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那羅泰雅人的食衣住行育樂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整理自寶貴傳道口述

我小時候的記憶大約是民國50到60年之間。童年煮飯的器具跟現在不一樣,以前用的是爐灶,三角形的,也有混一些泥土做的灶,那是固定的。一直到我國中的時候,都是用木頭燒火。如果是煮糯米,需要久一點,就會用硬一點的木頭;如果是炒菜,就會用比較軟的木柴。所以先民也有一些智慧,會把木頭分開擺放,短時間的炒菜的木頭會放一邊,不同的木材,會放在不同的地方。

小米有時候會煮成小米粥,也有一些南瓜當主食。菜也很多,芹菜、菠菜、大白菜等等,吃不完。家家戶戶都有種菜。因為沒有冰箱,就是會當天採足夠的量。菜園就在家戶附近,幾乎每一家都有一片小菜園。以前對錢不在乎,因為很少用錢去買東西。生活都是自給自足。住家附近也會養豬、養雞、養鴨子。如果有大節日,就會去抓自己養的家禽來吃。我們那時候沒有缺食物,水果也是一年四季都有,什麼時候會有草莓、百香果,我們都知道。野桃子、梨子、芭樂、一年四季都有食物吃。

我們的房子是竹屋,床也是竹床。過一段時間,就有竹子加泥土的房子,如果先找出廚房,旁邊就是睡的地方。睡覺時,父母睡在中間,男生、女生個睡在不同邊。廁所通常會在外面,烤火房會在庭院附近。菜園會在廁所旁邊,因為會利用排泄物來澆灌植物。烤火房旁邊也會養豬、養雞。有些人家裡會有個小池塘,可以養鴨子。洗衣服通常是在河邊,晚上月亮高掛的時候,媽媽會去溪邊洗衣服。

人越來越多,地方不夠住,就會開始分戶出去。通常大的孩子到外面去開拓新的家屋,會把原來的家給叔叔,因為叔叔年紀小。爺爺、奶奶會跟著小的孩子,因為大的有基本的能力,所以可以到外面去另立門戶,小的則還需要父母的教導,所以留在父母那邊。每逢假日的時候,出去外面的哥哥們會回到老家,一起煮東西一起吃。哥哥們出去的地是爸爸分給他們的,家人會互相幫忙蓋房子,就算是去外面分戶,應該也都是在部落裡面,距離不會很遠。

以前的交通大部分是靠走路,我們要走到天打那,才有計程車。要是嚴重的病,要到竹東看病的話,會走到天打那,才坐計程車到竹東看病。山路沒有那麼平坦,不方便騎腳踏車,所以上學、放學都是走路。走路去上學,大概六點就要出門,可能要走兩小時。以前上教堂也要徒步到尖石,雖然這邊也有天主堂,但是只有一個神父,所以要參加彌撒的話要到尖石去。平常有傳道員,但是沒有分送聖餐,所以全家都是走路到尖石去。

我國二的時候,哥哥當縣議員,就開挖馬路,把公車帶到那羅,大概國二的時候通車。因為交通方便,也開始跟文明有了交通,我們的合作文化開始瓦解,每個人的思想就不一樣了。大概是民國60年開始,大家開始喜歡錢。很可惜,如果我們還保有舊的傳統,可能我們的身心靈會比較快樂。文明的東西來得太快,我們來不及成長。如果沒有宗教的力量,可能連自我都沒有了。

小時候的娛樂,有很多好玩的。割稻子以後,田裡抓泥鰍,雖然是在工作,但是我們把它當作玩耍一樣,比賽看誰採得多,那就是我們的樂趣。用草綁的毽子,或是媽媽用石頭做成沙包,或是我們自己劃線跳格子,太多了,我們會自己變化。我們都是用很自然的方式來玩。我們那時候都是唱教會的歌,我們會有古調傳唱,那是有季節性。祭儀或是說媒的時候會唱古調,後來教會的歌或是團康的歌取代了傳統的歌謠。母語的歌本來就不多,大多是吟唱的,求婚的。

以前沒有電的時候,是用煤油,我爸爸特別做了一塊桌子,讓我們三姐妹可以寫字。煤油燈的形狀有很多種,都是裡面放著煤油,連著一塊燈心就可以點火。國中才開始有電,但是那時候的電暗暗的,所以有時候會用蠟燭,但是蠟燭比較危險。烤火屋並不是每天都有烤火,因為沒有人看著的話,也很危險,會把房子燒掉。春天快收割的時候,會有很多麻雀,我哥哥就會放陷阱,我們在烤火屋的時候,抓到麻雀的時候就會丟來烤,多到烤不完。烤麻雀、烤地瓜,爆玉米,有很多東西吃,可以變來變去。以前沒有電視,所以早睡早起,身體比較好。

