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30|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鮮衣怒馬少年時(2):唐宋詩章裡的盛世殘夢


raw-image



本書有繁體版,我先買了簡體版。

此書我發現學霸的學習方法,

不過不確定是否適用於每人。


書中提到蘇軾寫過八百道詔書,

從來不查書。

他本身就是行走的百科全書。

文章裡,

美食佛學、天文地理,

無所不包,

甚至連醫書都寫過。


他讀書的方法就是抄書。

讀第一遍,

每段抄三個字;

第二遍每段抄兩個字;

第三遍每段抄一個字。

他一次帶著一個問題,

一次只專注一件事,

讀到該問題弄懂了,

書就讀透了。

這種讀書法為八面受敵。


因此蘇軾的朋友常教育後輩,

連蘇東坡這麼聰明的人都在苦讀,

你我資質平平,

還不好好讀書?


書中最令我感興趣的是元稹和白居易的「友情」不尋常。

白居易寫詩贈元稹:

不堪紅葉青苔地,又是涼風暮雨天。

莫怪獨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兄弟,

涼風暮雨、紅葉飄落,

我想你了。


白居易被調走後,

元稹寫到:

「昔作芸香侶,三載不暫離。逮茲忽相失,旦夕夢魂思。崔嵬驪山頂,宮樹遙參差。只得兩相望,不得長相隨……官家事拘束,安得攜手期。願為雲與雨,會合天之垂。」


你雖不在我眼前,

我時時想到你俊逸的鸞鳳姿,

不知何時才能拉住你的手,

化為雲雨,

交會在天際。


作者說雲雨是有特定意象,

元稹用在他和白居易身上,

令人費解。


白居易後來被調回長安,

元稹被調走,

白居易灌醉自己,

寫出自己的失落:

零落桐葉雨,蕭條槿花風。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閒中。

況與故人別,中懷正無悰。勿雲不相送,心到青門東。

相知豈在多,但問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覺長安空。


兄弟啊,

你要走了,

我藍瘦香菇。


後來元稹被貶江陵,

白居易全力救濟,

寫詩道:

一病經四年,親朋書信斷。

窮通合易交,自笑知何晚。

元君在荊楚,去日唯雲遠。

彼獨是何人,心如石不轉?

憂我貧病身,書來唯勸勉:

上言少愁苦,下道加餐飯。

憐君為謫吏,窮薄家貧褊。

三寄衣食資,數盈二十萬。

豈是貪衣食?感君心繾綣!

念我口中食,分君身上暖。

不因身病久,不因命多蹇。

平生親友心,豈得知深淺?


作者少年怒馬說放眼歷史,

可說是找不到第二例這樣真摯之情感。


兩人感情好到可以心電感應。

元稹有次出差到四川,

經過古梁州,

旅途寂寞,

莫名傷感,

在客棧中休息時夢到白居易,

寫詩提到:

夢君同繞曲江頭,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馬,忽驚身在古梁州。


半個月後白居易收到詩時驚呆了,

因元稹夢到他時,

他真的在遊曲江。

更巧的是,

他也在想元稹。

還在同一天寫詩:

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籌。

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梁州。


我突然想到遠在天邊的你,

估計你今天到梁州了吧?


元稹看到桐花,

想起老白,

又寫詩:

微月照桐花,月微花漠漠。怨澹不勝情,低迴拂簾幕。

葉新陰影細,露重枝條弱。夜久春恨多,風清暗香薄。

是夕遠思君,思君瘦如削。但感事暌違,非言官好惡。

奏書金鑾殿,步屣青龍閣。我在山館中,滿地桐花落


讀到這等瓊瑤附體的詩,

白居易感動得一蹋糊塗,

馬上提筆回信:

永壽寺中語,新昌坊北分。歸來數行淚,悲事不悲君。

悠悠藍田路,自去無消息。計君食宿程,已過商山北。

昨夜雲四散,千里同月色。曉來夢見君,應是君相憶。

夢中握君手,問君意何如。君言苦相憶,無人可寄書。

覺來未及說,叩門聲鼕鼕。言是商州使,送君書一封。

枕上忽驚起,顛倒著衣裳。開緘見手札,一紙十三行。

上論遷謫心,下說離別腸。心腸都未盡,不暇敘炎涼。

雲作此書夜,夜宿商州東。獨對孤燈坐,陽城山館中。

夜深作書畢,山月向西斜。月下何所有,一樹紫桐花。

桐花半落時,複道正相思。殷勤書背後,兼寄桐花詩。

桐花詩八韻,思緒一何深。以我今朝意,憶君此夜心。

一章三遍讀,一句十回吟。珍重八十字,字字化爲金。


作者說這首詩無須解釋,情透紙背。

有人統計過,

元稹被貶的短短幾個月,

兩人互訴思念的詩將近三十首。



元稹人在江陵,心在長安,

總想起白居易:

昔君樂遊園,悵望天欲曛。今我大江上,快意波翻雲。

秋空壓澶漫,澒洞無垢氛。四顧皆豁達,我眉今日伸。

長安隘朝市,百道走埃塵。軒車隨對列,骨肉非本親。

夸游丞相第,偷入常侍門。愛君直如髮,勿念江湖人。


少年白馬說「愛君直如髮」的表白力度太明顯了。

像極了愛情。


白居易熬通霄寫信給元稹:

心緒萬端書兩紙,欲封重讀意遲遲。

五聲宮漏初鳴後,一點窗燈欲滅時。


幾年後元稹被貶,

得知老白也被貶,

馬上寫詩:

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

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白居易一封接一封回信:

