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發生在1895年清朝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後,台灣官兵與民眾不願服從將台灣與澎湖割讓給日本的條款,誓死捍衛台灣並抵抗日本來台接收,故成立了「台灣民主國」,因年號定為「永清」,加上龍只有清朝皇帝才可使用,所以旗幟選用虎作為象徵,看的出來實質上還是奉清廷為主國。台灣民主國有三位主要人物,第一位是被台灣軍民推舉為第一任總統的唐景崧;第二位是大將軍兼第二任總統的劉永福;第三位是統領義勇軍的團練使兼副總統的丘逢甲,而在1895年5月29日那天也就是乙末戰爭開始,他們背負了人民的盼望並扛起了注定要被血淋染紅的台灣,因為負責接收台灣的日軍部隊從新北市貢寮區的澳底登陸來臨…
不過您知道嗎當年藍地黃虎旗其實有三面,但那三面都跑去哪了呢?1895年5月25日民主國成立時舉行遊行活動使用黃虎旗,結束後掛在巡撫衙門,另外在當時就任淡水海關稅務司的加拿大人馬士報告書中提及到,民主國軍官送來一面黃虎旗並要求掛在海關,但加拿大人馬士只做收下動作,淡水海關依舊只飆揚著清朝龍旗;後來日本臺時,馬士的紀錄也寫到離開台灣後也把海關的黃虎旗一併帶走。而第三面掛在基隆砲台的旗子,在戰亂中被日本軍隊帶走,收藏於日本皇宮的「振天府」,但如今原旗全都下落不明,從此這三面旗子在世上消聲匿跡,相當可惜,好在1909年臺灣總督府為了展出甲午戰爭的戰利品,發現皇宮收藏了基隆的黃虎旗,而在要求與許可下委請畫家高橋雲亭臨摹,而臨摹成品“忠於原作”,極其神似,2012年臺博館對「高橋雲亭黃虎旗摹本」進行修謢時,發現是一幅雙面旗,一面虎瞇眼彎月的,如同「日形虎」;另一面虎睜眼溜圓的,如同「夜行虎」,相輔相成,日夜護台。現在看到較為熟悉、坊間流傳的藍地黃虎旗版本,是後來1953年丘逢甲之子丘念台先生為了紀念「台灣民主國」59週年,委約林玉山畫家依據「高橋雲亭黃虎旗摹本」進行重新描摹,完成後的「林玉山版黃虎旗」也珍藏於臺博館。
這段歷史大家應該很知悉,後來日軍攻占總統府,「景崧微服摯子遁」帶著巡撫印信和兒子逃往中國,因此有人戲稱為「十日總統」,翌日邱逢甲聽聞消息後也攜家帶眷逃回中國去,只剩下獨守在台南的劉永福堅守了大約五個月,但見日軍來勢洶洶,情勢不可為之下,也只好被迫離台而去,三位大將就此敗退,1895年10月21日「台灣民主國」全面瓦解。
對他們而言那是剎那芳華的盼望與精神支柱,雖然台灣民主國只成立短短幾個月,但我想那是每每改朝換代時的火花,也留給後世美麗的藝術「藍地黃虎旗」。
以下為參考文獻,裡面有更詳細的解說d(d'∀'):
臺灣大百科全書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國立台灣博物館fb官網
文/許佩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好滴,如果你有更多不同的想法,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與交流呦~
2023/07/15 仙艸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