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之聲》:何謂自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世界真的糟透了,對吧。」

 

也許這是在諾大的空間裡觀賞電影的好處就是,我能將他眼中的失望與絕望悉數捕捉。

成千上萬起兒童誘拐案件在世界上發生,那些被拐走的兒童每天被迫接客10-15次,重覆十年,待其沒有價值後被二次轉賣,不知何處。每年,這項業務的利潤超過1500億美元,而真正能重獲自由的兒童寥寥無幾。

這段乏善可陳的數據像極了影評網站的介紹詞,但每個數字背後卻是數以千計泣不成聲的夜裡,和每個支離破碎的家庭。

即將下檔的電影,但我聽見 Sound of Freedom.

即將下檔的電影,但我聽見 Sound of Freedom.

幸好,還有人為了聽見自由的歌聲,願意經歷千山萬水,說出:「先別管那兩千萬人了,想想眼前這個女孩就好。」

 

但是,獲救以後真的就能自由嗎?誰來治療那些鮮血淋漓的瘡疤,又有誰能消除他們夜半驚醒的恐懼。也許這些自由的孩子,終其一生都需要和恐懼與創傷搏鬥。

 

與此同時,我想起那個雨聲稀疏的夜裡,滑手機小憩時瀏覽到的,每個女生成長在這個充滿枷鎖與惡意的世界,應面對的恐懼與不自由。

多數人都無法倖免於此。偷拍、騷擾、尾隨,不是僅出現於報章雜誌的名詞,也不是檢討受害者的標籤,而是真切存在於每個女孩成長過程的荊棘,以及無可倖免的深淵。

 

於是思緒又飄回那段白衣黑裙的日子。


我的放學路上總能看見海。隨著顛頗的區間車左右搖晃,在窗外總能看見燦金斜陽,與錯落其中的成片風車。抵達車站後,我在人潮絡繹的站前,看著天色由澄黃逐漸染上墨彩,等待母親接我回家。

崎頂的澄黃,是回家路上的光。

崎頂的澄黃,是回家路上的光。

日復一日,回還往復。某天,寧靜被悄然打破。

 

我能依稀記得總有個身影反覆出現在車廂間,一瞬不停的目視著我,尾隨我出站、等待,再目送我關上母親的車門。

總能在強風吹起的髮絲間隙瞧見那個佝僂蒼白的身影。

那段安全的等待距離逐漸縮短,他成了我縈繞不止的恐懼。直至某刻,我聽見粗礪低啞的聲音在耳邊響起,那是我避之不及的愛意。

自此,顫抖的手指成為日常,車窗間的粼粼波光也不再令人神往,我總提心吊膽的度過學校和住家的橋樑。

 

爾後,我收到父母的提醒,搭車不要玩手機、聽音樂,要多留意身邊的狀況。誠如許多被騷擾偷拍的女性,因為衣著和行為舉止接受世界的惡意。

 

即便我身上穿著的,是白色襯衫和及膝百褶裙。

 

「這世界真的糟透了,對吧。」
Jim Caviezel

Jim Caviezel

是,因為這個社會習慣檢討受到傷害的人,卻沒有人大聲抨擊那些仗著先天優勢的加害問題。誠如《自由之聲》過了五年才上映,因為積習已久的資金鏈與受益鏈不願受到崩解。現實中沒有那麼多英雄,只有我們這些隨著電影結束、感動消失後,就忘記苦痛存在的觀眾。

 

而又有誰能正視,她眼底的悲傷呢。

 

何謂自由?

