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跟朋友在群組中有了一些互動。
一直以來,投資策略不穩定的一位朋友,突然在朋友間的群組中Po出了一些方法,並深覺這些方法可以打敗大盤,達成他要的目標。基本上沒有什麼問題,我就單純看他發表心得,但直到突然間看到了一句話,觸動了我的警覺,那就是:
「能得到更多,不好嗎?」
我立刻回了他:
「能得到更多不好嗎? → 我覺得不好,冒可冒的風險,拿該拿的報酬,對我來說就已足夠,看過太多人被這句話害慘…」
「當你想得到更多時,就有可能承受超過自己可以承受的風險而不自知,或是知道但視而不見,這個想法真的比較危險…建議小心。」
他可能沒聽懂我想跟他說的意思,後面又回到了商品的討論上,並堅持他新的看法。
我看完之後,想了一天,今天早上回覆了他一段,我想要跟他說的話。
因為這也是女兒們未來在接觸許多財經投資網紅時,相當有可能會遇到的狀況,所以把跟他說的話整理一下後,在此做個紀錄:
------------
嗯,我想你也是看了某些頻道與文章,才會有上面這些想法。
他是個會讓我想起當初在職時所遇到,許多自視甚高,又用盡各種數據與模型證明自己正確,既聰明又能言善道的天之驕子。
這樣的天之驕子,所講的,通常都是正確的,而且真的有些觀念與想法還是我們從來都沒有想過的。
不過,也僅止於正確而已。
你叫這些這些人真的投入下手去做,不是不敢與不會動手,就是因為怕失敗而駐足不前。同時,他們為了保護他們的正確,會像刺蝟一樣攻擊那些跟他們不同意見的人。
因為他們也深知,有些東西,理論與實務上,還是有很大的差異,與其在實務上去冒失敗的風險驗證它,還不如在沒有風險的理論上,張牙舞爪,反正站在專業與正確的制高點上,也還真的沒有人奈何的了他們。
而也因為只有理論,所以在一些想定上,他們的假設通常會排除一些要素,讓最後的結論得以建立。但是,有些被排除的要素,在現實中,才是最重要的影響因子。
在投資上,這些重要的因子就是「人性」。
不論是人在感情的支配下,面對各種系統與非系統風險的承受能力,還是不同個體間的目標與現況,或是不同時期的現金流需求與支出狀況…等等的問題。這些,通常無法一體而論,也不容易用模型或是回測就可以測出來,也因為如此,看起來超級漂亮且正確的模型,甚至用這種模型推導出來後的方法,通常我會敬而遠之,因為它離現實,通常還有一點距離。
要知道,投資,是很個人的事。沒有任何一個老師能夠提出一套可以適用於所有人的方法。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只有在瞭解自己的目標,確認自己的資源與風險承受能力後,想辦法學習所有的方法,同時避免一定會死的動作與心態(像是前面提到的那「能得到更多,不好嗎?」的心態),在其中,找出適合自己的有效方法,並運用這些在市場上,建立得以安身立命的一畝三分地,努力的耕耘與收獲而已。
像這類頻道的理論以及所說的,聽起來,甚至是理論上,都是對的,我覺得一定能學到東西,但我建議在看的時候,一定要有兩個警覺:
一是這些投資網紅所寫的許多資訊,跟在這十幾年多頭後才冒出來的少年股神一樣,他所提的方法與理論在多頭市場一定沒問題,但是,股票沒有永遠走多頭的,他的理論在空頭中是否能夠續用,我覺得需要時間驗證,而他也幾乎沒有提到這些。尤其是如何在大盤走空頭,跌到3000-5000點並持續一到兩年時,該如何因應,通常都不會得到說明,甚至是被用一些像是「做好資產配置,做好風險控管」的虛言虛語帶過去,如果是這幾年才進入市場,從來沒有經過空頭與股災的人,光聽他們的,在風險發生時,容易被像是「能得到更多,不好嗎?」的話語催眠,以致對未來想的太美好而忘了做好準備,這是要小心的第一點。
二是因為只講理論的投資網紅,他在頻道與受訪時的一些態度與說明,往往讓我感受到,他雖然理論超強,但他是一個沒有太多操作實務,也沒有經歷過股災的人。當聽他的東西聽多了,有時會把未來想的太美好,而忘了「永遠把風險放在獲利之前」之類的重要態度(上面會提醒你也是因為這件事)。在聽他的頻道東西學習,我覺得沒有問題,但也要努力建立像是「不貪心才是最貪心」、「永遠把風險放在獲利之前」、「先求生存再求獲利」的心態,讓自己不致一次畢業,我想,這才會是能夠在市場上長長久久的明哲保身投資方式。
------------
我很喜歡看那些在投資上經歷過失敗再站起來的人,所分享的人生經驗與故事。而他們所分享能讓他們渡過難關的經驗中,極少提到「正確」的理論與方式。往往提到的,都是一些針對人心人性的修煉,以及做好風險控管準備的細節。而這些不會被放進理論與模型的要素,才是我得以能夠在市場中生存下來,並從一畝三分地中持續收獲的重要原因。
希望群組中當成剎車皮的我,這些多言,能夠給這位朋友一些想法,以及未來的女兒們一些幫助了。
也希望能夠幫助到,看到這篇的朋友們,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