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地黃虎旗》台灣官吏與仕紳的告白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當日發表的《台灣民主國獨立宣言》中,唐景崧稱:「照得日本欺凌中國,大肆要求,此次馬關議款,於賠償兵費之外,復索臺灣一島。臺民忠義,不肯俯首事仇,屢次懇求代奏免割,總統亦奏多次….」

那是發生在1895年清朝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後,台灣官兵與民眾不願服從將台灣與澎湖割讓給日本的條款,誓死捍衛台灣並抵抗日本來台接收,故成立了「台灣民主國」,因年號定為「永清」,加上龍只有清朝皇帝才可使用,所以旗幟選用虎作為象徵,看的出來實質上還是奉清廷為主國。台灣民主國有三位主要人物,第一位是被台灣軍民推舉為第一任總統的唐景崧;第二位是大將軍兼第二任總統的劉永福;第三位是統領義勇軍的團練使兼副總統的丘逢甲,而在1895年5月29日那天也就是乙末戰爭開始,他們背負了人民的盼望並扛起了注定要被血淋染紅的台灣,因為負責接收台灣的日軍部隊從新北市貢寮區的澳底登陸來臨…

不過您知道嗎當年藍地黃虎旗其實有三面,但那三面都跑去哪了呢?1895年5月25日民主國成立時舉行遊行活動使用黃虎旗,結束後掛在巡撫衙門,另外在當時就任淡水海關稅務司的加拿大人馬士報告書中提及到,民主國軍官送來一面黃虎旗並要求掛在海關,但加拿大人馬士只做收下動作,淡水海關依舊只飆揚著清朝龍旗;後來日本臺時,馬士的紀錄也寫到離開台灣後也把海關的黃虎旗一併帶走。而第三面掛在基隆砲台的旗子,在戰亂中被日本軍隊帶走,收藏於日本皇宮的「振天府」,但如今原旗全都下落不明,從此這三面旗子在世上消聲匿跡,相當可惜,好在1909年臺灣總督府為了展出甲午戰爭的戰利品,發現皇宮收藏了基隆的黃虎旗,而在要求與許可下委請畫家高橋雲亭臨摹,而臨摹成品“忠於原作”,極其神似,2012年臺博館對「高橋雲亭黃虎旗摹本」進行修謢時,發現是一幅雙面旗,一面虎瞇眼彎月的,如同「日形虎」;另一面虎睜眼溜圓的,如同「夜行虎」,相輔相成,日夜護台。現在看到較為熟悉、坊間流傳的藍地黃虎旗版本,是後來1953年丘逢甲之子丘念台先生為了紀念「台灣民主國」59週年,委約林玉山畫家依據「高橋雲亭黃虎旗摹本」進行重新描摹,完成後的「林玉山版黃虎旗」也珍藏於臺博館。

高橋雲亭黃虎旗摹本-取自臺博館官網

高橋雲亭黃虎旗摹本-取自臺博館官網


林玉山版黃虎旗-仙艸於臺博館拍攝

林玉山版黃虎旗-仙艸於臺博館拍攝

這段歷史大家應該很知悉,後來日軍攻占總統府,「景崧微服摯子遁」帶著巡撫印信和兒子逃往中國,因此有人戲稱為「十日總統」,翌日邱逢甲聽聞消息後也攜家帶眷逃回中國去,只剩下獨守在台南的劉永福堅守了大約五個月,但見日軍來勢洶洶,情勢不可為之下,也只好被迫離台而去,三位大將就此敗退,1895年10月21日「台灣民主國」全面瓦解。
對他們而言那是剎那芳華的盼望與精神支柱,雖然台灣民主國只成立短短幾個月,但我想那是每每改朝換代時的火花,也留給後世美麗的藝術「藍地黃虎旗」。

