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閱讀《流浪的月》 真的是戀童癖嗎?不要像地球般只看到想看的那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怒!小女孩遭戀童癖誘拐,竟慘遭玷汙!」、「悲!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受害女童長大愛上當年綁匪!」


raw-image

這種新聞是許多媒體最愛的題材,可以衝高點閱率,多數人看到這樣的新聞標題的反應會是「太可惡了怎麼會有這麼壞的綁匪!」、「這個小女孩好可憐喔」、「我們的社會生病了嗎?」。

可是當我們閱讀這些資訊的同時,有誰思考過「這真的是我們所知道的事情全貌嗎?」

日本作家凪良汐的作品《流浪的月》能夠獲得2020本屋大賞第一名,就是用這些社會上會讓人驚恐不安的事件作為題材,但是,作者不是寫了多麼曲折離奇、峰迴路轉的劇情而獲獎,反而用很平淡、很溫柔的方式述說一個愛情故事(雖然作者說這只是人與人間關係的故事),卻讓人更深刻渴望作者所要傳達的主題—自由!

為什麼書名命名為「流浪的月」?應該有很多層面,作者藉由裡面的社會案件揭開「我們所知到的事實與真實之間,有著如同月亮與地球般的距離」,另一個層面是我們看月亮外貌總是變化萬千,有時像是皎白圓潤的銀盤,有時像是彎彎眉毛,實際上月亮本身不會發光,只是把照射在它上面的一部分太陽光反射出來,我們望見的月亮形狀,只是以自己(地球)為主體,看見相對於自己位置變化的月亮樣貌。

人的自由,不管是實際或道德上的,都不足以成為藉口,不能理所當然地打著「我是為你好的名義」、或者「為了讓你更快樂」,被強迫或忍受強加於自己身上的行為,甚至只是為了迎合別人眼中看來,這麼做才是明智或更正確的選擇,就像月亮不該是被說成繞著地球轉,月亮也有其主體性。

《流浪的月》講的是一起「綁架事件」中被認定是遭侵犯「受害人」的小學女童,以及被認定是「加害人」有戀童癖的男大學生,相隔15年後再度相遇的故事。

就不知道事情全貌的人來看,會覺得這是個「悲劇」,被綁架又侵犯的受害女童因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愛上加害的變態,任誰看到這些新聞資訊,都會撻伐「加害者」、同情「被害者」,甚至可能評論「怎麼會有人這麼傻這麼笨,愛上自己的仇人?」,甚至冷嘲熱諷「活該被綁架、被侵犯,都是自找的」。

這就是以我們為中心去望向月亮的無知與偏見,我們眼中可能已為破損不堪的抹布,其實是像「更紗」這種美麗異國布料一樣活著。

書中的女主角更紗從小就在「自由」的家庭長大,可以把冰淇淋當晚餐,還可以跟著爸媽一起觀看被譽為經典暴力電影的《絕命大煞星》,然而因為爸爸生病過世、木欽無法接受現實離去後,更紗的快樂童年也嘎然而止,被阿姨帶回家扶養的她,面對是教條式傳統管教,更悽慘的是屢遭阿姨兒子侵犯。

公園成了她唯一的喘氣空間,也因此認識男主角大學生文,跟著文回到家中,文讓更紗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彷彿回到父母還在的快樂時光,然而好景不常,一次兩人到動物園參觀,被當作綁架犯的文被抓,徒留說不出遭表哥侵犯的更紗懊悔。

經過了15年,更紗就像是「月亮」一樣,依照著所有「地球」期待的生活,尤其是順從著自己男友的任何要求,偶爾提出自己主張後又會馬上「致歉」,直到重遇文才開始改變,15年的「壓迫自我」才得以解放,進而才知道文也有不為人知的「秘密」,兩個孤寂的心也找到溫暖。

這本書「最壞」的腳色可能是更紗的男友,總是搬出「我是為你好」的姿態,實際卻是不斷限制更紗的自由,他的「自由妄為」跟更紗及文「渴望自由」的強烈對比,更讓人可以省思,自由之所以值得其名,前提是不刻意剝奪或阻攔他人獲得幸福,藉由自己方式追尋幸福。

《流浪的月》更深層探討的是個體跟群體的關係,個體必然先群體而存在,雖然依附於群體,有社會塑造的不可分割關係,但個人在意志及行動上則是獨立且自由的。

更紗和文就像每夜高掛在天上的月亮,有其陰影不為人知的一面,偶爾雖有幾顆星星陪伴,但同樣充滿孤獨感,甚至因為雲層遮住視線而遁逃消失。然而,因為好奇心或自己為的善意,在外人介入想要一窺究竟,致使他們就跟月亮一樣不斷流浪,最終才能找到自我。