avatar-img
1會員
81內容數
聽見-原鄉部落將邀請新竹縣尖石鄉那羅部落的耆老談談泰雅先人的生活智慧,包括食物、穿著、房子、交通演變、娛樂、水電等,取法自然的方法。此外,也會談談在地特色的植物、動物、地理景觀、風俗民情、教會信仰等,以及對土石流、祭典、喝酒文化、殺豬文化、族語傳承的看法。歡迎對原民文化、部落發展有興趣的人收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周麗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整理自寶貴傳道  我們泰雅族天生是一個在大自然生活的民族,順着大自然的生態作息。譬如春天就要栽種,夏天就要收割,秋天就要入倉。冬天因為天氣寒冷,不能打獵也不能栽種,就是家庭的季節。這是我们泰雅的生態。婦女會織布做酒,男生就會製作打獵的器具,準備春天要用的器具。因為這些都是消耗品,都
整理自頂定牧師口述 小時候我跟爸爸去打獵,爸爸曾問我一句話:從家到獵場大約1500公尺的垂直山壁,你看到什麼?我看到山那麼陡,那麼高,想的是我的體力能爬得上去嗎?爸爸要我想的不是這個,他說:山是我們的幫助,我們的獵物就在那裡,你走不到那裡就什麼也沒有了。爸爸不要我看到很難,而是要想
歲時祭在泰雅族來講是火的會議。 一開始是入倉祭。各個家庭都有穀倉,小米、玉米、地瓜等作物的收成,大約是七月到八月是採收季。採收完畢的作物,會把來年要吃的食物曬乾,ㄧ把ㄧ把的送入穀倉,這就是所謂的入倉祭。這個入倉祭有兩個重要的核心價值,一個是具有傳承的意義,另外一個意義,就是要認識祖先
我們如何在這個部落安身立命呢?其實他不只是有法則,他是有生活定律在的。而且這個生活定律,就是我們講的gaga。
1.認識艾草粿 2.摘取艾草 3.清洗艾草 4.川燙打汁 5.糯米粉加熱水攪拌 6.揉麵團 7.加艾草汁 8.做造型 9.蒸粿 10.吃粿
喜嵐與兒盟的社區培力課程,將於八月第三週週二上課,歡迎大家一起來認識部落。 參加的對象:國小僅限那羅部落,國高中不限,歡迎大家一起來。
整理自寶貴傳道  我們泰雅族天生是一個在大自然生活的民族,順着大自然的生態作息。譬如春天就要栽種,夏天就要收割,秋天就要入倉。冬天因為天氣寒冷,不能打獵也不能栽種,就是家庭的季節。這是我们泰雅的生態。婦女會織布做酒,男生就會製作打獵的器具,準備春天要用的器具。因為這些都是消耗品,都
整理自頂定牧師口述 小時候我跟爸爸去打獵,爸爸曾問我一句話:從家到獵場大約1500公尺的垂直山壁,你看到什麼?我看到山那麼陡,那麼高,想的是我的體力能爬得上去嗎?爸爸要我想的不是這個,他說:山是我們的幫助,我們的獵物就在那裡,你走不到那裡就什麼也沒有了。爸爸不要我看到很難,而是要想
歲時祭在泰雅族來講是火的會議。 一開始是入倉祭。各個家庭都有穀倉,小米、玉米、地瓜等作物的收成,大約是七月到八月是採收季。採收完畢的作物,會把來年要吃的食物曬乾,ㄧ把ㄧ把的送入穀倉,這就是所謂的入倉祭。這個入倉祭有兩個重要的核心價值,一個是具有傳承的意義,另外一個意義,就是要認識祖先
我們如何在這個部落安身立命呢?其實他不只是有法則,他是有生活定律在的。而且這個生活定律,就是我們講的gaga。
1.認識艾草粿 2.摘取艾草 3.清洗艾草 4.川燙打汁 5.糯米粉加熱水攪拌 6.揉麵團 7.加艾草汁 8.做造型 9.蒸粿 10.吃粿
喜嵐與兒盟的社區培力課程,將於八月第三週週二上課,歡迎大家一起來認識部落。 參加的對象:國小僅限那羅部落,國高中不限,歡迎大家一起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篇文章回顧了作者在臺灣的兒時生活,特別是1940年代的日常起居。作者描述了當時的家庭環境,從使用煤球做飯的艱辛到缺乏現代科技產品如電鍋和冰箱的限制。透過對比過去與現在的生活方式,作者分享了強烈的懷舊情感,並探討了社會發展對家庭生活的影響。
Thumbnail
節日將近,寫寫和「父親」與父系親族們相關的童年回憶。 話題延伸,這陣子才讀(居然!)三毛《哭泣的駱駝》,深有觸動......
Thumbnail
卡車自谷關開往麟洛,母親帶著車載著全部家當,田中村民,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黃昏時分在鄉村環境中的故事,描述了家裡煮飯花盛開時,乞者來到門前乞討米飯的情景。文章以回憶方式描述了阿媽生前的做法以及乞者經常來到家裡的原因。
Thumbnail
幾年前,樸耘開始實踐自給自足的生活,所以決定養十隻小雞。