以下為參考文獻,裡面有更詳細的解說d(d'∀'):
臺灣大百科全書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國立台灣博物館fb官網
文/許佩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好滴,如果你有更多不同的想法,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與交流呦~
2023/07/15 仙艸執筆

avatar-img
1會員
7內容數
📷喜歡拍照,拍照找好角度,好角度找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水水仙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果以全觀視野來看待宗教,如同在欣賞各個國家的文化、思想和歷史,也是他們在藝術上各自表現的底蘊。 為何人類文明發展都會有宗教影子的存在呢?
前幾日剛從日本回來,直到現在心情還是非常愉悅,大概是因為愛上日本了吧!那平靜的街道與神社,以及在地人於職場上「待客之道」做的很徹底,這身為外國人的我感到非常舒坦,如果要我說出形容日本的詞,大概是禮貌與乾淨
如果以全觀視野來看待宗教,如同在欣賞各個國家的文化、思想和歷史,也是他們在藝術上各自表現的底蘊。 為何人類文明發展都會有宗教影子的存在呢?
前幾日剛從日本回來,直到現在心情還是非常愉悅,大概是因為愛上日本了吧!那平靜的街道與神社,以及在地人於職場上「待客之道」做的很徹底,這身為外國人的我感到非常舒坦,如果要我說出形容日本的詞,大概是禮貌與乾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發生於20世紀上半葉的臺灣日治時期,是由新民會發起,向日本帝國議會爭取在臺灣設置自治議會的政治運動;該運動是臺灣對日本統治從武力反抗轉為近代式政治運動的轉捩點,也是日治時期歷時最久、規模最大的政治運動。其起源可追溯至1918年的《六三法》撤廢運動,但林呈祿
文官總督時期 隨著民族自決的風潮與日本進入「大正民主」時代,1919年後,台灣總督可由文官擔任,軍權另設台灣軍司令官掌管,治理台灣的策略也改為同化政策。臺灣在許多方面與日本逐漸接軌。1922年,《臺灣教育令》通過,臺灣實行與日本相同的學制。1921年,日本國會通過《法三號》,修正部分六三法的內容,
臺灣保甲制度 臺灣在清治時期便有隨其他省份實施保甲制度。 台灣在日本統治時期台灣總督府警察機構用來控制臺灣社會的制度也稱作保甲制度。起源於1899年5月8日拂曉,以陳秋菊為首的700名抗日人士,襲擊台北城、大稻埕。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召商人辜顯榮來商量鎮壓抗日與匪徒勢力之策。辜顯榮貢獻的「治匪」策,
日治時期頭七年台灣人民的武裝抗日雖未令日軍大量傷亡,但卻大大增加日本治理台灣的成本,日本甚至一度想放棄台灣,將台灣賣給法國等其他列強。相較之下,英國統治香港時當地雖有反抗事件,但都很快就被平定,其他亞非拉美大洋洲殖民地狀況也不比香港好多少,那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呢?下面分項詳述之。 台灣地勢起伏大且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治臺後期 清廷對臺灣的消極態度一直要到19世紀中葉才改變,其原因是由於國際環境的改變。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歐洲勢力衝擊著清帝國統治下的台灣。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同意讓臺灣開港通商(安平、淡水),不久又開放打狗和雞籠二港。此後,臺灣的對外貿易相當熱絡,臺灣盛產的茶、蔗糖和樟腦大量出口,這增加了就業
明鄭時期 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和滿族八旗軍先後攻佔明朝首都北京,明朝部分遺臣在中國南方先後擁立幾位宗室為帝,組織流亡政府,繼續抗清,是謂南明。鄭成功就是當時抗清的一股強大勢力。鄭氏於1658年至1659年出兵金陵失敗後,決定轉進其父鄭芝龍、顏思齊等武裝海商曾經略之臺灣。1661年,鄭成功
Thumbnail
