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篇文章,你將會學到:
人生中消費的資產與耗材不同
花在耗材讓你窮,花在資產讓你富
小資族最容易取得的資產
文章內容出自以下:
話說最近桃園好像有颱風(不過我從昨天就搭國光客運到高雄了),所以莫名有逃過這一次颱風的衝擊。而今天也正式完成交割戶的申請了,希望證卷戶申請能夠盡快通過,投下人生中第一筆投資
今天要介紹的是我常常在聽的podcast《人生實用商學院》,吳淡如的第二本系列著作。真的是乾貨滿滿,以下就挑選我覺得最精采其中的一個章節來作為介紹
書中有提到,資產和耗材的分界點在於
資產能夠為你帶來現金流,將錢放入你的口袋;耗材則是要花錢去保養,擁有之後就會不斷耗損自己的價值
比方來說,假設你買了一一百萬,年利率5%的股票。當每一年過去之後,都能夠讓錢進入你的現金流當中,讓你有股息或是獲利了結,就是資產。當然前提是你沒有把利息全部拿去買東西,這樣的話就無法發揮複利效果了(一的三百六十五次方還是一啊!)
常見的耗材像是汽車、機車、名牌包、房子等等,雖然能夠保值,但是隨著時間越長,他的「殘值」就會越來越少。比方說新的汽車落地打八折,或是房子不小心牆壁上被螺絲釘刺了一個洞,都會導致他的價值降低
並且,耗材在你擁有的這過程中,你還要持續的投入資金,保養你的耗材。比方像是我算過,我機車每騎一公里,計算出油價跟大保養費用,平均要花一到一點六塊。而我預估這台車會騎到我五年後畢業,假設我騎了兩萬公里,那我中間就要花兩萬到三萬二花費在這台車上,真的算是一筆不小的花費了
作者有提到,有些人可能會說「我買機車很方便啊,算是對我自己的投資吧?」、「新手機有許多功能啊,這樣不是對我生活有幫助嗎」。然而,這些想法常常會在我們心中,作為讓我們買東西的藉口。這在心理學上叫做「說服心理」也就是消費者用盡各種藉口,說服自己買下的東西
然而,「心情」、「CP值」都是虛無縹緲的。簡單來說,雖然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但是卻跟現金流不相關
也就是說,她無法讓你有更多的現金流入,讓你賺取被動收入或是實質報酬,儘管你可以熱愛,但是請認清一件事情
買越多,累積的資產不會越多
吳淡如說,有些人會購買很貴的名牌包,當初以四十萬元買了三年之後還可以以三十萬元賣出,這樣應該是一筆不錯的交易吧?然而,她認為這只是將自己的購物行為合理化,實際上還是沒有任何金錢的產出,只會讓你越來越窮而已
不過我在這裡補充一下,假如你真的很喜歡某一件東西或是真的可以讓你很方便,例如你喜歡攝影,那麼在考慮之後也是可以花費在上面的。還記得我大學有一個學長,他沒有機車,每一次都要搭公車才可以去吃晚餐什麼的。儘管他藉由這樣省下很多錢,不過同時也失去生活品質了
所以,讓你生活品質更好的耗材可以考慮,但是假設他沒有讓你生活更美好,或是有替代方案,例如你可以用買咖啡機替代每天一杯星巴克(假設我這樣做會破產😂)那麼這筆錢就是拿鐵因子,可以省下。總得來講還是要在生活品質跟省錢之間做一個拿捏
看完這篇後,我也開始思考自己的花費。而我認為「文章」或許也算是資產。在我現在十九歲的年紀,不可能賺什麼大錢,唯一能做的,就是持續增進自己的學識、智慧,未來才能夠更有競爭力
還記得我之前聽大人學某一集
裡頭提到
年輕人不應該想什麼存錢,應該花錢增加自己的競爭力
或許也跟這裡的「資產」一樣。把錢存在銀行只會被通膨吃掉,唯有藉由花錢買書、課程、投資,才可以讓自己的錢持續流進來。比起追求銀行的帳戶餘額,不如求的是未來的增長,無論是在薪資或是能力上都是
我認為,最輕易可以獲取的資產就是「書籍」無論是在圖書館或是電子閱讀資源,這些都是免費的,能夠讓你無償提升自己的知識。
話說自己就常常在高雄圖書館、大學圖書館、桃園圖書館瘋狂的借書,因為我認為這是最快積累資產的方法(當然還有平常聽Podcast啦),畢竟假設沒有富爸爸,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坡道上快速的積累成長的雪球
而且圖書館還有免費冷氣,不用付電費
我目前現在也在停止自己在耗材方面的消費,並且慢慢提高資產的比例。不過,我私下認為「能夠避免未來不必要花費」也算是資產。比方說你每個月花一千塊上健身房,讓你的生活更加有精力跟健康,並且在老時就不用付醫藥費,這樣或許也算是資產的一種了(雖然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會發揮作用啦)。這點我也有在錢應該花在這四種地方中提及
我蠻喜歡書中的一段話
永遠不要陷入宿命論,誤以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天命。你至少已掌握自己的行為方向,運用手中的金錢善力,保持對生活的興趣與熱情
我常常認為,世界的所有事情的是「量的問題」。宿命論的人相信自己沒辦法改變階級,但只是別人已經積累比他多很多的事物,無論是金錢或是知識
雖然許多事物無法改變,但是可以藉由行為改變自己,不求盡善盡美,只求無愧於心
冊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