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年假,我到朋友家作客。
幾個許久不見的老朋友聚在一起,大家邊吃飯、邊聊天,氣氛非常歡樂。吃著、吃著,其中一個朋友的兩個小孩,不知什麼原因,吵起來了。正當朋友準備起身,去「處理」他的小孩時,另外一位朋友開口了,他說:
「欸,廷廷不是搞教育的嗎?現在還在啟點文化工作,學了不少心理學,要不要讓廷廷試試,去跟兩個小朋友聊聊。」
我當時嘴裡還有食物,聽到差點沒把東西吐出來。
我沒想到飯吃得好好的,竟然會被拉去淌這灘混水,原本想拒絕,但拗不過朋友們的鼓譟,只好接下這艱鉅的任務。
前往「案發現場」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我有學過什麼心理學理論或方法,是在教怎麼處理「手足衝突」的呢?
呃……好像沒有。
正當我煩惱到底要怎解決時,我突然想到——
欸~我之前在讀「親密關係」理論時有讀到,當伴侶發生衝突時,最重要的,不是對錯,而是親密連結是否穩固、有無斷掉,如果斷掉的話,就要想辦法把它重新接上。
這兩個小朋友,雖然不是親密關係,但也是重要關係,兄弟,修復邏輯應該是適用的。
我蹲下來,問兩位小朋友:「發生什麼事情啦?怎麼吵架了?」
弟弟說:「哥哥打我。」
弟弟還沒說完,哥哥就打斷他說:「弟弟也打我。」
兩兄弟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誰也不讓誰。
我聽到後,腦中的直覺想法是:「喔~原來是打架啊!那只要問出誰先動手,為什麼動手,請他向另外一位道歉,『事情』應該就結束了。」
但我馬上又想到,凱宇老師很常提醒我,不要把「人」當成「事」來處理,要看見人的感受跟在乎。
調整好心態跟對話目的後,我開口跟兩個小朋友說:「你們一直搶話我聽不清楚,這樣好了,我先聽弟弟說,弟弟說完,再聽哥哥說,好嗎?」
哥哥聽到後,馬上回:「為什麼又是弟弟先說,不公平!」
我問哥哥:「我聽到你說『又是』,過去有發生過類似的事情嗎?」
哥哥說:「爸媽每次都讓弟弟先說,弟弟說完,他們就不相信我說的了。」
我感覺到哥哥有一股「委屈」的情緒。
我想到情緒科學說,面對負面情緒,不管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第一步,都是先「點出情緒的名字」。情緒只要被說出來,當事人就會有被看見、被理解的感覺,情緒的強度,也會下降不少。
我跟哥哥核對了他的想法,問他:「你是不是覺得自己被爸媽誤會了?」
哥哥說:「對。」
我把手放在哥哥的肩膀上,看著他的眼睛,跟他說:「你一定很委屈吧?」
哥哥聽到後,紅了眼眶,點點頭。
我繼續說:「叔叔不會誤會你的,你放心,叔叔先聽弟弟說,下次有機會,我保證一定讓你先說,好嗎?」
我看哥哥的情緒減少了許多,便轉頭問弟弟:「來,跟叔叔說,發生什麼事情啦?」
弟弟說:「哥哥打我。」
如果是以前的我,接下來一定會問:「哥哥為什麼打你?」
但我提醒自己,把注意力放在「人」,而不是「事」。
於是,我問弟弟:「哥哥打你啊?會不會痛呢?」
弟弟說:「會。」
我問:「他打你哪裡呢?」
弟弟伸出手臂,指了被打的地方,說「這裡」。
我摸摸他被打的地方,問他:「還會痛嗎?」
弟弟說:「現在不會了。」
確認他的感受有被照顧後,我才問他:「是什麼原因,哥哥打你呢?」
這邊特別說明一下,我用「是什麼原因」而不是「為什麼」。因為,當我們想要靠近一個人時,用「為什麼」會給人一種被「質問」的感覺,容易破壞關係的安全感。
弟弟聽到我的問題後,用很小、很小的聲音說:「因為……我拿哥哥的玩具。」
我看見弟弟身上的優點——誠實,稱讚了他,我說:「你拿哥哥玩具還這麼老實承認啊!真棒,叔叔要稱讚你。」
弟弟可能沒想到會被稱讚,害羞的點點頭。
我繼續問:「你喜歡哥哥的玩具嗎?」
弟弟點頭說:「喜歡。」