也許真正的自由之刻,是所有人都能不帶恐懼而活的那天。

avatar-img
23會員
14內容數
感詩人之所感,思哲人之所思。她說,關於愛,要與我們一起聽詩人訴說些甚麼。我聽見了,且寫下我的自由熱烈、凝鍊謹慎的所思所感。願一切溫柔靜好,所感所念皆為星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Nicole W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與死亡之間,僅僅相隔一片存在的汪洋。 「你有憂鬱嗎?」與友人漫步在椰林上,她聽完我傾吐的煩惱後提出反問。那是四人出行的夜晚,吃罷晚餐,乘車前往高處邀請明月,與之一同品茶,天南地北的閒聊,繁星也與我們相伴。
為期四個月的詩課結束了,至今我才想起應該提筆紀錄點甚麼。四個月過於短暫,還來不及從詩人的相愛體會到別離和死亡,但也算走到了半程,畢竟二十初頭歲的年輕人對死亡的感受遠稱不上真切。想起忘記從哪部小說中看到的台詞,夏蟲不可語冰,更遑論是我。 而我們總是在來不及反應過來的瞬間,倉促的成長。
「雖然 / 初夏的驟雨也在弔念春天的死亡。」 想起那首寫的不怎麼樣的詩,書寫在荒誕又瞎忙的雨天裡,我在雨水漫漶進鞋子的午後和有些滲水的傘緣下
我好像死透了,在這個愛與絕望並存的五月。 隔幾天在筆記本上寫下我似乎總是不知不覺帶給身邊的人們好多好多不必要的擔心。 相愛的日子如何緊握,不相愛的日子又要如何相愛。
「好久不見,你看起來精神不錯啊。」 「如果不錯,就不會回來找你了。」 「再不休息,我可能會把自己玩死。」嘗試著用輕鬆的語氣減低別人的擔心,我用疲憊的神情講出這句話,並非想獲得更多關心和同情。
我聽見莫文蔚的聲音從喇叭中傾瀉而出,竟也有些黏稠。別對學校的擴音設備抱有過分期待。 「這世界有那麼多人,多幸運我有個我們。 這悠長命運中的晨昏,常讓我望著遠方出神。」
我與死亡之間,僅僅相隔一片存在的汪洋。 「你有憂鬱嗎?」與友人漫步在椰林上,她聽完我傾吐的煩惱後提出反問。那是四人出行的夜晚,吃罷晚餐,乘車前往高處邀請明月,與之一同品茶,天南地北的閒聊,繁星也與我們相伴。
為期四個月的詩課結束了,至今我才想起應該提筆紀錄點甚麼。四個月過於短暫,還來不及從詩人的相愛體會到別離和死亡,但也算走到了半程,畢竟二十初頭歲的年輕人對死亡的感受遠稱不上真切。想起忘記從哪部小說中看到的台詞,夏蟲不可語冰,更遑論是我。 而我們總是在來不及反應過來的瞬間,倉促的成長。
「雖然 / 初夏的驟雨也在弔念春天的死亡。」 想起那首寫的不怎麼樣的詩,書寫在荒誕又瞎忙的雨天裡,我在雨水漫漶進鞋子的午後和有些滲水的傘緣下
我好像死透了,在這個愛與絕望並存的五月。 隔幾天在筆記本上寫下我似乎總是不知不覺帶給身邊的人們好多好多不必要的擔心。 相愛的日子如何緊握,不相愛的日子又要如何相愛。
「好久不見,你看起來精神不錯啊。」 「如果不錯,就不會回來找你了。」 「再不休息,我可能會把自己玩死。」嘗試著用輕鬆的語氣減低別人的擔心,我用疲憊的神情講出這句話,並非想獲得更多關心和同情。
我聽見莫文蔚的聲音從喇叭中傾瀉而出,竟也有些黏稠。別對學校的擴音設備抱有過分期待。 「這世界有那麼多人,多幸運我有個我們。 這悠長命運中的晨昏,常讓我望著遠方出神。」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雖然已經過了一陣子(然後預算還算不出來到底刪了多少錢),但過年整理房間時翻到這張,還是廣傳一下金門立委陳玉珍的要飯說好了。她可能看錯了,我們手裡的是聚寶盆。 (明天2/19從斗六北上台北,若有在雲林金門人信任我可以約今天在斗六火車站請我轉交連署至造冊地點,我帶空白的給你寫也可以。)
當流量至上成為標準,性騷擾被輕描淡寫、受害者被噤聲,我們是否還能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未來?作為父親,我無法接受這種價值觀繼續影響下一代。我們該做的,不是遺忘,而是改變環境——拒絕縱容、用行動發聲,讓孩子知道「尊重是底線,說不是權利」。這不只是關於孫生,而是關於我們願意為未來的孩子守住什麼樣的世界。
在影視行銷中,一張海報的力量遠超過想像,它不只是劇集的視覺名片,更是一種敘事策略。《魷魚遊戲2》再次以強烈的「鮮豔童趣 vs 暗黑暴力」對比,將這部全球現象級劇集的獨特美學推向新高度。
一年前,我加入她的首批方格子付費訂閱制,沒想到,一場沒有終點的虛擬實境體驗就此開始。
