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到底需不需要敘事?有些人相信,當我們在科學報導引入敘事結構的話,可能導致對科學成果的誤讀或有刻意引導之嫌。然而,科學研究早已有既定的敘事結構,也就是IMRAD,只是可能用了太久而不自覺,自己其實也在利用某種敘事結構發表研究成果。
以上便是歐爾森在他的著作《怎樣談科學》中所要闡述的宗旨。
作者蘭迪.歐爾森是一名海洋學家,在得到大學的終身職後,毅然地離開前往好萊塢進入電影產業,也因為這樣的經歷,讓他理解說故事的方法其實是科學家需要但卻常常缺乏的技能。
在我的研究歷程中,很多老師和朋友都會談到講一個好故事的重要性,我當時雖然理解這句話的含義,也贊同把研究成果以良好的文章架構發表出來,其實能夠增加能見度,但是實際上如何執行卻不很清楚,只能分析那些自己覺得寫得不錯的科學報導,藉此了解每個人是如何鋪陳,進而說一個好故事。然而,提到科學寫作,坊間多數的書談的是各個章節的內涵、如何整理與呈現資料、以及圖表與內文的配合等技巧。這些書當然很好,可以協助我們釐清論文的大綱以及研究的流程。然而,這些書卻很少談到一件事—如何編排你的敘事架構。
或許你會說,我們不是已經有一個科學的敘事結構嗎?也就是前言 (introduction)、材料與方法 (material and methods)、結果 (results) 以及討論 (discussion),發現了嗎?這就是所謂的IMRAD。只要照順序把相應的內容填入,好像就可以寫出一篇規中矩的科學論文。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除了材料與方法以及結果這兩個段落,屬於制式的陳述性內容外,前言、討論以及摘要 (abstract) 其實需要良好的敘事架構,來說明本研究的目的、成果以及在有限的篇幅中,把整篇研究摘要給讀者。所以我們可能需要另一套敘事結構來幫忙,而這套結構,可能來自於好萊塢。
好萊塢?有沒有搞錯?那個地方似乎和科學研究需要的冷靜且中性的性格完全相反的地方,不過作者以他的親身經歷告訴你,沒錯,我們需要好萊塢的幫忙。這個地方有數不清的說故事高手,他們把說故事的敘事結構內化成膝反射般的反應,而這套說故事的方式,其實可以很好的協助我們傳播科學知識。作者提出一個很簡單,但是卻也是世界上90%以上故事在使用的敘事結構—ABT。A指的是已知的事實,代表字是and;B指的是各式的轉折,在研究上指的是過去相關研究未及之處,代表字是but;而T的是這個研究的重點或成果,代表字是therefore (或thus)。或許你會懷疑這麽簡單的敘事架構真有如此厲害的效力?就算你不認同世界上90%故事的統計數字,作者用一個更直接的方式來呈現這點,也就是直接分析許多篇論文的摘要,評估這些摘要的架構是否屬於ABT,以及這些摘要的易懂程度。
上述的內容只佔了全書的一小部分,作者花了更多的篇幅,在談論敘事結構的每個細項,也提了許多相應的案例說明。綜而言之,這本書把如何說好故事,以清晰的條理,整理為可執行的指南,而不再是虛無縹緲的建議與方向。誠如書中的一名研究生所述,他在一次聽作者的演講過程中,就已經根據這些指示很有效的調整自己的論文架構,讓整體故事看起來更好。而要說好故事的方法,就是不斷的練習說故事,這也是其他寫作書會提到的—反覆練習。
蘭迪・歐爾森 2019 怎樣談科學:將「複雜」說清楚、講明白的溝通課 行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