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十四年,是唐朝歷史的轉折點。「安史之亂」的爆發,不僅毀了一個盛世,改變了整個中國的命運,也讓許多偉大的詩人陷落在歷史的夾縫中,被後人選擇性地遺忘。
由於後人將李白與杜甫並列為唐朝的兩大詩人,名氣太大,所以現代人比較少關注王維,但其實回到盛唐的時代,王維才是被文化界公認的大才子,他不僅會寫詩,會作畫,音樂技藝高超,還出身貴族,妥妥的上流社會菁英分子。
王維有多會寫詩呢?這首詩大家一定都讀過: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就算現代人已很少過九九重陽節,但還是能對這首詩瑯瑯上口,而王維寫這首詩的時候才十七歲。十七歲!請問大家十七歲的時候在幹嘛?
由於王維卓越的才華,他的前半生看起來很順利,二十幾歲就考取了進士,立刻受到重用,在朝廷(中央機構)擔任太樂丞,專門掌管祭祀和酒宴。就當大家都以為王維仕途一片坦然之時,他在工作上犯了錯,被皇上降罪懲罰,貶往濟州。
這次被貶官,對王維的打擊不小。大家要知道,「貶官」並不只是單純的降級處分而已,而是被驅逐出中央,遠離權力中心,基本上很難再有回到中央的機會,這對一個人的仕途而言是相當致命的。
在二十幾歲到三十幾歲這段時間中,王維正值人生最青春、最有衝勁的階段,但卻只能流連外地擔任一些小官;後來他乾脆過著偶爾當官、偶爾隱居的生活。
開元二十三年,王維三十五歲,他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貴人——宰相張九齡。張九齡不僅是個賢臣,他也是有名的大詩人,在文化界享有盛名;他很欣賞王維,把王維調回中央機構,擔任右拾遺的官職。
王維離開了隱居生活,先去洛陽任職,然後又返回長安。或許,王維的心中對於仕途一直都保有熱情,即便已經三十五歲,他還是渴望能得到在官場上發揮的機會吧。
然而早年的挫折經驗畢竟改變了王維的性格,即使返回長安任職,他依然跑到終南山上買了一處輞川別墅,經常隱居在山上當個隱士。這個時期他寫過許多膾炙人口的山水詩,如:
〈鳥鳴澗〉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這兩首詩都展現了山居的閒靜生活,令人悠然神往,好像王維真的是個遠離世俗塵囂的隱士;但仔細品讀這兩首詩,我們可以在表面的「靜」底下,嗅出一抹「孤寂」的味道。詩人究竟是甘於寂寞,還是不甘寂寞呢?山居生活固然幽靜,但從王維時仕時隱的行為來看,其心中對於熱鬧的首都生活也許並未忘情,可能只是藉由隱居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而已。
我特別喜歡〈辛夷塢〉這首詩。辛夷花是紅色的花朵,長得很像蓮花,在春天綻放的時候特別美麗。在我上班的地方就有一株辛夷花,每年春天我都期待能看到它綻放,只要看到辛夷花,我總是會因為自己能與王維看到一樣的景象而欣喜不已。
王維用「木末芙蓉花」五個字來形容辛夷花的外形,不只是傳神而已,「木→末→芙→蓉→花」這五個字的排列其實就是在模擬這朵花綻放的全過程。王維的文字藝術著實高超,令人讚歎。
一般人對王維的認識,其實也就只到這裡為止。
王維,山水詩人,稱號「詩佛」,蘇軾讚譽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的山水詩展現了如畫一般的空靈之境,是盛唐時代的代表詩人。
生在盛唐,繁華富庶的環境滋養了王維的前半生,這是他的幸運;但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當時王維正在長安當官,他又遭遇了什麼?他的晚年過得如何?——大部分的人好像都不太關心,宛如集體失憶,我們對於王維、李白、高適等盛唐詩人的記憶總是只停留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前」。
戰爭爆發之後,這些原本飄飄欲仙的盛唐詩人,一個一個被打落在地,摔個稀巴爛。或許後人不忍心看到他們的落魄醜態,只想記得他們最美好的那個形象,所以我們總是選擇性地忽略「安史之亂」對他們的人生、對他們的詩境的影響。
