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設週記04_計畫草書1.0(選組版)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一、前言

殯儀空間一直是都市中最不被重視的空間之一,雖為紀念性空間,但和廟宇教堂相比,給人們的觀感卻大為不同,在過去乃至現在,殯儀館、墳場就被視為"不乾淨"的地方,在宗教觀念與對死亡的恐懼所造成鄰避效應下,此類公共服務設施漸漸成為城市的邊陲地帶,蜇服在最安靜的角落,儼然是生活中的異質空間,人們只在特殊節日時才介入到此空間,在結束活動後馬上退出,不會做過多的停留。殯葬設施從來就不只是一個告別的所在,更不只是僅屬於亡者的空間,因此我想藉由建築設計來拉近死亡與人們的關係,並重新思考探討。

二、動機目的

「慎終追遠、入土為安」一直以來都是華人社會的喪葬觀念,因此往生者通常被安置在傳統公墓掩埋,而各處公墓因偏重風水習俗加上缺乏專人管理,也缺乏適當的規劃設計,長久時間下雜亂無章的公墓大大影響了地區的土地利用,也影響了都市景觀。由於對死亡的忌諱與恐懼,這些公墓成為大家口中的「亂葬崗」、「夜總會」,成為不被踏足的場所;而現代往生者多半則是在火化場經過火化後,骨灰以罈貯存,陳放於靈骨塔,不過即使是靈骨塔,就算經過硬體的包裝,在人們的印象中,還是那個冰冷、陰森所在,依然不是一個會親近的場所。而且墓園、殯儀館為鄰避設施,為避免與生活圈互相干擾,所以多設置在偏僻地區,唯有在特殊節日家屬才會再與往生者相見,對於人們來說悼念似乎變成一種義務,墓園紀念性的意義也隨著時間慢慢淡去,而此次目的在於產出能夠反映現代生命態度並提供一個與死亡共存的空間。

三、議題分析

儘管墓園建築被人們所畏懼,但殯葬設施必然是每個人日後所需,也是一個服務性質的空間,且隨著都市範圍的擴張,土地資源有限,地小人稠的台灣定會面臨死人與活人爭地的情況,如何與殯葬設施共處是我們所需要重視的課題。

墓園之所以成為鄰避設施的緣故,自古認為往生者與生者居住的地方應該有所區隔,加上受到傳統觀念風水的影響,大眾對墓園的既定印象更加的產生心理上的不安,因此演變為亂草叢生的型態,所以通常墓園都設置在比較遠離都市的偏遠之地,這個情況不僅造成有些家屬親友因居住在外地,來往墓園時耗費較長的交通時間,造成舟車勞頓;久而久之墓園無人管理,環境變得老舊不堪荒煙漫草,導致大眾產生恐懼心態,漸漸的就避而遠之。

另一方面,台灣早期以土葬為主,不過隨著社會發展,龐大的人口導致土地已不堪使用、容納性不足,濫葬的情況漸漸浮上檯面,密密麻麻的墳頭佔據了廣闊的田野,甚至有蠶食生活住宅區的勢頭。近年來為了改變濫葬的問題,許多縣市政府開始提出遷葬的解決方法,又加上火葬的普及,往生者的居所從水平式的墓塚進化為垂直式的靈骨塔,透過適當的空間設計與規劃,讓土地與建築達到最有效的利用,往日廣闊的墳場慢慢轉為一座座的靈骨塔,此舉看似解決了土地使用不足的絕境,還給人們更多的綠地空間,不過靈骨塔卻也存在著它的缺點。

台灣有著各式各樣的納骨塔建築,大都設計成寶塔型式,呈現像是廟宇的風格,對於這種傳統納骨塔裡的室內空間,都較為拥擠、窄、陰暗,人們並不會想久待於此地。(鄭名岐,2017,生命紀念場域規劃及設計)

