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5|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不瞻病苦戒第九(菩薩戒四十八輕之九)

    不瞻病苦戒第九(菩薩戒四十八輕之九)

     

    《佛說梵網經講錄》慧僧法師(19051982)講。果靖居士校訂

     

     

    經文: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若父母師僧弟子病。諸根不具。百種病苦惱。皆供養令差。而菩薩以瞋恨心不看。乃至僧坊城邑曠野山林道路中。見病不救濟者。犯輕垢罪。

     

    遇到疾病人,不去看他,也不去照應,這樣便失去了菩提心。受菩薩戒的人,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給他拿水,拿藥。「如佛無異」﹕恭敬病人要跟恭敬佛一樣。因為「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八福田裏頭,這看病福田,包括敬田、悲田在內。對於病人起慈悲心,這是悲田。若病人是三寶中人,這是敬田,所以兩種功德都有。

     

    再者「若父母師僧弟子病」﹕或者父母有病,或者師父,或者大眾僧,或者弟子有病。「諸根不具,百種病苦惱」﹕這個人或是眼睛也看不著,或是耳朵也聽不著,這就更苦惱了,這麼百種病苦惱他。「皆供養令差」:這個差,應當念ㄔㄞ(Chai-1),就是病癒的意思,皆當供養令差。「而菩薩以瞋恨心不看」﹕而菩薩以瞋恨心,不看視他,甚至心想口說:那個人他死了也沒關係!「乃至僧坊城邑」﹕乃至在大眾僧住的房子,或是在城鎮裏頭,或是在空曠的地方,或是在山林裏頭,或是在道路上,見病不救濟者,犯輕垢罪。

     

    八福田:(一)佛(二)聖人(三)和尚(四)阿闍梨(五)僧(六)父(七)母(八)病人。前七是敬田;前七種都是敬田。病兼悲敬,故云第一;這病還兼悲田,看著病人苦惱,起一種慈悲心,這是悲田。這田就像地似的,你要往裏頭種,它才能夠長種種的東西。我們對前七種生恭敬,能夠生福;對病生悲,這福就更大了。所以說,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

     

    具緣:此是遮業。四緣成罪。

     

    佛在世時有位勇軍太子。生逢大富大貴,乃日日花天酒地,荒婬無度,恣情縱意,為所欲為。佛在定中觀察太子將於七天後命終,隨即墮落惡道。興憐憫心,就派遣阿難尊者前往度之,諫其出家,以挽救其厄難之將臨。

     

    太子聽明阿難尊者之來意後,就說:「既然還有七天,讓我玩多六天。第七天我必定親自去佛所出家。請回稟世尊。若他允許的話,就不必再來了;他要不准許,你再來告訴我。」阿難尊者回報佛陀。佛說:「此是太子曠世習染成性了,且由他吧!」

     

    六天過後,至第七天,太子果然來出家了。於是在佛前剃度,披上袈裟,受具足戒。此時,其持戒心異常專精虔誠,無有絲毫雜念。因為明知自己尚有一天在人間,捨身後要墮地獄了。這譬如人渡獨木橋,不加小心就會掉河裏頭,云何不戰戰兢兢,步步為營呢?太子這一晝一夜之持戒功德,卻獲得不可思議之果報。第二天太子果然往生。其親友都惋惜,說:「假如賴出家功德而多活幾年,不是很好嗎?可是出家還是不免一死!」這時佛說:「從外表觀之,出家雖然沒有多大影響,其實卻不然。單這一天出家持戒的功德,使太子不但擺脫墮地獄之果報,並且還得生忉利天。在忉利天,天福享盡的時候,重生人間,屆時必將出家修道。人間報盡,又超生忉利天上。如是者往來二十劫,終成阿羅漢果。」

     

    由此公案觀之,一日一夜持戒功德,尚且種下成阿羅漢的種子,何況時刻持戒,念茲在茲?解脫的機會更大了。

     

    佛又制比丘日中一食,過午不食,難道佛為其弟子故意添麻煩嗎?在家人,一天吃一百餐也未犯罪,為什麼單給出家人制這個戒呢?此乃因為世尊慈悲本懷,藉此幫助出家人增長福德。戒律上說,一天持午,有六十億擔糧(一說:六十一石糧)的功德(六十一石ㄉㄢˋ,依北方的斗,一斗是四十斤,一石是四百斤),天天持午,功德豈不更大?

     

    至於探病人,今想起一首偈頌,可供諸位作為勉勵之詞。某次,真歇了禪師臥病在床,於某寺涅槃堂中靜養。適逢隆冬,寒風颼颼,冷氣襲人,禪師有感而說出此偈。

     

    訪舊論懷實可傷,經年獨臥涅槃堂。

    門無過客窗無紙,爐有寒灰蓆有霜。

    病後方知身是苦,健時多為他人忙。

    老僧自有安心法,八苦交煎也無妨。

     

    和來訪的舊日道友,論起心腹事來,實在是很可悲傷。常年的獨臥在涅槃堂裏,也不能起來。門前也沒有過客,誰也不來;窗也沒有紙,窗戶就那樣露著。爐子也不燒火,就只有那冰涼的寒灰;因為潮氣進屋裏來,蓆子上都有霜。有病的時候,才知道這身是個苦。可是人在健康的時候,多半就為身體忙了,天天為它吃,為它喝,最後病了還是它,苦還是它,要是沒有身就沒有苦。老僧自有安心法,八苦、一切苦來了也不怕。

     

    真歇了禪師可能在疾苦逼迫之下,悟得人生無常的道理,而證得一點解脫功夫。故云:老僧自有安心法。什麼是安心法?就是剛才所說的「乘」。若能選擇與自身對機的法門,一門深入,以一念止萬念,便能證得自在。因為,邪念與正念,不可同時具。邪起正則隱,正顯邪隨滅。修行時正念在前,心無旁騖,專精致志,妄念云何生起?邪魔豈能稱便?故佛教諸法門,不外教人專一其心,以毒攻毒,以妄止妄。如天台、賢首宗,闡揚止觀法門;禪宗教人參話頭,皆是異曲同工,殊途同歸,了生脫死之良方。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Sir George 救急先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