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張曉風的「桃源居」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張曉風,一九四一年生於浙江金華,八歲隨父母遷台,就讀北一女(台北第一女中)時,父親張家閑少將南調高雄鳳山,擔任陸軍步兵學校校長,舉家自台北遷往屏東勝利新村,入住永勝街5號,張曉風轉學屏東女中,十四至十八歲的青春歲月,在這個舒適漂亮的日式宅院中度過。

勝利新村,永勝巷5號,張曉風舊居。吳致碩  攝

勝利新村,永勝巷5號,張曉風舊居。吳致碩  攝

自那時起,少女張曉風開始努力投稿,把自己的房間謂為「桃源居」。

十八歲後,張曉風離家北上求學,畢業自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一九六六年以散文《地毯的那一端》成名文壇,成為女作家,創作過散文、新詩、小說、戲劇、雜文等多種不同的體裁,以散文最為著名,詩人兼散文家余光中曾譽其「亦秀亦豪的健筆」。

張家父母則長居屏東勝利新村,直到二零零零年。

張家閑將軍為保定軍校畢業,一九四九年在昆明被包圍,化裝成賣菸商人,輾轉到達台灣,據張曉風回憶,父親年邁思鄉日勝,九十一歲時,由家人陪伴回到老家江蘇銅山縣,拒絕當地官方、昔日舊故的邀約餐敘,第二天祭拜祖墳結束,對女兒張曉風說:「我們回家吧。」張曉風問:「這不是我們的家嗎?」老將軍答:「屏東的家。」回台三年後,張家閑將軍病逝屏東,享耆壽九十四歲。

與其他眷村同樣面臨拆遷的勝利新村,經各方努力,於二零零七年登錄為屏東歷史建築,獲保留,現更名為「勝利星村」,意即曾居於此的將官雲集,肩上星光閃耀。

張曉風舊居於二零一九年修復完成,由屏東籍作家郭漢辰(已故)承租開設獨立書店,陳列張曉風著作與舊照,重現當年擺設以及寫作書桌,庭院留有大樟樹、雞蛋花、七里香、芒果樹,以及張曉風弟弟當年在庭院中種下的南洋杉。

