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交易計畫流程是採取先建立策略、進行回測、投入實戰、學習回測方法、再進行回測,在回測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些回測跟實戰的差別。
在回測的時候,我是直接對著一張張冷冰冰的走勢圖來畫出進出場位置,接著再手動算出最終的盈虧(P/L)、最大回撤(MHL)、最大潛在虧損(MAE)、最大潛在獲利(MFE)。部分交易點,其實橫跨了數個月的期間,最終獲得不錯的獲利。
但這在回測時,只是肉眼可視距離而已,這會讓我們覺得我們一定可以撐過這麼長的時間,完全沒問題。但真實狀況中,會存在短期大波動、暴漲暴跌,波動就會直接影響到持有心理,進而提前出場。
回測的股價線圖都是已經歷的走勢,所以我們很清楚明白,就算前面受點傷,後面都很有可能賺回來,甚至最終盈虧/最大潛在虧損的比值還高的嚇人,讓我們覺得策略安啦!
但真實狀況下,我們無法得知明天的走勢,所以目前的回檔或許對於2個月後來說就只是小回檔,在當下我們還是會非常恐懼,做出了停損出場的決定。
相信大部分人都是用技術指標作為進出場判斷,例如K值20進、80出,How to lose?我們在進行回測時,通常會使用多年回測的勝率與獲利來判斷策略是否可行,但你有發現嗎?我們根本不會導入事件,或者是,我們根本記不得這麼多繁雜的事件。
仔細回想,光從2023年初到現在,每一兩周都有數據公布,每一季會有財報公布,中間還有銀行倒閉的突發事件跟美債上限的議題。看似會左右市場群眾的事件,在回測線圖或是資料中,卻都消失了,為什麼?因為假如你是使用技術分析,基本上抓的是趨勢反轉,所以就算你不知道那些事件,你也看得出歷史走勢中,這個區間就是下跌趨勢,判斷事情反而更加單純。
這樣還要一直在意每天證券分析師寫的那些盤後訊息,自己嚇自己嗎?
在初次設計策略時,我處在2020年底,所以我搭到了2021牛勢回檔的高鐵,獲利不少,直到2022年的熊市,才讓我發現策略本質是有問題的。
2022年的逢低入場者幾乎都停損出場,甚至不斷停損,停損到懷疑人生。但在策略回測中,他就只是一筆失敗的交易,我們常常都可以看到大跌之後必有大漲,一次大漲可能就扳回所有損失金額,所以回測時常常會忽略在真實狀況中連續停損對於心態面的打擊。
在我近期重新回測那指時,我才發現MACD柱線在單邊下跌時,會出現假訊號,導致策略不斷短進短出,每一次都是停損出場,停損3次可能還行,但假如停損5次呢?你不會質疑策略準確性嗎?
這其實就是為什麼要花心力了解策略回測的方法與邏輯,一開始對策略自信滿滿的我,經過市場試煉以及知識獲取後,知道了自己的渺小,重新審視並改進後,雖然又有了信心,但也跟一開始相差很遠了。在市場上,有些錢確實是賺不到的,重要的是,做出自己最適合的交易策略,專心賺能賺到的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