現實中,我們總是跟更紗那15年一樣,習慣扮演著大家期待的「月亮」角色,但是不要忘了,渴望自由要先找到自我,就像凪良汐受訪說從未想過會得獎,她只是想「自由」寫一本書,當我們尋找的是自由、是自己,或許也能找到與我們這「月亮」對望的主體,找到自己的方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洪敏隆的沙龍
24會員
21內容數
《偷書賊》中,書是那個黑暗世界裡唯一的一絲光亮。 書對很多人而言,可能是求取謀生的知識,也只是用來消磨時光, 對我而言,讀書是享受是樂趣,是啟發也是療癒
洪敏隆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9/06
實際上,禹英禑的這段介紹詞,韓文所用的名詞是토마토(番茄)、스위스(瑞士)、인도인(印度人)、별똥별(流星)、기러기(大雁),這些名詞跟우영우(禹英禑)一樣,韓文的唸法是正著念倒著念都一樣。
Thumbnail
2022/09/06
實際上,禹英禑的這段介紹詞,韓文所用的名詞是토마토(番茄)、스위스(瑞士)、인도인(印度人)、별똥별(流星)、기러기(大雁),這些名詞跟우영우(禹英禑)一樣,韓文的唸法是正著念倒著念都一樣。
Thumbnail
2022/04/05
韓劇《二十五,二十一》的落幕,相信讓很多人感到惆悵,有的人可能是因為對結局大失所望,有的人可能是因為這兩個月每個周末的「心靈雞湯」落幕後的失落。它明明是個以「距離」為主題的電視劇,為什麼卻讓人更想貼近,甚至不斷重複播放回味的作品?
Thumbnail
2022/04/05
韓劇《二十五,二十一》的落幕,相信讓很多人感到惆悵,有的人可能是因為對結局大失所望,有的人可能是因為這兩個月每個周末的「心靈雞湯」落幕後的失落。它明明是個以「距離」為主題的電視劇,為什麼卻讓人更想貼近,甚至不斷重複播放回味的作品?
Thumbnail
2021/09/29
在「假新聞」充斥當道的現代社會,對於媒體報導已經變成「低標」的要求,閱聽大眾只求新聞是「正確」、「真實」,媒體的第四權角色功能漸漸地消失殆盡,已經很少有像日本自由記者鈴木智彥撰寫的《魚與黑道:追蹤暴力團的大金脈「盜魚經濟」》透過長時間的深入調查採訪,挖掘日本水產經濟不為人知的一面。   本書最
Thumbnail
2021/09/29
在「假新聞」充斥當道的現代社會,對於媒體報導已經變成「低標」的要求,閱聽大眾只求新聞是「正確」、「真實」,媒體的第四權角色功能漸漸地消失殆盡,已經很少有像日本自由記者鈴木智彥撰寫的《魚與黑道:追蹤暴力團的大金脈「盜魚經濟」》透過長時間的深入調查採訪,挖掘日本水產經濟不為人知的一面。   本書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流浪的月》主要描寫的是被社會視為誘拐犯的十九歲大學生「文」,和被誘拐走的九歲少女「更紗」,在「文」被警察抓走,而「更紗」則被強迫住到育幼院,兩人在十五年後意外重新相遇的故事。 各自被社會認為有缺陷的加害者與被害者,卻只有彼此能夠互相理解。
Thumbnail
《流浪的月》主要描寫的是被社會視為誘拐犯的十九歲大學生「文」,和被誘拐走的九歲少女「更紗」,在「文」被警察抓走,而「更紗」則被強迫住到育幼院,兩人在十五年後意外重新相遇的故事。 各自被社會認為有缺陷的加害者與被害者,卻只有彼此能夠互相理解。
Thumbnail
那月的陰晴圓缺,因光的反射從各角度看來都有所差異,明明是個圓形球體,卻總無法看見完整的它,即便是在完美無缺的滿月背後,同時仍會有一半的黑暗面存在。那正如《流浪之月》中的每個人,我們都想活的像是個正常人,那背後難以明說的傷口,卻始終讓我們無法成為一個社會眼中「正常」的人,因此我們只能隱藏,只能流浪。
Thumbnail
那月的陰晴圓缺,因光的反射從各角度看來都有所差異,明明是個圓形球體,卻總無法看見完整的它,即便是在完美無缺的滿月背後,同時仍會有一半的黑暗面存在。那正如《流浪之月》中的每個人,我們都想活的像是個正常人,那背後難以明說的傷口,卻始終讓我們無法成為一個社會眼中「正常」的人,因此我們只能隱藏,只能流浪。