台灣的那些雞毛蒜皮  攝

台灣的那些雞毛蒜皮 攝

台灣的那些雞毛蒜皮  攝

台灣的那些雞毛蒜皮 攝

台灣的那些雞毛蒜皮  攝

台灣的那些雞毛蒜皮 攝

台灣的那些雞毛蒜皮  攝

台灣的那些雞毛蒜皮 攝

台灣的那些雞毛蒜皮  攝

台灣的那些雞毛蒜皮 攝

台灣的那些雞毛蒜皮  攝

台灣的那些雞毛蒜皮 攝

台灣的那些雞毛蒜皮  攝

台灣的那些雞毛蒜皮 攝

台灣的那些雞毛蒜皮  攝

台灣的那些雞毛蒜皮 攝

羅廣仁先生在張曉風舊居講述勝利新村、父親羅超群捨命保護孫立人將軍影像的故事。台灣的那些雞毛蒜皮  攝

羅廣仁先生在張曉風舊居講述勝利新村、父親羅超群捨命保護孫立人將軍影像的故事。台灣的那些雞毛蒜皮 攝


avatar-img
24會員
119內容數
出土檔案,還原史實,前事今聲,柳笛講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柳笛摸金 的其他內容
國府遷台後進入長達幾十年的戒嚴期,老兵犧牲了青春,無力建立家庭,孤苦無依,老無所養,引發重大社會治安事件。
一個瘦小老兵,相貌和善,無法想像他會犯下臺灣第一件銀行搶劫案、會是一個殺人搶錢的兇犯。
「那幾個辦案的人員,那幾個員警,希望他們能夠良心發現,能夠給予一個交代。」
梅貽琦是第一批庚子賠款留美學生,畢業後返國執教於庚子賠款留美預校清華學校,從任教、系主任、教務長而至校長,與清華結下四十七年情緣,一生以清華為家。
造作的pose永遠比不上抓拍來得生動有趣。
若您對滇緬邊區遊擊隊的故事感興趣,那就去這四個眷村走走吧,去聽馬大哥他們講故事、喝普洱茶、看老照片。 若您喜歡酸辣爽口的滇緬味,那也去這四個眷村吧。
國府遷台後進入長達幾十年的戒嚴期,老兵犧牲了青春,無力建立家庭,孤苦無依,老無所養,引發重大社會治安事件。
一個瘦小老兵,相貌和善,無法想像他會犯下臺灣第一件銀行搶劫案、會是一個殺人搶錢的兇犯。
「那幾個辦案的人員,那幾個員警,希望他們能夠良心發現,能夠給予一個交代。」
梅貽琦是第一批庚子賠款留美學生,畢業後返國執教於庚子賠款留美預校清華學校,從任教、系主任、教務長而至校長,與清華結下四十七年情緣,一生以清華為家。
造作的pose永遠比不上抓拍來得生動有趣。
若您對滇緬邊區遊擊隊的故事感興趣,那就去這四個眷村走走吧,去聽馬大哥他們講故事、喝普洱茶、看老照片。 若您喜歡酸辣爽口的滇緬味,那也去這四個眷村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我父親是南部人,因工作的緣故,我出生於台北,之後因阿嬤年紀大了,父親請調回到南部。南部高雄是我的家鄉,我們起初是住在一個叫做甲仙鄉的地方生活,大姑媽小姑媽也都在附近居住,兒時有許多記憶都是在兩位姑姑家。其實真正的老家並不再這裡,只因老家在偏遠的山區,沒有太多工作的選擇,所以下山後第一個算是有開發
女孩飄逸的黑髮自然地散落。她眨著眼,眼神散發出的和善與溫柔令棲於門後高處的火紅鳳凰都不禁歪著頭盯著她瞧。即使身體微恙,臉色有些蒼白,她的美麗仍然絲毫不減。 雖然這並不是張秋第一次步入校長室--事實上,在兩天前,她就曾踏入這個極為神聖的地方--但是圓形辦公室營造的氛圍仍使她屏息。牆壁上細膩的雕刻,以
Thumbnail
〔張家祖廟〕(即發祥堂)位於臺中市西屯區協和里安和路111號,本為漳州馬田張家的私人祠堂,正殿奉祀祖先牌位,左右有內外護龍(廂房),是台中市保存完好的閩南傳統民居。這座祖廟在1985年11月27日經臺中市政府公告為國家第三級古蹟;左外護龍(廂房)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Thumbnail
第一次讀到林佳樺的散文是在聯合報繽紛版, 寫她童年和外婆在菜園摘九層塔種蔥,在院子曬藥草, 文字散發出猶如懷舊戲劇六零年代的氛圍。 拿到《當時小明月》這本書,讀到文案介紹, 作者林佳樺生長於宜蘭,四歲時因父親患病,家中三姊弟, 只有排行第二的她離開原生家庭,被送往宜蘭三星大洲村的外公外婆家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其中張良澤便是代表人物。
Thumbnail
「蘆竹湳像是被遺忘在時間洪流中的老靈魂,是被現代人漸漸遺忘的舊記憶」,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總幹事 許書凡 娓娓道出這裡給大家的第一印象。繼承父親志業的許書凡與其他幾位返鄉幫忙的志工青年,在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提供的「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資源協助下,從志工變正職工作,現在更已把這裡當家來經營。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張學良在臺灣的禪園,以及他與妻子的動人愛情故事,包括禪園內的建築、美饌餐飲和溫泉體驗。文章還提供了交通建議和住宿分享,並預告了未來的臺北旅行日記。
