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到萬華或西門町逛街後,會搭705或706慢慢晃回三峽。在跨過土城-三峽邊界,進入三峽的第一站就是「德門廟」。由於在網路上搜尋不到該廟的相關資訊,因此筆者一直相當好奇「德門廟」的廬山真面目。
這個謎團直到2021年4月清明連假期第一天才解開。當天因為閒來無事,早餐後便想說從三峽走到捷運永寧站好了,於是便憑著印象中705、706的路線,沿著介壽路一路散步過去。在經過長壽山登山口後不久,便看到一旁「三峽挖仔 同善堂」的牌樓,〔1〕一小段階梯上便是該堂。那時突然想到,這附近不就是德門廟站牌所在嗎?那個久聞其名的「德門廟」會不會就是這個「同善堂」呢(畢竟那附近看起來也沒有其他廟宇了),於是就抱著確認一下的想法走上了階梯。結果,廟前的天公爐(?)的「德門廟」題字證明了我的猜測,〔2〕挖仔同善堂就是久聞其名的德門廟。
既然名為「同善堂」,不難猜到這裡祭拜的是無人祭祀的先民。根據廟牆上的沿革碑,該廟創建於「百餘年前」,從立碑時間(2000年)往回推,大概是1900年前後。對照《台灣堡圖》可見,當時同善堂附近仍是沙洲,有先人骨骸散落於堂前「山腳臨水」之小路,有位廖田先生遂出於善心,為之築塔收納,並建福德祠與黃吉公祠相伴。〔2〕後來由於年久失修,骨骸又四處散落。民國63年(1974年),遂由附近善心人士陳火順、黃寬裕、劉金印、林宗冷等人商量重建,並請附近長壽山的先天派齋堂元亨堂住持高興旺(道號願興,1900-1997)〔4〕、地理師白善慶二位堪輿,擇定目前堂址。在徵得地主柑園鄧家同意後,便興工動土而成今貌。
同善堂共有三龕。以福德正神居中,黃吉公居右,奉祀諸位幽魂的同善堂(由地藏王菩薩坐鎮)居左。此外,在黃吉公右側尚設有「萬善同歸」香位,兩旁的山坡上則散布著兩三座墳墓,當是原有骨骸的收埋之處。
相對於熱鬧三峽市中心,挖仔附近多是住宅與未開發的山林,這讓挖仔同善堂顯得相當僻靜。但在我拜訪同善堂那天,捷運三鶯線也在如火如荼的施工中,同善堂不遠處即設有長壽山站。在通車之後,挖仔也許會迎來一波開發吧?屆時,同善堂的先人們是否還能維現有的寧靜,還是會顛沛流離呢?一切尚是未定之數,就讓我們看下去吧。
===============================================
〔1〕挖仔(台語應該唸作uat-á,有轉彎之義)位於三峽溪北里北方,因位於橫溪注入三峽溪的轉彎地帶而得名。參考三峽鎮志.開闢拓殖篇.鎮域之開發.地名。
〔2〕不過關於為何有德門廟這一別名,則尚待考證。
〔3〕在2021年的紀錄文中,筆者以常理推斷,認為黃吉公當指姓黃名吉的先人。但在google之後,發現宜蘭縣、新北市、臺北市、基隆市、苗栗縣皆有出現黃吉為名的神明,讓筆者不禁懷疑黃吉是否另有指涉呢?關於此現象,日後將為文另述之。
〔4〕元亨堂由王文彬居士於昭和六年(1931年)創建,從昭和九年(1934年)的《三峽庄誌》可見,高興旺居士當時便已擔任元亨堂副堂主一職。昭和十九年(1944年),高興旺居士正式接任堂主。戰後,曾大力協助花蓮慈濟醫院之創設,於1997年圓寂。參考齋教先天派乾元堂系在北臺灣的發展、落葉雜草細清掃淨山行拂去煩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