Thumbnail
拖著不屬於自己的沈重行囊,麻木前行,接受逐漸變得扭曲的自己。訂閱「航電影的海」沙龍,即可閱讀《宛如星辰的你》無刪減完整文章。
Thumbnail
拖著不屬於自己的沈重行囊,麻木前行,接受逐漸變得扭曲的自己。訂閱「航電影的海」沙龍,即可閱讀《宛如星辰的你》無刪減完整文章。
Thumbnail
『我跟文不是你想的那種關係』 「只看事實,沒有人會認為你們不是那種關係」 『沒有任何事實。每個人都只是按照自己所希望的,任意解釋罷了』 p. 308 < 流浪的月> 這兩天我一口氣讀完了日本作家凪良汐的小說<流浪的月>,看完後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每個人都該讀一讀這本書」,因為這不只是一本小說,而是一本
Thumbnail
『我跟文不是你想的那種關係』 「只看事實,沒有人會認為你們不是那種關係」 『沒有任何事實。每個人都只是按照自己所希望的,任意解釋罷了』 p. 308 < 流浪的月> 這兩天我一口氣讀完了日本作家凪良汐的小說<流浪的月>,看完後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每個人都該讀一讀這本書」,因為這不只是一本小說,而是一本
Thumbnail
你相信「眼見為憑」,還是認為真相需要層層剝開,才得以看見全貌?電影《流浪之月》由李相日執導,改編凪良汐同名小說。由廣瀨鈴、松坂桃李、橫濱流星、白鳥玉季、多部未華子等人演出。探討大眾對於「被害者」與「加害人」之間的關係,以及引領我們思考:我們所認為「常識」與「正常」,真的能適用在每個人身上嗎?
Thumbnail
你相信「眼見為憑」,還是認為真相需要層層剝開,才得以看見全貌?電影《流浪之月》由李相日執導,改編凪良汐同名小說。由廣瀨鈴、松坂桃李、橫濱流星、白鳥玉季、多部未華子等人演出。探討大眾對於「被害者」與「加害人」之間的關係,以及引領我們思考:我們所認為「常識」與「正常」,真的能適用在每個人身上嗎?
Thumbnail
人與人的情感往往也非用文字就可以清楚描述的。我們對於人的感情,經常用親情、友情、愛情來定義。然而人的情感關係真的只能是這樣的嗎?
Thumbnail
人與人的情感往往也非用文字就可以清楚描述的。我們對於人的感情,經常用親情、友情、愛情來定義。然而人的情感關係真的只能是這樣的嗎?
Thumbnail
【水做的骨肉清爽可見,遇上泥做骨肉後,如何逼人?】 今天會一舉介紹三本書: 本來上禮拜要一一介紹,但後來發現都跟「性別平等議題」相關;分別是:「熟人強暴/家暴」、「性侵/性凌辱」、「派對勞動」。 𝔸 凪良汐 《流浪的月》 "小時候我夢想快點長大,和爸爸一樣的人結婚,過得像媽媽一樣快樂。
Thumbnail
【水做的骨肉清爽可見,遇上泥做骨肉後,如何逼人?】 今天會一舉介紹三本書: 本來上禮拜要一一介紹,但後來發現都跟「性別平等議題」相關;分別是:「熟人強暴/家暴」、「性侵/性凌辱」、「派對勞動」。 𝔸 凪良汐 《流浪的月》 "小時候我夢想快點長大,和爸爸一樣的人結婚,過得像媽媽一樣快樂。
Thumbnail
「怒!小女孩遭戀童癖誘拐,竟慘遭玷汙!」、「悲!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受害女童長大愛上當年綁匪!」 這種新聞是許多媒體最愛的題材,可以衝高點閱率,多數人看到這樣的新聞標題的反應會是「太可惡了怎麼會有這麼壞的綁匪!」、「這個小女孩好可憐喔」、「我們的社會生病了嗎?」。
Thumbnail
「怒!小女孩遭戀童癖誘拐,竟慘遭玷汙!」、「悲!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受害女童長大愛上當年綁匪!」 這種新聞是許多媒體最愛的題材,可以衝高點閱率,多數人看到這樣的新聞標題的反應會是「太可惡了怎麼會有這麼壞的綁匪!」、「這個小女孩好可憐喔」、「我們的社會生病了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