富嶽三十六景》和《百人一首》系列作品達到最高峰。
「浮世繪」為日本十八、十九世紀於江戶、上方地區出現的彩色版畫,其主題包羅萬象,包含繪製當時歌舞伎的名演員、風化場所的美人肖像、江戶一帶的風景畫及風俗畫、甚至是展現繪師功力的春宮畫等等,皆與當時的庶民生活息息相關。
除了博物館,荷蘭的獨立藝文機構也相當活絡,各個空間有自己的特性和著重的展覽議題。以探討當代藝術與科學、科技、生物、食物、生態等等關係的代表性藝術單位,自今年五月起,在台夫特新開幕的當代藝術中心RADIUS也加入行列,結合藝術與生態學,成為以作品呼籲人們重視永續經營與氣候變遷的新據點。
在荷蘭境內的博物館中,最常見的亞洲藏品就是瓷器。對於亞洲文物有無窮狂熱的貴族與中產階級,若有足夠的財力取得景德鎮出窯的青花瓷,他們便會竭盡所能地蒐集,而後展示在自家客廳中,常見置於壁爐上方、牆上,也有將整面牆加以設計,成為適合陳列瓷器的展示櫃或展示牆。
此展以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及美國皮巴迪艾瑟克斯博物館既有的典藏,輔以從其他歐洲皇室、博物館、私人收藏等商借而來的藏品共170件,試圖重現在十七世紀號稱「黃金時代」的低地國,如何透過遠洋貿易將亞洲文物帶回歐洲。
東京富士館首度公開展示的新典藏〈里雀巢之暫居所〉,更是繪師對於天保改革時期禁畫演員、妓女風俗等畫像的反動。此作品為吉原大火後,於客地開幕的宣傳作品。為規避禁令,國芳以雀鳥的形態取代人形,呈現風化場所攬客熱鬧的景象,遊女們坐在格子窗內的榻榻米房,等待在窗外張望的客人消費。
葛飾北齋,初師事於京都的勝川春章,學習役者繪及美人畫,爾後改師狩野派的傳人,接觸了中國水墨畫的技法,亦參考當時從歐洲傳入日本的透視法。他的作品具有強烈的個人特色,多方嘗試不同的構圖和題材,突破了浮世繪既定的內容和呈現方式,其創作在《富嶽三十六景》和《百人一首》系列作品達到最高峰。
「浮世繪」為日本十八、十九世紀於江戶、上方地區出現的彩色版畫,其主題包羅萬象,包含繪製當時歌舞伎的名演員、風化場所的美人肖像、江戶一帶的風景畫及風俗畫、甚至是展現繪師功力的春宮畫等等,皆與當時的庶民生活息息相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為表演藝術家旅居海外的即時生活筆記,本篇為2024年三月份,美國紐約。 #藝術家簽證 #美國工作 #藝術職涯 #紐約辦展
Thumbnail
今年南臺灣藝術界的兩大展覽,大概就是奇美博物館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和高雄美術館的《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難得擁有地緣優勢,當然必須把兩者都收集起來。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不同於奇美博物館的展覽,這場展覽的展品是多是所謂近現代的作品,如副標所示,除了傳統油畫外,更橫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全球20間必訪博物館,從羅浮宮博物館到東京國立博物館,各地的藝術珍品帶給人們深度的情感和震撼。藉由這些藝術作品,可以連結古今、溝通心靈,體驗到心靈深處的永恆感動。建議出國旅遊時,絕對不要錯過這些能為生活注入詩意和靈動的藝術光輝。
Thumbnail
但故宮的未來,畢竟大部份還是操在一年都不去自己當平民百姓參觀一次的立委,以及寧可帶外賓釣蝦也不陪同參訪博物館美術館的「極峰」身上。故宮不能盡如人意,有一大半實是被這些有力人士有意指點或刻意漠視造成的。與其問道:故宮在乎未來嗎?看看這些我們選出來的人,我們是否更該捫心自問:我們在乎未來嗎?
