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畢設週記_06墓仔埔跑透透

918設計課前

前段時間的行動報告

現在真的墓仔埔都敢去ㄌ(沒有啦

在閒暇時拜託了朋友們陪我跑了金門的六個公墓(在這邊感謝拉皮與佩琪,還有剛下飛機就被我一起拖去的瑀哥,雖然他只敢在外面等我,也謝謝城隍爺爺的保佑),探勘的公墓有:

  • 烈嶼軍人公墓
  • 烈嶼民眾公墓
  • 金沙公墓
  • 金湖公墓
  • 金城公墓
  • 金山公墓
依序為金山公墓-金沙公墓-金城公墓-金湖公墓-烈嶼民眾公墓-烈嶼軍人公墓

依序為金山公墓-金沙公墓-金城公墓-金湖公墓-烈嶼民眾公墓-烈嶼軍人公墓

雖說金門的情況已經比岡山(高雄)好多了至少墓位均呈整齊排列,看的出來經過規劃,但在我看來還是有不少需要改善的地方,金門的公墓普遍有幾個問題點:無專人維護、建築物老舊、服務空間不足、使用空間簡陋、缺少休憩空間、景觀未規劃雜草叢生、一成不變的中式建築風格,除了缺少人員維護以外,在我看來其他問題都尚能從建築角度解決並優化。

金門公墓大致平面

金門的公墓由於幾乎沒有遮蔽物,不論是能供遮蔭的植栽抑或是涼亭都非常稀缺,進而導致祭拜與參觀時體驗不佳,尤其我們走訪金湖公墓時剛好遇到下葬的隊伍,由於儀程的進行需要在那停留好一段時間,需要頂著豔陽進行活動,很有可能發生中暑的情況,而像我們這些單純走訪的民眾,在一通折騰下來絕對不會有想再次來訪的念頭,如何為殯葬設施提供良好的使用體驗是需要被正視的。

918設計課後

基地之決定就是你ㄌ

基地衛星/地號/外觀圖

對我來說基地應該算好挑,不外乎就是從殯儀館、靈骨塔、公墓下去圈選範圍,而這裡剛好三個設施都連成一大塊了,一條龍服務(?。一開始覺得基地有點劃太大範圍了,但只做殯儀館、納骨堂、公墓其中之一或之二,都有種事情沒做完整的感覺,所以還是都框了進來,話是這麼說,已經開始擔心做不完了。

魚還是熊掌>゚)))彡

上完設計課後,和黃金六一一起整理出了幾個操作方向:

  1. 走安全牌,照著"我自以為"使用者需要的空間直接下去操作,走類似櫻花陵園的後路(因為已經確定是可行、被所謂"大眾"接受的審美風格,老實說感覺評圖老師也不太敢嘴黃聲遠)
  2. 在前述的作法上,參考殯儀館使用者的意見,做類似參與式設計,使整體空間與規畫更有說服力,不會被瞎找碴。
  3. 鬼故事,以小說、電影、漫畫等題材為基礎,擷取空間特性與元素,加劇殯葬設施的鄰避性,感覺很有趣但一定被噴爆。

最後是選擇了第二個做法,畢竟還是希望自己的設計能落地一下,能有憑有據的說服大家,不是只有自己在爽的天馬行空,會捨棄鬼故事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覺得自己的閱覽量還不足以撐起整個設計需要的深度與廣度,二則為與當初設定的初衷和預期成果背道而馳,短時間無法找出在這條路下的可能性。雖然參與式設計又是另一種挑戰,對於提問的精準度、方法與問題都是需要慎重處理,使用者(所謂的老油條們)大概都能知道我想要的回答,如何得出最佳解答是需要思考的部分,但相對設計內容會有證據作為支撐,較為務實不會過於理想化,啊但如果拒絕溝通更麻煩欸,但之前都沒做過這種設計,所以想趁著這個機會試看看。

蓋什麼蓋給誰用怎麼用

原有的使用者:

往生者家屬/朋友/來參加喪禮的人/殯葬業者/殯儀館行政人員

使用者最低期待:方便停車、能快速到達目的地、動線明確

想增加的使用者

一般民眾/學生-純教育功能

基地探勘

參觀前幾天做了一頓名詞檢索大補帖,專有名詞實在太多了,不然就是相同用處的空間,但每間殯儀館取的名字都不一樣(題外話台南殯儀館的平面很酷,點空間名稱會有內部照片彈出來,很優秀的服務),金門殯儀館的平面糊到字都看不清楚,為了調查空間跟使用者活動,需要細緻的走訪一趟(當然一些空間外人是絕對進不去的啦,EX:冷凍室)。

今天進去參觀(?的時候,其實十分熱鬧,哭喪、搬動棺材、等待骨灰裝罈、告別式,許許多多的活動在周圍發生,可能因為我只是一個和此地完全不相干的外來者,抽離情緒在旁觀察的過程算是頗有收穫,能看到被我漏掉的、實際發生的事件與空間,像是哭喪、撐黑傘、安靈誦經、喪禮撤場,讓我的空想有了填補,一開始有點心虛跟尷尬,到後面發現其時沒人(有空)會擋(理)我,不要做太奇怪或不尊重的舉動,倒是能四處走透透。

殯儀館現有空間分布平面

四處觀察的途中,想到如果要將新的群眾帶入殯儀設施的話,需要做一定的動線區隔,不然家屬一定也不想像動物般被觀賞,後來坐在金爐旁邊紀錄的時候就覺得有點尷尬,一邊的動線在移柩,另一邊在哭喪移靈,但剛好都沒路能擠出去慘慘。

前幾天在上正平老師的都市設計計畫課的時候,提到議題或基地的選擇不外乎是以下兩個因素,這邊一併整理目前為止觀察與思考後的產物。

空間的問題點

殯儀館:

  1. 服務動線長且不明確,導致活動互相打結、衝突。
  2. 走道陰暗且窄小>>加大恐懼與不安感。
  3. 純水泥構造的建物冰冷/生硬感重,加上相當缺少綠化空間,冰冷感更加強烈。
  4. 停車空間不足/不明確且與目的地距離過長,又與服務動線重疊,增加危險與使用困難。
  5. 服務空間不足,採光通風不佳,放大不安感,情緒無從抒發與緩解。

公墓:

  1. 半戶外空間與植栽稀缺,缺少休憩與遮蔭處。
  2. 服務空間不足且使用空間簡陋。
  3. 景觀空間未規劃,雜草叢生。

空間的可能性

  1. 增加多元空間機能,提供一個與死亡共存、學習告別的場所。
  2. 置入綠植空間,除了提供遮蔭也可提供景觀治療的效果,此外更能與綠色葬法融合,在治癒心靈之下也能緬懷往生者。
  3. 使用自然材料,例如木頭與竹子,增添建築的溫潤感。
  4. 展現有別於單一中式建築風格、並能反映現代生命態度的殯儀設施的其他面貌。
名利都是過眼雲煙,人生,除死,無大事。 電影<<人生大事>>

最後用前陣子看的電影金句作結,繼續想要怎麼跟殯儀館的老油條周旋,晚安瑪卡巴卡。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