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數據推薦的某篇文章,節錄部分內容:
因為原文的敘述有點籠統,為方便計算做些簡化:
以債務金額最高的「每月要償還$29,000元的債務」這個數據來反推,18個月可還清的債務總額約為52.2萬元,約為百萬的1/2;若是以債務金額最低的$21,000元反推,債務總額約為37.8萬元,約為百萬的1/3。不管是以哪個數據反推得出的債務總額,都跟文中的「近百萬的債務」有點落差。
就算薪水以四萬計,且不考慮生活費,全部都用來還債,4萬元 x 18個月 = 72萬元,這數字要說是近百萬也有點勉強。怎麼算都覺得有種「20出頭的年輕人努力工作、拼命加班和省吃儉用,五年存了兩百萬(加上家中贊助的九千八百萬),買下市中心價值上億的豪宅。」的感覺。
再來看「生活費得精打細算」這句,每月$2,000元的生活費,假設早餐、晚餐和住宿(包含水、電、瓦斯)都在家,公司供午餐,只要負擔交通費甚至連交通費都不用,生活足夠簡樸,沒有過多慾望和開銷,是有可能達成的。但實務上,「做得到」跟「能做到」是兩回事。
若生活費有近萬元,確實能透過精打細算,擁有一定品質的生活水準。
記帳確實對理財有幫助,但不可能無中生有,「月薪三萬多,一年半內還完近百萬的債務。」,這已經不是記帳能辦到的事情,這根本就是神蹟了。
一句敘述、一段話、一篇文章,一定會有未完整揭露的關鍵訊息。也許無法判斷出缺漏的訊息是什麼內容?但至少要能夠判斷出訊息是否完整?或是缺漏的部分重要性如何?是必要的或是可有可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