Thumbnail
不管是外表的變化,還是內在的成長,即使無法一次到位也沒有關係,畢竟,就連國家級博物館這種大型公共建築的重整與修建,也常常耗費很多年呢! 像是位在臺北市植物園旁邊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在經過將近六年的整修後,終於在今年(2024年)初再次開放大眾參觀,並推出嶄新的常設展與特展。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作者在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的參觀心得,分析博物館的特色建築風格與展覽,並分享對於梵谷畫作的感想。
Thumbnail
受限於COVID-19疫情影響,2020年台北國際書展先是延期最後決定停辦,雖然2021年接續停辦,再經過兩年後的第30~31屆我依然缺席,值到2024年我才重新進入熟悉的世貿會場,感受愛書人的閱讀氛圍。四年一遇的盛會,有說不出的喜悅,四處遊走尋覓過往熟悉的出版社,今年主題國為荷蘭,更顯得意義非凡。
Thumbnail
2023年疫情時期跟老羊去大溪老街走一走,發現隔壁街道有木藝生態博物館,木博館群共計有十一座主要館舍散佈在中山路,舊地名為新南老街附近,因為博物館開放時間到下午五點,時間不夠只來得及看完壹號館,其他館別都已經關閉只能帶著遺憾等下次有時時間再去參觀了。上個星期趁過年前最後一個周末的好天氣,決定來去木藝
Thumbnail
本集節目邀請到台灣玩具博物館總監 Angela 和大兼製作導演胡志漢,和克萊兒一起暢聊疫情前和疫情後對於線上展覽與線下展覽的看法?實體展覽有什麼核心價值,是線上展絕對取代不了的呢?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為表演藝術家旅居海外的即時生活筆記,本篇為2024年三月份,美國紐約。 #藝術家簽證 #美國工作 #藝術職涯 #紐約辦展
Thumbnail
今年南臺灣藝術界的兩大展覽,大概就是奇美博物館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和高雄美術館的《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難得擁有地緣優勢,當然必須把兩者都收集起來。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不同於奇美博物館的展覽,這場展覽的展品是多是所謂近現代的作品,如副標所示,除了傳統油畫外,更橫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全球20間必訪博物館,從羅浮宮博物館到東京國立博物館,各地的藝術珍品帶給人們深度的情感和震撼。藉由這些藝術作品,可以連結古今、溝通心靈,體驗到心靈深處的永恆感動。建議出國旅遊時,絕對不要錯過這些能為生活注入詩意和靈動的藝術光輝。
Thumbnail
但故宮的未來,畢竟大部份還是操在一年都不去自己當平民百姓參觀一次的立委,以及寧可帶外賓釣蝦也不陪同參訪博物館美術館的「極峰」身上。故宮不能盡如人意,有一大半實是被這些有力人士有意指點或刻意漠視造成的。與其問道:故宮在乎未來嗎?看看這些我們選出來的人,我們是否更該捫心自問:我們在乎未來嗎?
Thumbnail
不管是外表的變化,還是內在的成長,即使無法一次到位也沒有關係,畢竟,就連國家級博物館這種大型公共建築的重整與修建,也常常耗費很多年呢! 像是位在臺北市植物園旁邊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在經過將近六年的整修後,終於在今年(2024年)初再次開放大眾參觀,並推出嶄新的常設展與特展。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作者在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的參觀心得,分析博物館的特色建築風格與展覽,並分享對於梵谷畫作的感想。
Thumbnail
受限於COVID-19疫情影響,2020年台北國際書展先是延期最後決定停辦,雖然2021年接續停辦,再經過兩年後的第30~31屆我依然缺席,值到2024年我才重新進入熟悉的世貿會場,感受愛書人的閱讀氛圍。四年一遇的盛會,有說不出的喜悅,四處遊走尋覓過往熟悉的出版社,今年主題國為荷蘭,更顯得意義非凡。
Thumbnail
2023年疫情時期跟老羊去大溪老街走一走,發現隔壁街道有木藝生態博物館,木博館群共計有十一座主要館舍散佈在中山路,舊地名為新南老街附近,因為博物館開放時間到下午五點,時間不夠只來得及看完壹號館,其他館別都已經關閉只能帶著遺憾等下次有時時間再去參觀了。上個星期趁過年前最後一個周末的好天氣,決定來去木藝
Thumbnail
本集節目邀請到台灣玩具博物館總監 Angela 和大兼製作導演胡志漢,和克萊兒一起暢聊疫情前和疫情後對於線上展覽與線下展覽的看法?實體展覽有什麼核心價值,是線上展絕對取代不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