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7/1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請別再鞭打你自己了。你是因為不足往前推進,還是因為好奇,而往前探索?

最近惹爭議的「我打了我的小孩」文章,謾罵聲四起。說打小孩就是不對。我本身也沒有教育孩子的經驗,在此就不從家長的角度來說應該如何教育子女。
雖然看文章的當下讀到「讓孩子跪著用腳踹四肢,只為了讓他們頭部離地面近,撞到時不會受太多傷」等話,感到毛骨悚然,但說實話,誰沒被打過?
取自 Google
取自 Google
回想我成長過程,學校教師已經沒有打學生的資格了。但當時還有因為成績沒達到標準,被補習班老師用熱溶膠打的經歷(阿當時還是大家排排站,等著被打手心的);有跟朋友傳紙條作弊,被父親狠狠打屁股的經歷,還有現在想不起原因,阿嬤找不到棍子用玫瑰花打的經歷,現在想來就很好笑XD。
打這件事,讓身體記得教訓。不得不說有時候是有用的。我從那時候起對於作弊這件事,劃了一道馬里亞納海溝。
但是,有時候比打更刻骨銘心的是其他的肢體語言。他的影像力不亞於打罵。這個影響力是不是傷害,就看個人如何解讀了。
我媽是注重孩子成績的。她沒有要求我得第一,但我可以明顯感受到,只要我比某人差,她的臉色就會極度難看。
當我說「我考了XX分」,我媽的回應是「那XXX考幾分?」
她不太在乎我在班上的表現(即便我就是在第二和三名之間徘徊),在乎的是我有沒有比另外一個人強。
當我有時候贏過這個人了,她會面露微笑,做事是輕快的。然後再問我第一名的那個人得多少分?
「不要跟爛的比,要跟好的比」她總是這麼說。
我學習到成績差 = 媽媽會撲克臉,成績好 = 媽媽愉快。於是追逐分數的高低成為我在學期間最重要的事。
後來這樣的認同,從我媽對我變成我對我自己。低一分了,就爛了。而這個爛,不只來自母親對我的失望,她那悶不吭聲的低氣壓,也是我對我自己的失望。
比較成為刻在我人格裡面的詞彙。
長大一點後,媽媽不再要求成績了,可能也因為知道現在手握鞭子的那個人是我,我可以自己鞭策自己了。
我想也是大多數人的狀態吧?很常聽到「我是一個自我要求很高」的自我介紹詞。
我也以此為樂。不是因為鞭策/鞭打自己感到快樂,而是深信這樣的作法,不斷往前看,追逐他人閃光點這件事,能讓我進步。我能因此成為更好的人。
直到有一天一個像人生導師的教練跟我說:我從你身上看到的是「阿信」,那個很刻苦的日本的阿信。
正值20出頭的我嚇了一大跳。自以為這就是人生必定要玩的遊戲,不斷跑滾輪的人生,原來是我選擇的。
「都是往前走,但動機不一樣。你是因為不足往前推進,還是因為好奇,而往前探索?」不斷跟別人比較,為了彌補不足,而努力鞭打自己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人,還是因為這世界很有趣,有很多未知值得去經歷,所以去冒險挑戰?
這是很不一樣的。
希望看到這裡的你,如果跟曾經的我一樣,那送給你當時我那人生導師給我的話:「做個可愛的人吧,別把自己活得像阿信」。

終於把這個觀點用這樣的方式寫出來了。
想到過去很紅的躺平主義,我在想是不是因為過於努力鞭策自己,心累了所以才想算了吧,躺平吧。但心裡還是不甘心的吧?如果可以轉換觀點,不那麼努力比較,不那麼認真的追趕,真真實實的感受自己,好奇這世界的變化,心境一定會不一樣。

謝謝看到這裡的你!歡迎留言,也請給我個愛心支持我持續寫作!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