王維自從開元年間返回長安任職之後,他整整經歷了「二十年」的太平盛世。雖然唐玄宗後來的生活過得愈來愈放蕩,不僅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且對安祿山的野心視而不見,但當時的文化界並沒有人真正感受到戰爭的威脅。長安的繁華生活實在太令人迷醉了。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在范陽起兵謀反,他一路南下攻陷了東都洛陽,對長安造成了直接威脅。宰相楊國忠竟然還跟唐玄宗說,安祿山不足為懼,只要給他十天的時間,他就能平定叛軍。當時包含唐玄宗在內,沒有人能預測到安史之亂會整整持續「八年」的時間。
面對安祿山的叛亂,唐玄宗態度傲慢,在戰爭的策略上犯了極大的錯誤,最終導致安祿山攻陷了潼關,直取首都長安。天寶十五年六月,唐玄宗連夜帶著自己的人馬逃離長安;當時包含王維在內,一大批朝廷的官僚都不知道皇帝已經跑了,他們只能留在長安,等著安祿山來屠城。
安祿山的兵馬進入長安之後,大肆殺戮皇室子弟,並脅迫當時的朝廷官員向他投降,在他的手下為他做事。當時王維先是被安祿山的人馬給囚禁了起來,然後就隨著所有的官僚一起被押送到東都洛陽,軟禁在菩提寺,最後逼不得已,他只能在安祿山的朝廷中擔任偽職。
安祿山當上皇帝之後,首先想到的事情就是效法唐玄宗,過著放蕩享樂的生活。安祿山命令當時的朝廷樂工在洛陽的「凝碧池」畔為他演奏樂曲,這些樂工雖然不願意,但兩旁的士兵提刀而立,隨時準備砍殺不聽話的樂工,所以他們不得不遵從命令。
然而,演奏到一半,有一位名叫雷海清的樂工無法忍受心中的悲痛,他將樂器丟擲於地,面對西方痛哭了起來。這個行為徹底激怒了安祿山,他命令手下將雷海清給肢解。
得知此事,王維心中萬分悲痛,他好像在這位名叫雷海清的樂工身上看見了自己未來的命運。他在這時寫了一首詩,委託自己的摯友裴迪偷偷帶了出去,這首詩後來拯救了王維的性命。
〈凝碧池〉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
後來唐肅宗(李亨)收復了首都長安,恢復大唐的朝廷,正當他要開始清算曾經在安祿山手下擔任偽職的官員時,由於王維曾經寫過這首〈凝碧池〉,表達了自己心中不願向安祿山屈服的悲痛,所以唐肅宗赦免了王維,並沒有懲處他。
上元二年(761年),就在安史之亂結束前一年多,詩人王維去世了。他的晚年過得比較平靜,經常隱居在終南山上,當個邊緣人,好像沒有再受到安史之亂的影響,但他卻寫下「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這樣的詩句。(王維〈嘆白髮〉)
在古代的語境中,「隱居」意味著擺脫名與利的枷鎖,得到真正的自由,王維雖然嚮往自由,但他的一生都徘徊在「仕宦」與「隱居」的岔路口。無論他的山水詩寫得多麼空靈、多麼超塵絕俗,但他畢竟生活在世俗之中,依然身不由己。
王維死後僅僅一年(762年),詩人李白也去世了。臨死前,李白將自己的遺稿托付給族人李陽冰,並寫下〈臨終歌〉,用半途墜落的大鵬來自喻,表達自己「想飛但卻飛不起來」的悲痛:
李白〈臨終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左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詩人杜甫比王維、李白年紀小,他很不幸,一生沒享受過繁華的生活,他看到的是大唐盛世底下掩藏著的滿目瘡痍。在八年的安史之亂結束後,杜甫的苦難依然沒有完結,他的晚年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之間,寫下了著名的〈旅夜書懷〉,以「天地一沙鷗」自喻,表達生命全然不由自主的無奈:
杜甫〈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盛唐塌陷了,而唐代最偉大的詩人們,也就這樣草草的曲終人散了。
在後人心中,王維與李白就是代表大唐盛世的兩顆明亮的流星,誰也不忍心看到這兩顆流星都隕落在同一場戰爭中,隨著盛世一起崩塌,所以選擇對他們晚年的遭遇視而不見。而提到杜甫時,往往也只在乎他的詩如何記錄了安史之亂,而少有人關注他在這場戰事中所遭受的挫磨與苦難,以及他經歷無數風波後的心境。
一場戰事,不只毀了一個盛世,也使這些偉大詩人的靈魂,永遠漂浮在人們刻意忽視的時間夾縫之中;只有他們留下的文字,靜靜地記得這些不堪回首的往昔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