總督府町,一個充滿權力紛爭之地,因為對岸清廷長期對內、外戰爭,原來具領導地位的清廷已無權力, 這塊高砂已是落入日人的領土任人宰割,沒有實權傀儡政府成為各個軍閥的利用對象,在這之前為清廷都沒有勝算了早早撤軍了, 只留下地方角頭抗日,先是台灣民主國的成立,後為北部簡大獅(1898)、中部柯鐵虎,南部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的是台灣二戰之後到邁向民主化的過程,總共分成三部份,第一部份是國共內戰到韓戰爆發這段時間的歷史,第二部份是蔣介石政權,第三部份是蔣經國繼位以後台灣的政治變化。第一部份我最不熟悉,然而這段時期的國際形勢非常暗潮洶湧,台灣的命運也因此經歷了好幾回的變化。 韓戰改變了台灣的命運 1949
標題正確的全文應該是要叫「中華民國為中共國人的祖國」。   台灣一直過去都被小粉紅們說中國是台灣的祖國?可是中華民國的前身為大清帝國。 在國民黨撤軍來台之前,台灣這塊土地是很複雜的,有大清帝國的人民來台、有大元帝國的人民來台、有大明帝國的人民來台,甚至還有大日帝國,跟原住民族共16族。 換言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發生於20世紀上半葉的臺灣日治時期,是由新民會發起,向日本帝國議會爭取在臺灣設置自治議會的政治運動;該運動是臺灣對日本統治從武力反抗轉為近代式政治運動的轉捩點,也是日治時期歷時最久、規模最大的政治運動。其起源可追溯至1918年的《六三法》撤廢運動,但林呈祿
文官總督時期 隨著民族自決的風潮與日本進入「大正民主」時代,1919年後,台灣總督可由文官擔任,軍權另設台灣軍司令官掌管,治理台灣的策略也改為同化政策。臺灣在許多方面與日本逐漸接軌。1922年,《臺灣教育令》通過,臺灣實行與日本相同的學制。1921年,日本國會通過《法三號》,修正部分六三法的內容,
臺灣保甲制度 臺灣在清治時期便有隨其他省份實施保甲制度。 台灣在日本統治時期台灣總督府警察機構用來控制臺灣社會的制度也稱作保甲制度。起源於1899年5月8日拂曉,以陳秋菊為首的700名抗日人士,襲擊台北城、大稻埕。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召商人辜顯榮來商量鎮壓抗日與匪徒勢力之策。辜顯榮貢獻的「治匪」策,
日治時期頭七年台灣人民的武裝抗日雖未令日軍大量傷亡,但卻大大增加日本治理台灣的成本,日本甚至一度想放棄台灣,將台灣賣給法國等其他列強。相較之下,英國統治香港時當地雖有反抗事件,但都很快就被平定,其他亞非拉美大洋洲殖民地狀況也不比香港好多少,那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呢?下面分項詳述之。 台灣地勢起伏大且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治臺後期 清廷對臺灣的消極態度一直要到19世紀中葉才改變,其原因是由於國際環境的改變。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歐洲勢力衝擊著清帝國統治下的台灣。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同意讓臺灣開港通商(安平、淡水),不久又開放打狗和雞籠二港。此後,臺灣的對外貿易相當熱絡,臺灣盛產的茶、蔗糖和樟腦大量出口,這增加了就業
明鄭時期 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和滿族八旗軍先後攻佔明朝首都北京,明朝部分遺臣在中國南方先後擁立幾位宗室為帝,組織流亡政府,繼續抗清,是謂南明。鄭成功就是當時抗清的一股強大勢力。鄭氏於1658年至1659年出兵金陵失敗後,決定轉進其父鄭芝龍、顏思齊等武裝海商曾經略之臺灣。1661年,鄭成功
Thumbnail
總督府町,一個充滿權力紛爭之地,因為對岸清廷長期對內、外戰爭,原來具領導地位的清廷已無權力, 這塊高砂已是落入日人的領土任人宰割,沒有實權傀儡政府成為各個軍閥的利用對象,在這之前為清廷都沒有勝算了早早撤軍了, 只留下地方角頭抗日,先是台灣民主國的成立,後為北部簡大獅(1898)、中部柯鐵虎,南部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的是台灣二戰之後到邁向民主化的過程,總共分成三部份,第一部份是國共內戰到韓戰爆發這段時間的歷史,第二部份是蔣介石政權,第三部份是蔣經國繼位以後台灣的政治變化。第一部份我最不熟悉,然而這段時期的國際形勢非常暗潮洶湧,台灣的命運也因此經歷了好幾回的變化。 韓戰改變了台灣的命運 1949
標題正確的全文應該是要叫「中華民國為中共國人的祖國」。   台灣一直過去都被小粉紅們說中國是台灣的祖國?可是中華民國的前身為大清帝國。 在國民黨撤軍來台之前,台灣這塊土地是很複雜的,有大清帝國的人民來台、有大元帝國的人民來台、有大明帝國的人民來台,甚至還有大日帝國,跟原住民族共16族。 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