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2|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好書推薦:《在大腦外思考》──還在用「大腦」思考嗎?試試這樣做吧!

提到思考的「樣貌」,你腦中浮現的情境是什麼樣的呢?

是一個人神情嚴肅,眉頭深鎖,用手撐著下巴,就像那座知名雕像「沉思者」一樣;還是腰桿挺直,正襟危坐的在電腦前,盯著未完成的PPT或word呢?

如果這是你最先想到的「思考樣貌」,那推薦你,一定要看完這篇文章。

因為,最新的科學研究發現,這些都不是「最有效」的思考方式。

你懂得大腦的「最佳」用法嗎?

我們常聽到有人把大腦類比成電腦,的確,大腦在很多方面跟電腦是很像的,但有一點很不一樣——

一台筆電,不論你在辦公室使用、在公園使用,還是在高鐵上使用,電腦的效能基本上沒有差異。

但是,大腦卻不是這樣的。

移動中的大腦、處在不同環境的大腦,用起來,就是不一樣;有些狀態、有些環境,我們大腦,會特別好用、特別厲害。

這個觀念,是我最近從一本書裡看到的,書名叫做《在大腦外思考》。

這本書從神經科學、認知科學和心理學的角度,教你如何正確的使用大腦,幫助你思考的更快速、更精準,記憶更牢固。

這篇文章,我會跟你分享三個讓思考更高效的方法,分別是:

1. 用「身體」思考;
2. 用「環境」思考;
3. 用「工具」思考。

先聊聊「身體活動」對大腦的影響。

用身體思考

如果讓你邊走跑步機,邊工作,你願意嗎?

美國梅奧醫院有一名醫生,叫做傑夫·費德勒,他跟同事做過一項實驗。他們將一群放射科醫師分成兩組,一組坐著看X光片;另一組在跑步機上,以每小時1.6公里的速度,邊走邊看X光片,接著比較兩組的「檢測率」。

結果發現,坐著的醫生,平均發現X光片有85%異常的地方;而邊走邊看的醫師,平均能找出99%的異常。

不只這個實驗,許多研究都發現,像散步這種「中等強度」的運動,能讓大腦更清醒,有效提升思考能力。

目前科學的解釋是,中等強度的運動,具有輕度「生理喚醒」的功能,會增加大腦的血液流量,提高訊息的傳遞速率,也會釋放更多促進神經元再生的化學物質。

簡單來說,「移動中的大腦,比較聰明」。

身體活動對思考的影響,雖然是最近10到15年左右的研究,但人類史上有許多深諳思考的名人,都已經從自身經驗,發現到大腦的這個特性。

近一點的,像是《快思慢想》的作者,心理學家康納曼,他就說過:「我這輩子最精闢的思考,是跟朋友悠閒散步中出現的。」

遠一點的,像是哲學家尼采,他說:「唯有行走時得到的思想,才有價值。」還有與他同時代的另一位哲學家,存在主義的創立者,齊克果說:「我最好的思想,都是用雙腳走出來的。」

再更遠的,比如說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家,盧梭,也說過:「我沒在走路的時候,是無法思考的。」

背景圖片來源:Bing Image Creator

研究還發現,這種中等強度的運動,除了能在運動的當下,有效提升思考能力,它的效果還可以持續到運動「後」的兩個小時。

這樣看來,想開啟大腦高效思考的模式,中等強度的運動,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所以,以後當你準備要跟你的思想搏鬥,進行困難的工作之前,除了喝杯咖啡提神之外,到附近走一走,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如果你的工作,無法讓你在上班時外出走路,你也可以嘗試「站著」工作。

相較於坐著,人站立時,會經常有些小動作,例如重心在兩腿之間變換、晃來晃去、身體扭來扭去……像這樣「低強度」的運動,雖然動作很小,也能提升大腦的認知能力。有不少研究都證明,使用站立式的桌子工作,可以提高生產力。

用環境思考

除了身體活動可以幫助思考外,你周圍的環境,也會影響思考。

芝加哥大學的心理學家,馬克·柏曼,他的研究發現,在綠意盎然的植物園走一小時,跟在繁忙的城市街道走一小時,前者在記憶測驗的表現上,成績比後者高了20%。也有其他研究顯示,相較於在城市環境散步,在能夠接觸到「綠色植物」環境散步的人,在各種認知測驗中,表現也明顯更好。

