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閱讀心得還在照抄書中名言嗎?淺談我自己曾經的三個心魔與解方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十年前開始寫讀書心得,當初的動機是希望自己透過產出內化書中的概念,但寫著寫著發現自己只是一直順著原本作者的框架,然後把每個章節的大意跟名言寫到文章中,過沒幾天想跟朋友分享心得卻完全不知從何說起

看完《卡片盒筆記法》與《第二大腦》後,加上自己的一些嘗試與調整,跟大家分享我所遇到三個心魔

  1. 心魔一:用考試做筆記的心態寫讀書心得,考試重點一個都不能漏
  2. 心魔二:希望看過一次就把書中的知識點牢牢記住
  3. 心魔三:希望在最短時間看最多的書,成為兩腳書櫥

以下將分享這三個心魔帶給我的壞處,以及我現在的想法與調整

心魔一:用考試做筆記的心態寫讀書心得,考試重點一個都不能漏

以前做筆記時,都會麻木的照著作者的框架,第一章節寫什麼就跟著寫什麼,很多時候就把相同的句子抄近自己的筆記中,甚至會用考試的心態,仔細捕捉看起來是名言的地方

這類型的方式最常出現的語句是「作者提到 xxxx」,可以讓大家參考我十年前在大學寫的讀書心得 一個人的經濟-大前研一

心魔二:希望看過一次就把書中的知識點牢牢記住

延續考生心態,自己當初總希望可以看一次就完全掌握書中的內容,即使哪一段再怎麼生硬我都會死磕到底,這無疑是一種消耗自己熱情與浪費時間的行為

心魔三:希望在最短時間看最多的書,成為兩腳書櫥王

設定錯誤的 KPI 勢必得到錯誤的結果,讀書也是,我一開始有滿屋書櫃的幻想,看過很多書勢必才能成為飽讀詩書的文人,但結合前面兩個心魔,最終只是變成兩腳書櫥罷了,書本一闔生活與思想也沒有絲毫的昇華


以上三個心魔讓我很長一段時間都困惑「如果我只是寫著縮短版的內容,那真的有幫助嗎?」事實上確實當初看了很多書卻也都無法實踐書中的理念,陷入了考試那種死背硬套的僵化思維

以下是我目前的想法與調整

  1. 破解一:帶得走的才是你自己的
  2. 破解二:好書值得一看再看
  3. 破解三:少即是多,雜不如精

破解一:帶得走的才是你自己的

在做筆記時,我們應該著重在

  1. 那些可以打動我們的語句,不論是覺得未來會用上或是單純內心有某種共鳴
  2. 試著用自己的原話重新描述,並適時增加自己的經驗與其他觀點

例如說我最近在閱讀《致富心態》,其中一個章節「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討論投資的隱藏成本是承受價格波動的心理壓力,我寫下這樣一張卡片

raw-image

書中提到 NFLX 盡然有 94% 的價格比之前波高點低,但我自己會轉譯成「長期投資的心理手續費是忍受價格波動」,並且連結之前研究定期定額「主動選股長期績效大多數不好」,最後反思自己在疫情時期的恐慌,與未來自己是否真的能夠看完書後堅持長線投資的心理 (依然是個問號)

用自己的話說、呼應過往的筆記、反思自身的經驗,讓我更容易記住書中的內容,也確實提升自己的想法

破解二:好書值得一看再看

還記得我大二開啟固定看書的習慣,第一本書是《你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好巧不巧今年邁向三十歲大關,在對未來有點迷茫時又再次拾起這本書,時隔快十年但我很清楚知道今年體悟比十年前還要更加的深刻

尤其是在明年小孩即將出生的時刻,看書多了一個「如果我的小孩未來對於人生也感到困惑,我該怎麼引導他」的角度去思考,所以對於書中「培養價值觀與流程的能力,遠高於單純給予資源」就有更不同的體會

隨著年紀與見聞的增長,每次進入寶山我們都能帶走更多的寶藏,不要貪戀一次搬完,好書值得一讀再讀

破解三:少即是多,雜不如精

追求閱讀量就跟寫程式 KPI 訂成程式碼行數一樣的詭異,好的書籍仔細閱讀就足以影響我們的一生,如同瓦基在這部影片提到深度閱讀的思維,如果遇到一本書看不太懂,排除作者文筆太差的可能,我們應該把握與享受這種看不太懂的過程