今晚,就來和訂閱制讀者分享新書楔子的三分之一。原本想要把楔子整個貼上來,卻發現楔子就有六千多字,所以決定還是放三分之一就好。其實現在看這些,都覺得和自己判若兩人,有的地方連自己都不敢看下去——原來高瑞希,過去活得這麼不開心。 前天訂閱制讀者表達課第二期開班,因為感冒無法帶課,所以事先錄製了講解
薪水的高低,從來不是努力的問題,而是思維的選擇。年薪百萬的人,不是單靠埋頭苦幹,而是透過「創造價值」決定自己的價格。他們懂得提升不可取代性、創造多重收入、主動尋找機會、投資自己,讓財富加速成長。與其等加薪,不如掌握「決定薪資的能力」。這篇文章,讓你看清真正的收入差距,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創造更高價值!
雖然已經過了一陣子(然後預算還算不出來到底刪了多少錢),但過年整理房間時翻到這張,還是廣傳一下金門立委陳玉珍的要飯說好了。她可能看錯了,我們手裡的是聚寶盆。 (明天2/19從斗六北上台北,若有在雲林金門人信任我可以約今天在斗六火車站請我轉交連署至造冊地點,我帶空白的給你寫也可以。)
當流量至上成為標準,性騷擾被輕描淡寫、受害者被噤聲,我們是否還能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未來?作為父親,我無法接受這種價值觀繼續影響下一代。我們該做的,不是遺忘,而是改變環境——拒絕縱容、用行動發聲,讓孩子知道「尊重是底線,說不是權利」。這不只是關於孫生,而是關於我們願意為未來的孩子守住什麼樣的世界。
在影視行銷中,一張海報的力量遠超過想像,它不只是劇集的視覺名片,更是一種敘事策略。《魷魚遊戲2》再次以強烈的「鮮豔童趣 vs 暗黑暴力」對比,將這部全球現象級劇集的獨特美學推向新高度。
一年前,我加入她的首批方格子付費訂閱制,沒想到,一場沒有終點的虛擬實境體驗就此開始。
今晚,就來和訂閱制讀者分享新書楔子的三分之一。原本想要把楔子整個貼上來,卻發現楔子就有六千多字,所以決定還是放三分之一就好。其實現在看這些,都覺得和自己判若兩人,有的地方連自己都不敢看下去——原來高瑞希,過去活得這麼不開心。 前天訂閱制讀者表達課第二期開班,因為感冒無法帶課,所以事先錄製了講解
薪水的高低,從來不是努力的問題,而是思維的選擇。年薪百萬的人,不是單靠埋頭苦幹,而是透過「創造價值」決定自己的價格。他們懂得提升不可取代性、創造多重收入、主動尋找機會、投資自己,讓財富加速成長。與其等加薪,不如掌握「決定薪資的能力」。這篇文章,讓你看清真正的收入差距,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創造更高價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父母雙亡後, 女孩被接去了花街, 從此走上一條不歸路。
Thumbnail
《流浪的月》主要描寫的是被社會視為誘拐犯的十九歲大學生「文」,和被誘拐走的九歲少女「更紗」,在「文」被警察抓走,而「更紗」則被強迫住到育幼院,兩人在十五年後意外重新相遇的故事。 各自被社會認為有缺陷的加害者與被害者,卻只有彼此能夠互相理解。
Thumbnail
《自由之聲(Sound of Freedom)》,改編自真人實事,一部描述兒童拐賣正在全世界盛行的電影。 上帝的孩子都是非賣品。 藉著我們每個人的力量,把這些故事傳達給更多人知道,以期能降低更多兒童犯罪與性犯罪的發生。
Thumbnail
性愛拍得很美,那些綑綁之間的呼喊、喘息,都那麼真實,那麼地想從那樣的痛苦逃離,但也不盡然是逃離痛苦,或者更是一種望向內在的慾望。
Thumbnail
兒童,一直是社會族群裡最弱勢且涉世未深,亟需要被保護和關心的一群。在他們身上,可能發生兒少性侵、偷拍、誘拍、勒索…等各種性剝削,以及販賣兒童。這些悲劇的發生,不該讓他們(受害者)成為被指摘的對象。這不是只是在看年紀小的A片,也不是什麼家醜不外揚,這些想法只會助長兒少性剝削的濫觴。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XX市的一名男童失蹤數日,被警方找到時全身凌亂身上有不少處傷痕,經醫院檢查過後確認有被性侵的痕跡。不過孩童父母表示沒有接到綁票勒贖的電話,不知道是何人所為,而歹徒對孩童為非作歹後並沒有撕票,因此警方研判歹徒可能有戀童傾向,正在全力追查嫌疑人身分。”電視新聞上播放著讓人心痛的消息,這已經是這個鄉下地