  我2024年2月27日(二22395)開始撰寫父親的傳記【父親的歸鄉路】,其中參考的文獻是以父親的自傳詩【遺兒孫詩】為主軸,輔以父親參與編撰的【南安縣17都埔頭紫雲黃氏旅臺宗支錄】。真正觸動我動筆的是這次2月21日(三22389)到2月24日(六22392)與家兄、嫂返埔頭參加埔頭良庵大宗祠元宵
Thumbnail
三   父親于民國17年農曆11月17日(西元1928年12月28日)出生於福建省南安縣羅東鎮高塘村許厝西高墘厝,為家中幼子。上有三位兄長大哥黃種和(無傳由吾家祭祀)、黃成器(無傳由吾家祭祀)、黃振作(五女黃玉琴招贅鄭石泉傳祀)是吾祖父黃禝財(諡華亭)長室潘勤娟所生。次有兩位姐姐黃參治(適後洋坑柄
Thumbnail
「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前身為「桃園市龍潭國小教職員日式宿舍群」,於西元2012年登錄為歷史建築。鍾老師在此處完成多部重要的作品,這裡不只是他與家人兒女們共同生活的居所,也是台灣作家聚會的重要場域,甚而被稱為是「戰後台灣文學發祥地」。
我父親是南部人,因工作的緣故,我出生於台北,之後因阿嬤年紀大了,父親請調回到南部。南部高雄是我的家鄉,我們起初是住在一個叫做甲仙鄉的地方生活,大姑媽小姑媽也都在附近居住,兒時有許多記憶都是在兩位姑姑家。其實真正的老家並不再這裡,只因老家在偏遠的山區,沒有太多工作的選擇,所以下山後第一個算是有開發
女孩飄逸的黑髮自然地散落。她眨著眼,眼神散發出的和善與溫柔令棲於門後高處的火紅鳳凰都不禁歪著頭盯著她瞧。即使身體微恙,臉色有些蒼白,她的美麗仍然絲毫不減。 雖然這並不是張秋第一次步入校長室--事實上,在兩天前,她就曾踏入這個極為神聖的地方--但是圓形辦公室營造的氛圍仍使她屏息。牆壁上細膩的雕刻,以
Thumbnail
〔張家祖廟〕(即發祥堂)位於臺中市西屯區協和里安和路111號,本為漳州馬田張家的私人祠堂,正殿奉祀祖先牌位,左右有內外護龍(廂房),是台中市保存完好的閩南傳統民居。這座祖廟在1985年11月27日經臺中市政府公告為國家第三級古蹟;左外護龍(廂房)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Thumbnail
第一次讀到林佳樺的散文是在聯合報繽紛版, 寫她童年和外婆在菜園摘九層塔種蔥,在院子曬藥草, 文字散發出猶如懷舊戲劇六零年代的氛圍。 拿到《當時小明月》這本書,讀到文案介紹, 作者林佳樺生長於宜蘭,四歲時因父親患病,家中三姊弟, 只有排行第二的她離開原生家庭,被送往宜蘭三星大洲村的外公外婆家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其中張良澤便是代表人物。
Thumbnail
「蘆竹湳像是被遺忘在時間洪流中的老靈魂,是被現代人漸漸遺忘的舊記憶」,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總幹事 許書凡 娓娓道出這裡給大家的第一印象。繼承父親志業的許書凡與其他幾位返鄉幫忙的志工青年,在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提供的「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資源協助下,從志工變正職工作,現在更已把這裡當家來經營。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張學良在臺灣的禪園,以及他與妻子的動人愛情故事,包括禪園內的建築、美饌餐飲和溫泉體驗。文章還提供了交通建議和住宿分享,並預告了未來的臺北旅行日記。
  我2024年2月27日(二22395)開始撰寫父親的傳記【父親的歸鄉路】,其中參考的文獻是以父親的自傳詩【遺兒孫詩】為主軸,輔以父親參與編撰的【南安縣17都埔頭紫雲黃氏旅臺宗支錄】。真正觸動我動筆的是這次2月21日(三22389)到2月24日(六22392)與家兄、嫂返埔頭參加埔頭良庵大宗祠元宵
Thumbnail
三   父親于民國17年農曆11月17日(西元1928年12月28日)出生於福建省南安縣羅東鎮高塘村許厝西高墘厝,為家中幼子。上有三位兄長大哥黃種和(無傳由吾家祭祀)、黃成器(無傳由吾家祭祀)、黃振作(五女黃玉琴招贅鄭石泉傳祀)是吾祖父黃禝財(諡華亭)長室潘勤娟所生。次有兩位姐姐黃參治(適後洋坑柄
Thumbnail
「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前身為「桃園市龍潭國小教職員日式宿舍群」,於西元2012年登錄為歷史建築。鍾老師在此處完成多部重要的作品,這裡不只是他與家人兒女們共同生活的居所,也是台灣作家聚會的重要場域,甚而被稱為是「戰後台灣文學發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