以上是我最近反思與重新調整做閱讀心得的方式,如果有什麼建議或指教,歡迎留言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分享如何用 heptabase 管理我的人生,涵蓋人生目標、知識管理、財務規劃
分享如何用 heptabase 管理我的人生,涵蓋人生目標、知識管理、財務規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日更一千字文章DAY6 我的起心動念從打讀書心得開始 閱讀這個習慣很好,但我以前是個很討厭讀書的人,每次看見書籍難免會有一個文青夢,想說這樣比較有氣質,一直到驚覺自己有財務危機後閱讀了《窮爸爸、富爸爸》,才陸續開啟了我閱讀之旅,之後陸續讀了《讀懂一本書》、《精準寫作》、《不敗學習力》……等,還上
Thumbnail
因為從大一暑假開始看課外書,大概已經滿了一年了,這幾年來閱讀有帶來些成長,想要列出幾點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 這裡說的書是課外書,而且是以工具書為主,也就是知識型和方法類的書 案例和故事 在書中,方法和觀念是最重要的,而故事或案例則是用來解釋或輔助說明,那麼如果你已經對這些方法和觀念有理解透徹
Thumbnail
這本書提供了很多關於面對未來人生未知困難的建議,以及如何藉由讀書來磨練智慧、獲得工作力和變現力。書中也結合了企劃書的概念,探討暢銷書的心理狀態和經濟活動的關聯,提供了富有洞見的資訊。這些內容對於關注個人成長和商業領域的讀者來說都非常有價值。
1. 追求整本書讀完 - 很多學生會執著於把整本書從頭到尾讀完,卻忽略了是否真正吸收了書中的重要知識點。這種追求完美的閱讀方式容易讓人感到壓力,反而無法從閱讀中獲得真正的啟發與樂趣。其實,與其專注於讀完每一頁,不如專注於書中對你有啟發的部分,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利用你的時間和精力。 2.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書寫自己的想法擱在心裡很久,就像書桌一隅總是擺著的一本書,時常想起要拿起來翻一翻,卻總是覺得算了。
Thumbnail
離看完上一本書已經過了很久,這中間太多的掙扎、逃避和拖延使我暫停一段時間。這次會讓我再次想翻開書是因為又感受到現在的狀態停滯不前,面對生命的課題也總是感到無力,所以下定決心正視問題並想從書裡找到些什麼。
每次我的臉書或Threads推薦給我很多抄書仔的內容, 我都會為自己難過,是不是自己的閱讀習慣, 讓演算法誤以為, 我想吃這些第三第四第五手的資訊排遺。 有一類的帳號,專門把書籍課程等已經有結構的資訊, 做簡化,弄成精華版, 誇誇而談那些自己沒有的經驗。 而
這本書跟[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同一個作者,不過是比較早的作品。我是想試試「作者月」,如果讀同一個作者的書,會不會比較了解作者的想法。再來就是覺得自己閱讀的速度不快,還要一邊輸出寫筆記,寫出來的也很凌亂,想知道有什麼可以幫助自己的方法,筆記整合或是增加思考...等。 本書提到以下三件事以及我的
日更一千字文章DAY6 我的起心動念從打讀書心得開始 閱讀這個習慣很好,但我以前是個很討厭讀書的人,每次看見書籍難免會有一個文青夢,想說這樣比較有氣質,一直到驚覺自己有財務危機後閱讀了《窮爸爸、富爸爸》,才陸續開啟了我閱讀之旅,之後陸續讀了《讀懂一本書》、《精準寫作》、《不敗學習力》……等,還上
Thumbnail
因為從大一暑假開始看課外書,大概已經滿了一年了,這幾年來閱讀有帶來些成長,想要列出幾點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 這裡說的書是課外書,而且是以工具書為主,也就是知識型和方法類的書 案例和故事 在書中,方法和觀念是最重要的,而故事或案例則是用來解釋或輔助說明,那麼如果你已經對這些方法和觀念有理解透徹
Thumbnail
這本書提供了很多關於面對未來人生未知困難的建議,以及如何藉由讀書來磨練智慧、獲得工作力和變現力。書中也結合了企劃書的概念,探討暢銷書的心理狀態和經濟活動的關聯,提供了富有洞見的資訊。這些內容對於關注個人成長和商業領域的讀者來說都非常有價值。
1. 追求整本書讀完 - 很多學生會執著於把整本書從頭到尾讀完,卻忽略了是否真正吸收了書中的重要知識點。這種追求完美的閱讀方式容易讓人感到壓力,反而無法從閱讀中獲得真正的啟發與樂趣。其實,與其專注於讀完每一頁,不如專注於書中對你有啟發的部分,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利用你的時間和精力。 2.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書寫自己的想法擱在心裡很久,就像書桌一隅總是擺著的一本書,時常想起要拿起來翻一翻,卻總是覺得算了。
Thumbnail
離看完上一本書已經過了很久,這中間太多的掙扎、逃避和拖延使我暫停一段時間。這次會讓我再次想翻開書是因為又感受到現在的狀態停滯不前,面對生命的課題也總是感到無力,所以下定決心正視問題並想從書裡找到些什麼。
每次我的臉書或Threads推薦給我很多抄書仔的內容, 我都會為自己難過,是不是自己的閱讀習慣, 讓演算法誤以為, 我想吃這些第三第四第五手的資訊排遺。 有一類的帳號,專門把書籍課程等已經有結構的資訊, 做簡化,弄成精華版, 誇誇而談那些自己沒有的經驗。 而
這本書跟[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同一個作者,不過是比較早的作品。我是想試試「作者月」,如果讀同一個作者的書,會不會比較了解作者的想法。再來就是覺得自己閱讀的速度不快,還要一邊輸出寫筆記,寫出來的也很凌亂,想知道有什麼可以幫助自己的方法,筆記整合或是增加思考...等。 本書提到以下三件事以及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