於是為了增加人們對於此地的停留時間,與消除鄰避設施的那抹屏障,我想透過以下操作來改變舊有的空間特性。

  • 置入多元機能

一般的靈骨塔空間通常以存放骨灰罈為主,家屬在祭拜完後就旋即離開此地,而納骨空間狹小又壓迫、令人喘不過氣,而在晉塔的儀程完畢後,一切似乎就畫下休止符,但對於家屬來說,悲慟並不是一個可以馬上戛然而止情緒,他們與往生者的連結並不該就終止在此刻,歸家後的無盡空虛感是需要被重視與照顧的。但現有的靈骨塔設施並沒有一個讓心情平復,安靜緬懷往生者的舒適空間,來訪者在結束義務般的祭拜行為後,就馬上離開此處,於是希望導入休息療癒空間,提供情緒沉澱的棲身之所;而對於一般民眾,加入與納骨櫃結合的藝術展覽空間,達到生命教育的功能。

  • 增加綠植栽空間

近年來環保葬盛行,顯示大眾對於多元葬法持開放態度,本設計除了可導入綠色葬法以外,也希望藉由植栽的溫潤感,來化解大眾對冰冷封閉殯葬建築的既定印象。導入植栽除了可平衡建築的生硬感,也能打造療癒花園,提供景觀治療/欣賞,另外也能達到墓園公園化的效果。

四、案例分析

張珮珊,2015,無聲所在

無聲所在

無聲所在

設計者希望將不被重視的、進出複雜的殯儀館重新打造成具高隱私性的場所,分析了殯葬設施中所有的服務空間,並歸納出有11種動線及18種使用空間,比較特殊的是他從個人情緒出發,並轉化為各個空間,可以從剖面看出不同使用空間的尺度的轉變。

基地選擇在台北市立第一殯儀館的位址,透過建築的高程差來將各個服務動線錯開,使其不互相干擾,給予建築及使用者一個寂靜與靜謐的狀態。周遭設計為景觀樹林,所以有使建築被動性受植栽環繞的效果,但從模糊的平面上看來似乎並無刻意將綠意帶進的想法,反倒是引入破碎光線的諸多長廊,無形中將植栽都隔絕開對我來說有點可惜,尤其他設計說明提到希望訪客離開後有回歸自然的感覺,但卻只在出入口有這個意象。

賴欣賢,2021,死亡日常-善終計畫

死亡日常-善終計畫

死亡日常-善終計畫

設計者認為隨著時間變化,喪禮已成為公事化、流水線般進行的儀式,殯葬館僅在人們的生命終止後才開始介入生活,其缺少情緒上的共感與交流,這使殯葬場所成為只屬於亡者的空間,進而變成鄰避設施。透過加入多種機能(臨終關懷、社區公園、生命教育),豐富殯葬場所的空間,讓人們不是僅在家屬去世後才介入到建築中,而是提前在此度過彼此陪伴的時光。

基地和大張(張珮珊)相同,設計者自述希望將設計鄰里公園化,的確從破碎分散的量體來看好像有點效果,但幾乎每個空間都大小相當,我認為從造型上來看沒有指示性(就是不知道哪裡是哪裡),雖說置入了豐富的機能,但都採用了相同單一的設計手法-曲面牆體,且沒有提出為何使用此種設計的理由(比如三民幼稚園使用曲面牆體,是為了不讓小朋友在奔跑遊玩時撞擊到牆角造成危險),安寧病房、告別場所、心靈諮商、靈性空間都是同樣的造型,所以從圖面空間上無法說服我。總而言之就是立意良好,但看不出對於各個空間、服務動線所提出的個人思考,讓人不知道重點在哪裡。

蔡宇瑄,2021,墓園/花園/樂園:八里殯葬示範計畫

墓園/花園/樂園:八里殯葬示範計畫

墓園/花園/樂園:八里殯葬示範計畫

設計者以曾發生塵爆意外的八仙樂園作為基地,並希望透過置入新型態的殯葬機能,來替這座失樂園賦予新的生命,達到樂園/墓園的戲謔雙面性,並藉由此操作去質變周遭(觀音山)的四萬餘座公墓。

