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4|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閱讀 ESG 永續報告書時可以注意的 10 件事(下)

怎樣才叫「漂綠」?

這個系列文共有上、中、下三篇,將簡介一些可能造成「漂綠」的情形,以及背後的成因和應對措施。「漂綠」在這裡指讓永續資訊接收者的理解與實際情況產生差異,而再來要提到的這 10 件事,雖然均為導致理解跟實際情況不同的情形,但這些情形的發生本身沒有對錯,端看這些情形的成因跟動機為何。

舉例來說,如果是間良心企業,看了這 10 件事後,可以知道如何避免引起資訊接受者的誤會,相反地,有心人士可以運用這些情形欺騙他人。身為資訊接收者的一般民眾,了解這 10 件事後也能見招拆招,從小細節發現這些情形的存在,進而意識到實際情況可能和理解不同。

7 經過第三方保證或確信:代表什麼?不代表什麼?

「本報告書已取得來自 XX 的獨立第三方保證」。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永續報告書,都會尋求外部第三方的保證或確信(以下統稱「檢查」),可以從報告書的關於本報告書段落中,查閱這本報告書是否有經過第三方檢查。一般人看到這個敘述,腦袋裡可能會想像一個情景:「有一群團隊,進到辦公室檢核文件、詢問員工,或是到生廠據點實地訪查,一一檢視永續報告書上面的每個敘述或數字,是否和現場的情況一致。確認一致之後,第三方團隊才會提供書面證明,這意味著經過第三方保證的永續報告書,上面的資訊是正確的。」上面這段想像只能說半對半錯,如果抱著這個預期檢視永續報告書,很容易對資訊產生誤解,也就是本文定義的「漂綠」。

首先,因為時間跟成本的考量,檢查的人不可能檢查全部的資訊,檢查人員會把較多資源投入在「重要」的資訊上,什麼叫做「重要」?就是檢查的人認為大家會比較關注的資訊,像是外界現在很關注碳排放量,所以碳排放量可能就會歸類為重要資訊,至於其他資訊,像是廢水處理、育嬰假、供應鏈管理等,不能說它們不重要,但事實是檢查的人會花比較少的精力檢查這些議題。此外,「重要」的定義也會因人而異,不同檢查的人、對不同的企業、在不同的時機,所認定的「重要」資訊都可能不同。所以最壞情況就是,對你認為重要的資訊,檢查的人其實只花了很少的時間檢查,這時一項資訊經過第三方保證與否,對你可能沒有那麼重要了。

再來,「保證」和「確信」雖然都是給第三方團隊檢查,但這兩者的意涵不太一樣,而且「保證」和「確信」各自又有分成不同的等級,在檢查的方法、內容上都有差別,不少報告書上只會寫報告書經過保證或確信,不會明確寫出更細的等級,民眾也不知道原來有不同等級這回事,也不會細看這些檢查人員出的書面報告內容,如此一來很容易誤以為所有的報告書,都是透過相同的檢查方法檢查相同內容。

舉例來說,有些等級是只單純檢視報告書本身,確認報告書的資訊跟格式有沒有符合規定。有些等級則是會進一步和員工訪談,或是檢視原始計算的報表,確認數字計算過程或是制度是否和報告書上寫的相同。有些等級則是更會進一步,抽查最原始的單據資訊,或是增加「重要」資訊的數量,或是實際將測試資料丟進公司系統內,確認系統運作正常。光從上面的例子,就可以了解到不同等級檢查方法間的差距。更複雜的是,有時候同一本報告書內會有不同等級的檢查,像是碳排放量可能用等級較高的檢查方法,至於其他資訊則用等級相對低的方法檢查。

有心的企業則可以善用這項資訊不對稱,要求檢查人員用等級最低的檢查方法,接著企業在關於報告書段落中,說本報告書已取得來自 XX 的獨立第三方保證,民眾看到這段文字敘述後,就會把這間有心企業跟其他優等生,歸類在同個類別了,反正一般民眾只會知道「有」經過檢查跟「沒有」經過檢查,不會知道「有」還有程度上的差別,反而寫得太詳細民眾可能還會覺得報告書生硬難懂。

最後要特別說明,企業的報告書經過「保證」或「確信」是值得鼓勵的事,而民眾需要意識到這項資訊代表的是什麼,以及它不代表什麼,才可以避免漂綠。

8 全球最大的永續測驗上線了!記得參加衝刺班

顧好「在校成績」,準備「學測」,需要的時候找家教或是上補習班。

從系列文的上篇及中篇可以得知,目前(2023)永續準則的比較性有待改進,拿財務報表來比喻就是,A公司說他 EPS 2 塊,B公司說他 EPS 3 塊,乍看之下後者的 EPS 較高,不過其實這兩家公司的 EPS 算法不同,所以根本沒辦法比較AB兩間公司的表現。但是,外界還是想知道AB兩間公司誰表現比較好,所以外界只能仰賴所謂的「永續評比」。永續評比的概念就是,把AB公司的永續資訊轉化為分數或是等第,這樣外界就可以直接透過分數高低了解誰好誰壞,不需要自己花時間研究報告書內的資訊,了解裡面的專有名詞。