來源:Bing Image Creator

簡單來說,「我們的大腦,特別喜歡自然環境」。

沉浸在自然景觀裡,除了能讓我們的身心有放鬆的感覺外,也有助於大腦思考,大腦不僅不會疲倦,反而會更活躍。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

從演化的角度來看,很容易理解。人類歷經了幾十萬年的野外生活,我們的大腦跟身體,幾乎都是為了適應這樣的生活條件所演化出來的。就算到了今天,我們的感覺跟認知,還是能迅速的適應自然環境裡的某些特性。

所以,有生態學家說過:「我們遠祖的生活方式,是一輩子都不會結束的露營。」

說到這,也許有人會說,要多親近大自然說起來很簡單,但我平常工作,大部分時間都待在辦公室,就算趁著午休走出公司,外面也是冷冰冰的鋼筋森林啊!

沒關係,研究也發現,如果能在工作的環境裡,增添一點「親生命設計」的元素,像是盆栽、自然光,除了會讓人心情愉悅外,也能提升專注度還有認知能力。

現在還有一個新興的領域,叫做「神經建築學」,它從腦神經科學、演化心理學出發,研究人的大腦對建築物的反應,目的就是要打造設計出大腦最喜歡、最能促進思考、提升工作效率的建築。

用工具思考

最後,你知道電腦螢幕的大小,也會影響思考嗎?

想像你眼前有一個「超大」的螢幕。有多大呢?

長2.7公尺,寬1公尺──就像你在科幻電影中看到那樣。

來源:Bing Image Creator

美國韋伯州立大學,電腦科學系的教授羅伯特·波爾,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發現相較於傳統的電腦螢幕,受試者在使用了超大螢幕後,完成視覺化任務的平均速度,相較於一般小螢幕,快了超過10倍;比較困難的任務,像是模式識別,完成速度也提高了2到3倍。

此外,研究還發現,在面對超大螢幕的時候,受試者思考的層次更高,思考的面向也更廣,有更多平常沒有的發現。

而且,這個結論跟個人偏好無關,「任何人」在使用了較大的螢幕後,思考能力都有了全面的提升。

會有這麼神奇的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第一,相較於小螢幕,大螢幕能夠顯示的資訊比較多,你可以一次開啟、顯示多個視窗。不像小螢幕,你必須來回在不同視窗之間進行切換。

大螢幕的這個特性,「降低了大腦的認知負荷」,讓大腦不用同時記這麼多的資訊,而是能把效能釋放出來,專心處理各資訊之間的關聯。

這就像要你計算7乘以9,你可以很容易的心算得出答案;但如果要你計算179乘以179,我猜大部分人都需要計算紙,才有辦法算出答案。而計算紙的功用,就是在釋放大腦的工作記憶,降低它的認知負荷,讓大腦可以專注在計算,而不是記憶。

第二,當你不斷地在大螢幕前,上下左右扭頭,觀看不同位置的資訊時,除了前面提到的,這是一種低強度的運動,能幫助思考外,你同時也運用到大腦的「空間記憶」,這能強化你對資訊的印象。

很多擅長記憶的高手,都會一招,叫「記憶宮殿」,用的就是大腦的這個特性。

我自己雖然沒有用這麼大螢幕工作的習慣,但是我在思考、備課的時候,偶爾也會用便利貼,將與課程有關的材料、關鍵字、想法等,貼在牆壁上。這和實驗提到的超大螢幕工作法,感覺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結語

最後,幫你做個總結:大腦喜歡「運動」、喜歡「大自然」、喜歡「大螢幕」。在這三種狀態和情境下,大腦效能會特別高、特別厲害。

來源:Bing Image Creator

我自己也有同樣的經驗。

我的文章,很多時候都是「走」出來的。

我寫文章時,真正「坐」在電腦前,打字的時間並不長。我經常邊走邊思考,思考主題、論述角度、論證材料。當腦中有了相對完整的架構後,最後一步,才是坐在電腦前,將想法打出來。

原本以為,這是自己特殊的習慣、偏好,現在才知道,原來背後是有科學理論和實驗支持的。

你呢?你習慣的思考方式是什麼?平常在工作或生活上,有沒有什麼提升思考效率的小技巧呢?

歡迎留言分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劉彥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