我個人尤其喜歡生命之樹的方面,周遭被植栽所環繞的撿骨室,其空間被架高並模擬樹木型態,與林間互相呼應,模糊了建築與自然的關係。而生命縮影的緬懷懷念場所,則是利用方向相互錯開的牆面,彼此製造出開口向外的空間,試圖將外部自然綠意引入,我想這和生命之樹的差別僅為使用了不同的設計手法,但兩者皆是暗喻著死後回歸自然的態度。

整體看來我認為最大優點是比起以往高封閉式的殯葬建築,增添了許多綠意盎然的半戶外空間,減少了純粹被建築物包圍的冰冷感。有點可惜的是,大部分空間(除生命之樹與生命縮影)只沿用了原先樂園設施的構造,沒有太多對空間上的改變,比較缺少設計者自述中提到的戲謔感。

張詠固,2023,風問

風問

風問

他沒有提供完整的平面,所以只能從其他東西來看了,量體造型對我來說十分簡單粗暴,一個8字型的環形建築,而頭尾分別延伸出去作為兩側出入口,猜測設計者可能想經由造型表現他的生死觀(?)生命是一個迴圈的意思,但從僅有的幾張平面來看,只將8字型建築做了簡單的切蛋糕方式來解決,看不出他設計說明中提到的希望對殯葬空間更深入的思考與研究,總之就是不太知道重點在哪裡。

唯一令我較有記憶點的是將骨灰與混凝土結合,作為建築材料使用的部分,設計者的題目關鍵字也含有環保葬的字眼,所以其實把祖先灌進水泥也是一種再利用嗎?感覺省了一點建築成本費用。我把這位前輩批的好慘哦,果然說別人都很簡單。

結論

其實四人皆認為殯葬空間是最不被受到重視的場所(設計說明的開頭皆提及),並希望透過自身設計來改變這個現狀。二張的共同見解為殯葬設施需有高度的隱私性,希望探討並重新提供更多對於此類空間的想像與可能,這部分我認為大張(張珮珊)做的比小張(張詠固)深入,大張藉由拉長服務動線來隔絕外部干擾與引起使用者的情緒起伏,對於空間上的處理明顯更用心(情緒轉化為空間的部分)而從小張的量體造型來看稍嫌簡單粗暴,我個人認為這造型套在其他使用機能也不衝突,沒有他自身提到希望重新思考呈現的新面貌。

而蔡和賴的設計其實有相似的地方,都讓綠意大量的充斥在各個空間,不過蔡是利用建築的元素變化來引入綠意,而賴是用量體來切割基地上的植栽,被動性引入植栽的手法,我目前比較偏好從建築上的操作來達到希望的效果,兩者之間我更喜歡蔡,他的設計各個空間具高度指示性,雖然機能不似賴的設計豐富,但對於空間的處理手法細膩許多。雖然批評的地方挺多,但其實四者都能拿來吸取經驗,當然也有能學習的地方(好怕被噴)。

基地選擇的部份,蔡為八仙樂園塵爆廢棄區(周遭有觀音山的公墓群),大張跟賴均選擇台北市立第一殯儀館的位址,是在相當熱鬧繁華的街廓,而小張則是觀音山公墓群,但他也列出其他考慮的基地,包括台北市立第一殯儀館、第二殯儀館火化場。我也預計想以公墓群或殯儀館位址來挑選基地,而我想有高低變化的地形會使量體更具有獨特變化性,且還能錯開服務動線,不過平地市區內的街廓或許更貼合我想要的感覺(即使出現在家附近也不突兀的殯儀館?),目前還是都先觀察先看看。

很有趣的是跨了八年的時間,從設計說明中,四位前輩均認為死亡的終點該是歸於平靜,其實我原本也是這麼認為的,甚至認為是理所當然,人死後塵歸土,土隨風,化為一片虛無,虛無不就是一片靜寂嗎?但是否還有其他可能性?

