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3|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閒談「免費活動」,閒學生的參與方法!

筆者參與活動經歷

本人商科/資管出生,度過一段不務正業的大學生涯。

在大學四年總計參與過超過50場以上各式活動,最經典的印象是暑期八月中自己不間斷馬拉松跑了北中南大小型活動,從消耗體力和燒腦的都有,從紙糊到洗腦的場次也都有遇過,但其實對一張白紙的大學生來說是一個很不錯的觀察機會,這些活動在寒暑假或其他時間的週期上都有,而且類型越加頻繁多元。

先撇開競賽類活動的不談,參與活動涵蓋生涯、公共議題、營隊挑戰或體驗、市集、工作坊、名人演講、演講課程.....,關於自己的安排,線上線下都有,在進入完整介紹前,先來定義「活動」,意思是有限制人數、限制時間、主辦方、完整議程、非臨時有預定的時間,如果你是學生時間很多,看完這篇或許你會受用,以下是看見免費活動你會需要思考的順序和重點。

選擇免費活動思考路徑


先決定你的參與目標

交朋友(擴展人脈)、了解新知(有目的性學習知識)、特殊交際(領袖、擴張業務)、非個人意志目的(因為教授、朋友引薦或需要參與證明),或許你還會想到更多的,但有了明確目的和想法之後會更好知道接下來你該注意甚麼、該如何判斷,接下來的文章會具體的告訴你關於這4種參與目標的心法與選擇方向。

雷貨就是不在你預期之內,整個參與感會是很糟的,如果正好沒有主要目的,可以繼續往下閱讀,可能會比較容易知道應該可以選擇什麼。


選擇舉辦類型

常見舉辦類型有工作坊、研習、公共討論、營隊,而其他像是體驗活動、名人講座、大小型聯展這類都已經具備可預期的結果,便不列說明的項目。

有些模式會混雜,不過各有特點,活動設計的題目,會很明確的點出主軸,同時會透漏這四種舉辦類型,這些類型會影響活動設計走向(議程),整體氛圍和互動模式都會有明確的差異,再往下可能就是這種主題內容是屬於是屬於技術還是商業的......等等,這相對就屬於個人想要甚麼,通常活動主題基本就可以先辨識活動類型、可能的內容取向,這一步驟便可刷洗掉一些不太有意願的活動。

筆者個人經驗感受:

  1. 工作坊=動手做/共學/濃縮學習。(工作坊介紹其實網路上有很多具體介紹文章,推薦可以在衍伸了解)
  2. 研習=一日課程/有組織性的傳教或連繫。
  3. 公共討論=審議式民主(世界咖啡館)/跨域公眾討論。
  4. 營隊=身體活動/團隊合作/開放性場域的到處探訪。


檢視活動主辦者的背景

主導活動進行的關鍵團隊,立場間接引導活動呈現。

每個活動必定有主辦單位,我先分類成公家政府、企業及旗下基金會、公民非營利組織、獨立小型團隊,共四種類型,協辦角色不大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贊助、講者、宣傳等定位,因此主辦才是辦理核心重點,畢竟整握整體活動議程節奏、講者分享目的,但這些不一定在議程中的細節來告知,甚至邀請講者的目的只是要刷點門面或大拜拜(過場形式的意思)。以下是依據目的性可能更容易的順序。

  1. 公家政府:例如:職訓局、市政府類型、研究機構(中研院、工研院)都很常在特定時間開放一些免費活動,通常會很有學習價值你可能會感覺很燒腦、燒體力,這些活動的共通點就是...吃的好、住的好、顧的好,但有些可能會另找顧問單位來當主辦,然後公家政府自己就掛協辦,但這種通常品質體驗感相對就比較差,但有些則是在消耗預算,你會覺得活動節奏和議程排超級緊湊,基本上兩種現象應該很容易在網路上找到相關評論,因為公家單位都會定期舉辦,甚至有些活動還會要求分享活動來湊個KPI,但綜合而言都還是有學習價值的成分。
  2. 企業及旗下基金會:例如:聯電、中鼎基金會、慈X基金會,大致都是有天數的營隊,企業目的在於展現回饋社會責任而舉辦,但會有條件的篩選報名者。有玩的性質、有時候更容易接觸業界知名講者,有一部分是自家的宣傳,另一部分是尋找創新方案。
  3. 公民非營利組織:例如:荒X保護協會、熱X民主,意思是指在關鍵領域具備行動、成立歷史的非營利組織,最好還是要搜尋一下背景,通常很容易得知立場和對社會議題的態度,再來就是這類團體會很願意分享他們的故事和行動,這些經驗和算是立場角度是一種不常見的大補包。
  4. 獨立小型團隊:有可能類似於非營利組織,但重點會差在人數少於10人或非長期經營的(臨時成立的),有可能是透過某些單位的資助或是要求而主辦的活動(例如透過青年署的預算去代理舉辦活動),另外一種是才剛初期成立的非營利組織,組織成員不穩定高彈性的那種,優勢是共學很有效,缺點是陪著團隊一起在活動進行中踩雷。
交朋友:獨立小型團隊>企業及旗下基金會>公家政府=公民非營利組織
了解新知:公家政府=非營利組織>企業及旗下基金會
特殊交際:企業及旗下基金會=公家政府>非營利組織>獨立小型團隊
非個人意志目的:公家政府>非營利組織>企業及旗下基金會



講者呢?不重要嗎?

依據主題所邀請的講者當然重要,主辦單位有什麼樣的本事,基本上就能決定邀請到什麼等級的講者,影響力越大勢必更有邀請能力,這邊要提到的是講者不能純看背景,重點是「活動要他講什麼」,人生?低潮困境?技巧琢磨?背景介紹?露頭露面?重量級的講者不免雷聲大雨點小,除非主辦單位有提供更詳細的資訊,不然講者很難在第一時間便能了解他所會給予你所想的。


免費還講求品質?或許你該思考...

先破題,付費也不能斷定有品質,課程可能是智商稅、營隊變老人進香團都是很有可能的,免費的緣由多數是因為背後有某團體先出資支撐,核心還是看看主辦單位的舉辦和細心程度,有些顧問團隊拿了錢就會拿小活動練兵也是有的,但其實免費背後是對參與者(你)的渴望,但選擇免費的參與者(你),權力與門檻自然也會交給主辦團隊來選擇,所以免費活動實則還是需要持續累積的,每個主辦團隊都希望參與的對象都是具備回饋價值的能力,這是一種有趣的社會資本交換,所以無論你是不是大學生,我都會推薦你嘗試參加各式活動,與其說這些是選擇活動的步驟,其實另一面也想解釋白老鼠(實驗)活動的額外效益、參與的機會成本。


#參與者#雜談活動#工作坊#研習#公共討論#營隊#免費活動#大學生#選擇困難#機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