我說:「你喜歡的話,有先問哥哥能不能借你嗎?」
弟弟說:「我有問,但哥哥不借我。」
我說:「哥哥不借,你就不能拿,那是他的東西,他有權不借給別人。如果哥哥沒有經過你同意,就直接拿你的玩具,你會不會不開心呢?」
弟弟說:「可是……可是,每次哥哥跟我借玩具,我都會給他啊!」
他的口氣變得有些激動,我感覺,他的語氣裡,好像有著委屈跟不甘心。
於是,我進一步跟他核對想法,再點出他的感受。
我問他:「你每次都會借哥哥啊?」
弟弟說:「對啊!每次都會!」
我說:「你對哥哥這麼大方,一定很喜歡他,對不對?」
弟弟點點頭。
我繼續說:「所以,哥哥不借玩具給你,你才這麼傷心?但你不知道怎麼要怎麼跟哥哥說,才會直接拿?」
弟弟低著頭說:「嗯......」
我把頭轉向哥哥,問哥哥:「你聽到弟弟這麼說,有什麼想法呢?」
哥哥說:「叔叔,我之前也會借玩具給弟弟,但每次借給他,他都不愛惜,會把玩具弄壞,或是亂丟、找不到,所以我才不想再借他。」
我說:「玩具被弄壞、弄丟,你一定很心疼對不對?」
哥哥說:「對啊!那都是我最愛的玩具,我的玩具又不像弟弟這麼多。」
我從這句話,看到哥哥身上的一項正向特質。
我說:「叔叔很欣賞你,這麼愛惜自己的玩具,你的玩具很幸福,你爸媽一定也覺得,買玩具給你很值得。你真的很棒。」
接著,我繼續問他:「你喜歡弟弟嗎?」
哥哥點頭。
我說:「那如果弟弟跟你道歉,而且願意好好對待你的玩具,你願意原諒他,跟他一起玩嗎?」
哥哥說:「嗯,願意。」
我把頭再轉向弟弟,問弟弟:「你聽到哥哥說的了,有什麼想跟哥哥說的嗎?」
弟弟搓著手,有點不好意思的說:「哥哥,對不起,我下次不會再亂丟你的玩具了。」
哥哥補充說:「還有,你要對它們溫柔,不可以太暴力。」
弟弟說:「嗯。」
我看玩具的事情解決的差不多了,我也幫他們表達出沒有說出口的想法跟感受,兩兄弟斷掉的情感連結,看起來也重新接上了。
接著,就是打人的事情了。
我跟哥哥說:「弟弟為玩具的事情跟你道歉了,也答應你,以後會好好對待你的玩具,你能接受他的道歉嗎?」
哥哥說:「可以。」
我再一次稱讚他,跟他說:「你心愛的玩具被弟弟弄壞,你還願意原諒他,再繼續借玩具給弟弟,跟弟弟分享,你真的很棒!叔叔很欣賞你喔!」
「那回到你動手打弟弟的事情上,你有什麼想法,或是想要跟弟弟說的呢?」
哥哥說:「我知道我動手打人是不對的。」接著,轉向弟弟,跟弟弟說:「弟弟,對不起,我不應該打你的,我錯了。」
弟弟聽到哥哥的道歉,也回應哥哥:「對不起,哥哥,我弄壞你的玩具,還還手打你,我也錯了。」
我看兩兄弟,都知道自己錯在哪,也為錯誤道了歉,更重要的,斷掉的情感連結又重新接上,便摸摸他們的頭,稱讚他們,讓他們離開去玩了。
這個聚餐的小插曲,帶給我一個看見。
過去的我,因為原生家庭還有專業訓練的關係,讓我很容易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就開啟「問題解決模式」,把注意力放在事情上,想著要怎麼讓事情被解決、被完成。
但我忽略了,每一件事的背後都有人,而每個人背後,都有想法、感受跟在乎。
現在的我,學會先關注人,而不是先關注事。
而且這邊的學會,不是只停留在頭腦認知的層面,而是能夠深刻進入身體感受——
我能理解對方的觀點,感受對方的情緒,看見對方的期待。
就像面對兩個小朋友,當我準備開口說出「哥哥為什麼要打你的時候」,我能有意識的覺察到,這句話關注的焦點,是冷冰冰的事,而不是活生生的人,然後重新調整我的呈現,把注意力拉回到人,問弟弟「哥哥動手打你,會不會痛呢?」
同時,我也能看見兩兄弟底層的渴望,其實都是被對方喜歡跟接納,用不帶預設的好奇跟核對,幫助他們,跟自己的渴望做連結,也跟對方的渴望做連結。
從關注「事」到關注「人」,從「理工腦」到「人文心」,這樣的變化跟前進,是在啟點文化學習心理學帶給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