五、空間需求

希望這個場所不只是進行制式化悼念儀式的設施,而是能讓所有人一起參與活動、像鄰里公園般的空間,即使在這裡下棋泡茶、四處跑跳也很正常~

行政人員/禮儀師

  • 行政空間
  1. 警衛室*1=30㎡
  2. 館長辦公室*1=40㎡
  3. 一般辦公室(預計三間)-各20㎡
  4. 員工休息室*1=50㎡(含茶水間)
  5. 員工餐廳/廚房*1=100㎡
  6. 會議室-大會議室1=150、小會議室*3=150㎡

亡者/家屬

  • 殯儀空間
  1. 禮堂-甲級廳(可容納120人)1=300㎡乙級廳(可容納60人)1=150㎡、丙級廳(可容納30人)*2=150㎡
  2. 守靈室*10=500㎡
  3. 入殮室(內含洗淨室、解剖室)*1=500㎡
  4. 休息室*5=200㎡
  5. 撿骨室*5=75㎡
  6. 臨時寄存骨灰櫃間*1=100㎡
  7. 遺體冷凍櫃*10
  8. 辦公室*1=50㎡
  9. 管理室*1=50㎡
  10. 男女廁所、茶水間(待定)
  • 火葬場
  1. 火化爐*2=200㎡
  2. 大廳*1=100㎡
  3. 辦公室*1=50㎡
  • 納骨空間
  1. 樹灑區-包含樹葬/花葬
  2. 牌位區(各個宗教獨立設置)
  3. 骨骸櫃區-3000座
  4. 骨灰櫃位區-20000座
  5. 軍人專用區-5000座

一般民眾

  • 藝術展覽空間-各級展覽室
  • 生命教育空間-劇場
  • 散步休閒空間

其實藝術展覽、生命教育空間也可和櫃位區做結合,所以空間大小暫為待定狀態。

其他

  • 停車空間-一般轎車100輛、機腳踏車200輛、接駁車/遊覽車5輛
  • 機電空間(待定)

六、預期成果

想結合以往純水平式墓園、垂直式靈骨塔的優點,並在缺乏之處加以改善,基地預計在金門或高雄,形式則希望以簇群式建築,並不超過三層的高度來形成所有空間,能大大減少壓迫性,且希望從地形和量體間的高度差來明確動線。材料方面希望在純混凝土的基礎上,添加自然材料(例如木材、竹子)來緩和冰冷生硬感,並置入大量綠植來起到景觀療癒效果。

成為一個街坊鄰居都願意踏足的空間,不是記憶中對殯儀場所冰冷陰森的刻板印象,不再僅供舉辦喪儀與悼念亡者,因死亡而產生的負面情感能在此得到改變與療癒。之於一般大眾來說是散步休閒空間、藝術展覽空間、也是生命教育,學習死亡觀念的場所;而對於亡者及家屬,則能緬懷、悼念、加深生者與往生者的連結。