江州望通州,天涯與地末。有山萬丈高,有江千里闊。

間之以雲霧,飛鳥不可越。誰知千古險,為我二人設。

通州君初到,郁郁愁如結。江州我方去,迢迢行未歇。

道路日乖隔,音信日斷絕。因風欲寄語,地遠聲不徹。

生當覆相逢,死當從此別。


作者說其實翻來覆去就三個字:

我想你。


元稹在詩裡說兩人感情與眾不同:

人亦有相愛,我爾殊眾人。

朝朝寧不食,日日願見君。

一日不得見,愁腸坐氛氳。

如何遠相失,各作萬里雲。

雲高風苦多,會合難遽因。

天上猶有礙,何況地上身。


作者說他讀到思緒撩亂。

元稹、白居易的詩歌動不動就徹夜思念彼此。

如:

把君詩卷燈前讀,詩盡燈殘天未明。

眼痛滅燈猶闇坐,逆風吹浪打船聲。


眼睛都痛了還不睡,

太癡情了。


老白不睡,

元稹也不睡。

寫詩道:

知君暗泊西江岸,讀我閒詩欲到明。

今夜通州還不睡,滿山風雨杜鵑聲。


夏天到了,

白居易給元稹寄衣服,寫道:

淺色縠衫輕似霧,紡花紗袴薄於雲。

莫嫌輕薄但知著,猶恐通州熱殺君。


別嫌衣服太薄,

趕緊穿上,

可不能把自己熱壞了。


元稹感動壞了,

馬上買衣服寄給老白。

白居易收到後,

趕緊做成衣服:

綠絲文布素輕褣,珍重京華手自封。

貧友遠勞君寄附,病妻親為我裁縫。

袴花白似秋去薄,衫色青於春草濃。

欲著卻休知不稱,折腰無復舊形容。


意思是我想穿上它,

可是我老了,

駕馭不了這風格。


元稹一讀又激動了,

再回信:

湓城萬里隔巴庸,紵薄綈輕共一封。

腰帶定知今瘦小,衣衫難作遠裁縫。

唯愁書到炎涼變,忽見詩來意緒濃。

春草綠茸雲色白,想君騎馬好儀容。


千山萬水總是情,

收到你的信我就放心了。


有一年元稹又想念老白,

題詩道:

憶君無計寫君詩,寫盡千行說向誰?

題在閬州東寺壁,幾時知是見君時。


白居易表示感動,

不論走到哪,先看元稹有沒有留詩提到他:

憶君無計寫君詩,寫盡千行說向誰?

題在閬州東寺壁,幾時知是見君時。


兩人的感情都震驚元稹的老婆:

遠信入門先有淚,妻驚女哭問何如。

尋常不省曾如此,應是江州司馬書。


老白啊,

郵差剛進門我就哭了,

嚇到老婆孩子了,

他們知道平常我不會這樣,

肯定是收到你的信。


白居易曾和元稹談了三宿,

寫詩:

蒲池村裏匆匆別,灃水橋邊兀兀回。

行到城門殘酒醒,萬重離恨一時來。


有意思的是元稹的回詩:

美人醉燈下,左右流橫波。

王孫醉床上,顛倒眠綺羅。

君今勸我醉,勸醉意如何。


你想把我灌醉,

是想幹嘛啊?


蹇驢瘦馬塵中伴,紫綬朱衣夢里身。

符竹偶因成對岸,文章虛被配為鄰。

湖翻白浪常看雪,火照紅妝不待春。

老大那能更爭競,任君投募醉鄉人。


這首意思是:

老白啊,

再不浪,

我們都老了。


莫嗟虛老海壖西,天下風光數會稽。

靈泛橋前百里鏡,石帆山崦五雲溪。

冰銷田地蘆錐短,春入枝條柳眼低。

安得故人生羽翼,飛來相伴醉如泥?


我多麼想要有一雙隱形的翅膀,

飛到你身邊。


元稹過世後,

沒有他的歲月,

是白居易的餘生。

午夜夢迴,

含淚寫成:

夜來攜手夢同遊,晨起盈巾淚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陽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阿衛韓郎相次去,夜臺茫昧得知不?


作者表示說實話,

唐詩現存五萬首,

能把人看哭得不多,

此詩是其中一首。


宋代大師楊萬里寫詩表示,

元白兩人令人想像空間很大(●°u°●):

讀遍元詩與白詩,一生少傅重微之。

再三不曉渠何意,半是交情半是私。


兩人情感,

在唐詩是最極致的一對。


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再也沒能忘掉你容顏


繁體版:

1.鮮衣怒馬少年時 壹(隨書贈送~精美名詩書籤):唐宋詩人的詩酒江湖—幽默直白、考據嚴謹! 學詩詞一點也不難!用現代語言細品古典詩詞, 述說相應的歷史故事. 瑞昇

2.鮮衣怒馬少年時 貮(隨書贈送~詩情畫意明信片):唐宋詩章的盛世殘夢—故事生動、欲罷不能!原來詩詞這樣迷人!帶你一邊讀詩詞,一邊學歷史. 瑞昇


延伸學習:

跟著古人學做人!跨越時空的處世智慧:

https://jinfm.net/channel/527?utm_source=udn&utm_medium=reading&utm_campaign=teacher00364_subject00527_004_dataraising202306_20230713


#鮮衣怒馬少年時(2):唐宋詩章裡的盛世殘夢

#少年怒馬

#湖南文藝出版社

#唐代

#唐朝

#唐詩

#宋詞

#宋代

#宋朝

#唐宋

#古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