Thumbnail
我們都好愛孩子,孩子接觸的環境也相對單純,但我們也需要幫助孩子瞭解人性有暗黑的一面、可能的危險、保有警覺與自我保護的方法。
Thumbnail
去年在美國締造票房奇蹟的電影《自由之聲》(Sound of Freedom),以兒童拐賣的真實事件改編,揭露人口販運世界的重重黑幕。上映後,全球票房不只超車阿湯哥,突破 2.4 億美元,也讓更多人開始注意到世界當中「失落的一角」。從議題層面、故事節奏跟切角,都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電影。
Thumbnail
本文呼籲大家關心兒童保護問題,透過實際行動和關懷在偏遠的地區和弱勢家庭的孩子。除了個人的努力,更需要社會大眾的參與和投入,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獲得幸福和公正的生存環境。
Thumbnail
前幾天搭乘計程車的時候,司機跟我抱怨以前總是打罵孩子希望他們要好好讀書,否則以後長大就只能去當工人,結果現在小孩學有所成,全部都在美國定居生活,無法陪伴在自己身邊。我感受到一位母親既驕傲但又後悔的矛盾心情,也安慰她說小孩能有好的發展及安穩的家庭應該值得寬慰。 其實,很多父母總是沒有認知到養育小
父母雙亡後, 女孩被接去了花街, 從此走上一條不歸路。
Thumbnail
《流浪的月》主要描寫的是被社會視為誘拐犯的十九歲大學生「文」,和被誘拐走的九歲少女「更紗」,在「文」被警察抓走,而「更紗」則被強迫住到育幼院,兩人在十五年後意外重新相遇的故事。 各自被社會認為有缺陷的加害者與被害者,卻只有彼此能夠互相理解。
Thumbnail
《自由之聲(Sound of Freedom)》,改編自真人實事,一部描述兒童拐賣正在全世界盛行的電影。 上帝的孩子都是非賣品。 藉著我們每個人的力量,把這些故事傳達給更多人知道,以期能降低更多兒童犯罪與性犯罪的發生。
Thumbnail
性愛拍得很美,那些綑綁之間的呼喊、喘息,都那麼真實,那麼地想從那樣的痛苦逃離,但也不盡然是逃離痛苦,或者更是一種望向內在的慾望。
Thumbnail
兒童,一直是社會族群裡最弱勢且涉世未深,亟需要被保護和關心的一群。在他們身上,可能發生兒少性侵、偷拍、誘拍、勒索…等各種性剝削,以及販賣兒童。這些悲劇的發生,不該讓他們(受害者)成為被指摘的對象。這不是只是在看年紀小的A片,也不是什麼家醜不外揚,這些想法只會助長兒少性剝削的濫觴。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XX市的一名男童失蹤數日,被警方找到時全身凌亂身上有不少處傷痕,經醫院檢查過後確認有被性侵的痕跡。不過孩童父母表示沒有接到綁票勒贖的電話,不知道是何人所為,而歹徒對孩童為非作歹後並沒有撕票,因此警方研判歹徒可能有戀童傾向,正在全力追查嫌疑人身分。”電視新聞上播放著讓人心痛的消息,這已經是這個鄉下地
Thumbnail
我們都好愛孩子,孩子接觸的環境也相對單純,但我們也需要幫助孩子瞭解人性有暗黑的一面、可能的危險、保有警覺與自我保護的方法。
Thumbnail
去年在美國締造票房奇蹟的電影《自由之聲》(Sound of Freedom),以兒童拐賣的真實事件改編,揭露人口販運世界的重重黑幕。上映後,全球票房不只超車阿湯哥,突破 2.4 億美元,也讓更多人開始注意到世界當中「失落的一角」。從議題層面、故事節奏跟切角,都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電影。
Thumbnail
本文呼籲大家關心兒童保護問題,透過實際行動和關懷在偏遠的地區和弱勢家庭的孩子。除了個人的努力,更需要社會大眾的參與和投入,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獲得幸福和公正的生存環境。
Thumbnail
前幾天搭乘計程車的時候,司機跟我抱怨以前總是打罵孩子希望他們要好好讀書,否則以後長大就只能去當工人,結果現在小孩學有所成,全部都在美國定居生活,無法陪伴在自己身邊。我感受到一位母親既驕傲但又後悔的矛盾心情,也安慰她說小孩能有好的發展及安穩的家庭應該值得寬慰。 其實,很多父母總是沒有認知到養育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