然而,現在的永續評比有百百種,像是 MSCI、CDP、DJSI 這些最近很夯的詞都是永續評比的一種,而這些永續評比的評比方式也不一樣,先粗暴分成「在校成績」跟「筆試」兩類。

「在校成績」就是看你日常的營運情形,拿學校來比喻的話,可以想成會看出缺席,也會看期中期末考名次,然後還有印象分數,所以用在校成績來評比的話,評分標準相對不透明,而且也比較難臨時抱佛腳。

「筆試」則像是升大學要考學測,評比機構會提供問卷給企業填答,這個問卷就好比學測試題,問題相對明確,評分標準也透明許多,不過這就創造了補習班的市場,如果學生去補習班可以在短期內練習大量題目,老師會教你答題技巧,然後也有模擬考供練習。假設有個本來成績很爛的學生,參加了補習班,最後學測拿了滿級分,這個學生有多少是靠實際能力,有多少是靠考試技巧?說真的沒人知道,況且考試技巧可能也算是實際能力的一部份。

企業在填答永續評比的問卷時也是同樣道理,所以民眾必須認知到,一個企業的永續評比分數高低,可能同時取決於實際表現,以及所謂的填答技巧。「筆試」雖然有這個潛在隱憂,但他讓企業很明確地知道該往哪個方向努力用功,而「在校成績」雖然少了一些後天補救的空間,但企業面對「在校成績」就像是無頭馬車,不知從何努力,也不一定看得見成效。

全球最大的永續測驗上線了!記得參加衝刺班

至於有心的企業,則可以像上圖一樣,善用問卷裡包含自主判斷的題目,幫自己拿到較高的分數,像是問卷可能會詢問:企業的政策是否包含對某某議題的策略、目標、監督機制。至於什麼叫做策略?什麼算是監督機制?這些名詞定義其實都有自行闡述的空間。

9 你表現最佳,我也表現最佳,大家表現都很好

參加各式永續評比,報名各項永續獎項,最後只放表現好的項目。

永續評比的資訊目前已被廣泛的應用,但目前市面上有數量不少的永續評比,而且這些永續評比的評分標準、評分方式、資訊取得方式等等都有很大的差異,所以不同永續評比間的相關性可能不高,像是一間企業可能在在A評比拿了 PR 80,但在 B 評比只拿了 PR 30。除了永續評比之外,現在也有許多的官方或非官方機構會舉辦所謂的比賽,參加比賽的企業如果表現好,有機會得到獎項並上台表揚。

雖然這些永續評比跟獎項的立意良善,但不免創造了隱惡揚善的空間,例如企業或許報名了許多評比跟比賽,最後在永續報告書上只會留下那些評分較佳的評比資訊,或是將有獲獎的資訊羅列出來,至於那些表現不佳的永續評比就輕描淡寫帶過。儘管可以理解企業這麼做是人之常情,畢竟誰會在自己的永續報告書上放一個表現很差的資訊?不過現況就是一打開永續報告書,每間企業都會說他做得很好,拿了什麼獎項,而甲企業引用的是A評比的資訊,乙企業引用的是B評比的資訊,我們沒辦法單就報告書內容,比較甲乙兩個企業的永續評比表現高低。

民眾如果看到報告書上羅列的獎項跟評比,雖可以肯定這間企業在永續方面的投入有所成效,不過也可以到第三方網站查看這些企業在其他永續評比的表現,或是也可以了解不同永續評比間的方法論差異,避免過度樂觀或悲觀看待一間企業的永續績效。(如果想了解不同永續評比的方法論差異,可以參考以前的這篇文章如下)

10 不是只有企業會漂綠,人才也會

在社群上營造個人專業形象,實際上缺乏永續領域的專業能力。

隨著歐盟公布 CBAM 制度後,ESG、永續開始成為雜誌、媒體上的熱門關鍵字,企業隨之衍生許多對「綠領人才」的需求。因此,有應徵者會用過去自身經驗或能力,把自己包裝成一個綠領人才,不過實際上拆開包裝後,會發現這些應徵者的永續知識還相當不足,不過通常外界人士也難以分辨這個包裝是真是假。

不是只有企業才會漂綠,人才也會

像是圖中的某 W,原本沒有永續相關知識跟經驗,因緣際會下短暫的從事跟 ESG 相關的專案,之後 W 就可以運用這個專案經驗,將自己營造成綠領人才,甚至在網路上寫文章傳播一些似是而非的相關知識。但 W 實際上參與這個專案的程度及成效如何,只有他本人才知道,外人難以分辨,再加上目前對綠領人才的需求不低,所以最後 W 應該還是可以被錄取,至於工作表現如何都是之後的事了。

證照或執照的制度雖可以減少資訊不對稱,且現在有許多機構都提供 ESG 相關證照,但這些證照背後的含金量不一,所以還是需要了解這些證照的取得方式或是發證機構為何,才不會一不小心就「漂綠」了。

其他可以注意的事情可參考:閱讀 ESG 永續報告書時可以注意的 10 件事(上)閱讀 ESG 永續報告書時可以注意的 10 件事(中)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