參考資料

147會員
688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金大建築全體 的其他內容
前言 這(幾個)禮拜我看了兩本書—手繪世界建築結構之旅:史上最有趣的導覽書和如何在果凍上蓋城市?我覺得我有點失策,因為看完對於畢設的方向我還是一點頭緒都沒有。但是無妨,雖然說在書上沒有找到靈感,但是對於基地我倒是有了些想法。
建築調查,1號工寮
前言 這(幾個)禮拜我看了兩本書—手繪世界建築結構之旅:史上最有趣的導覽書和如何在果凍上蓋城市?我覺得我有點失策,因為看完對於畢設的方向我還是一點頭緒都沒有。但是無妨,雖然說在書上沒有找到靈感,但是對於基地我倒是有了些想法。
建築調查,1號工寮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叮叮咚咚,根據目前所列出的空間需求,我預計從療養設施與火葬場(含殯葬)做為主要分析方向,所以這是我第二篇可能也是最後一篇的案例分析。
Thumbnail
我認為基地挑選需要先做的事: 1. 空間定性定量 2. 基地區位性質 3. 基地的發展可能性? 4. 基地周圍與議題連結? 5. ...... 6....... 第一點正在生產中... 最讓我困惑的是2.3.4.點,挑選基地究竟該先思考甚麼?
Thumbnail
過去,現在,未來 如果說是過去建構現在,那我們是否可以說現在的我們一樣在建構未來;挑戰未來,其實很矛盾,你會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討論真實的東西,還是想像的事物,就像全面啟動裡面我們都需要一個圖騰來確定我們是否仍在作夢,這篇週記就是我用來試圖釐清自己思緒的圖騰,至於最後陀螺到底會不會倒下,誰都不知道。
Thumbnail
延續之前放網型的思辨,找到一些脈絡,提出兩個方案。 高定服飾品牌產業生態? 如何由建築創造台灣服裝產業的能見度? 將以這兩大方向持續深入研究,找出更多問題,並擇一做為主要議題。
Thumbnail
  前言:延續上一篇【畢設週記02】我想做什麼?(二) 提到我曾想過的畢業設計題目,接下來介紹我想到的第三個畢設題目:金門E033寒舍花癈營區再利用,同時也是我想做的畢設題目(如果沒有意外的話),內文闡述我為何選這個議題。
Thumbnail
主要在討論「同志空間」對族群間的互動、族群內認同的影響 ,藉著分析空間機能、佔據空間的時間長短和行為,來討論從早期到現在,非主流的族群如何佔據屬於他們空間,這些公共空間和認同建立的關係。 還有一點點的基地歷史,真的只有一點點。
Thumbnail
聊聊【性別友善空間測繪調查計畫】的計畫內容和起點、本週進度、近期的計畫。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叮叮咚咚,根據目前所列出的空間需求,我預計從療養設施與火葬場(含殯葬)做為主要分析方向,所以這是我第二篇可能也是最後一篇的案例分析。
Thumbnail
我認為基地挑選需要先做的事: 1. 空間定性定量 2. 基地區位性質 3. 基地的發展可能性? 4. 基地周圍與議題連結? 5. ...... 6....... 第一點正在生產中... 最讓我困惑的是2.3.4.點,挑選基地究竟該先思考甚麼?
Thumbnail
過去,現在,未來 如果說是過去建構現在,那我們是否可以說現在的我們一樣在建構未來;挑戰未來,其實很矛盾,你會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討論真實的東西,還是想像的事物,就像全面啟動裡面我們都需要一個圖騰來確定我們是否仍在作夢,這篇週記就是我用來試圖釐清自己思緒的圖騰,至於最後陀螺到底會不會倒下,誰都不知道。
Thumbnail
延續之前放網型的思辨,找到一些脈絡,提出兩個方案。 高定服飾品牌產業生態? 如何由建築創造台灣服裝產業的能見度? 將以這兩大方向持續深入研究,找出更多問題,並擇一做為主要議題。
Thumbnail
  前言:延續上一篇【畢設週記02】我想做什麼?(二) 提到我曾想過的畢業設計題目,接下來介紹我想到的第三個畢設題目:金門E033寒舍花癈營區再利用,同時也是我想做的畢設題目(如果沒有意外的話),內文闡述我為何選這個議題。
Thumbnail
主要在討論「同志空間」對族群間的互動、族群內認同的影響 ,藉著分析空間機能、佔據空間的時間長短和行為,來討論從早期到現在,非主流的族群如何佔據屬於他們空間,這些公共空間和認同建立的關係。 還有一點點的基地歷史,真的只有一點點。
Thumbnail
聊聊【性別友善空間測繪調查計畫】的計畫內容和起點、本週進度、近期的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