牛舍 五十年前,我們插隊落戶的第一晚是在生產隊的牛舍度過的。 所謂的牛舍,是一座L型的長長的土坯草房。長的一端地上鋪著木板,角落有一個爐灶,架著一口巨大的鐵鍋,靠邊有一條好長好長類似棺木專供牛隻食草料的牛槽。短的一截建築則是一大一小打通的兩間房,內部是兩個大炕。長房爐灶的煙就穿過短房大炕的煙道然
Thumbnail
搭建秘密基地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小時候的回憶!而 孩子這週熱愛運用新的器材,變化出不同功能的建築物, 看著孩子們的搭建手法越來越熟悉器材的特性, 所以搭配運用之下有著社會化、建構性、組織能力, 就覺得又創造了很多驚喜! 軒穜:「來唷來唷!我們這裡在賣烤肉!」 又廷:「下面是火爐!我們串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臺北的童年生活,通過參加廟會活動、食物和家庭回憶來體驗快樂和困難。文章充滿了個人故事和情感,以及家庭中的重要時刻。作者分享了他對童年生活的不同感受,並展望未來。這分析了童年時代對於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Thumbnail
小時候住在田邊的我,時常在農田休耕時在田裡面與鄰居三五好友追逐跑跳。在冬季休耕期間,農民為了讓耕種許久的田保持土壤的肥沃度,會種上滿滿油菜花,一整片看過去滿滿的黃花,加上粉白的蝴蝶翩翩起舞,風景非常美麗。而在休耕期末端的重頭戲,絕對就是將那土塊堆積起來,生火後的焢窯,各種生鮮蔬果加上幾隻肥美鮮嫩的雞
Thumbnail
從前有一座小村莊,住著一個老阿婆,老阿婆的孩子都在外地辛勤工作,她一個人吃住沒問題,很少讓孩子擔心。小村莊的人大都以種植作物為主,但也經常為了口腹之慾獵殺各種動物,阿婆生死看多了,經常規勸年輕人不要為了娛樂或口慾殺生,尤其是懷孕的動物,那是造孽。年輕人覺得打獵是天經地義,因此沒有人理會阿婆的囉嗦。
Thumbnail
這篇文章回顧了作者在臺灣的兒時生活,特別是1940年代的日常起居。作者描述了當時的家庭環境,從使用煤球做飯的艱辛到缺乏現代科技產品如電鍋和冰箱的限制。透過對比過去與現在的生活方式,作者分享了強烈的懷舊情感,並探討了社會發展對家庭生活的影響。
Thumbnail
節日將近,寫寫和「父親」與父系親族們相關的童年回憶。 話題延伸,這陣子才讀(居然!)三毛《哭泣的駱駝》,深有觸動......
Thumbnail
卡車自谷關開往麟洛,母親帶著車載著全部家當,田中村民,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黃昏時分在鄉村環境中的故事,描述了家裡煮飯花盛開時,乞者來到門前乞討米飯的情景。文章以回憶方式描述了阿媽生前的做法以及乞者經常來到家裡的原因。
Thumbnail
幾年前,樸耘開始實踐自給自足的生活,所以決定養十隻小雞。
牛舍 五十年前,我們插隊落戶的第一晚是在生產隊的牛舍度過的。 所謂的牛舍,是一座L型的長長的土坯草房。長的一端地上鋪著木板,角落有一個爐灶,架著一口巨大的鐵鍋,靠邊有一條好長好長類似棺木專供牛隻食草料的牛槽。短的一截建築則是一大一小打通的兩間房,內部是兩個大炕。長房爐灶的煙就穿過短房大炕的煙道然
Thumbnail
搭建秘密基地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小時候的回憶!而 孩子這週熱愛運用新的器材,變化出不同功能的建築物, 看著孩子們的搭建手法越來越熟悉器材的特性, 所以搭配運用之下有著社會化、建構性、組織能力, 就覺得又創造了很多驚喜! 軒穜:「來唷來唷!我們這裡在賣烤肉!」 又廷:「下面是火爐!我們串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臺北的童年生活,通過參加廟會活動、食物和家庭回憶來體驗快樂和困難。文章充滿了個人故事和情感,以及家庭中的重要時刻。作者分享了他對童年生活的不同感受,並展望未來。這分析了童年時代對於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Thumbnail
小時候住在田邊的我,時常在農田休耕時在田裡面與鄰居三五好友追逐跑跳。在冬季休耕期間,農民為了讓耕種許久的田保持土壤的肥沃度,會種上滿滿油菜花,一整片看過去滿滿的黃花,加上粉白的蝴蝶翩翩起舞,風景非常美麗。而在休耕期末端的重頭戲,絕對就是將那土塊堆積起來,生火後的焢窯,各種生鮮蔬果加上幾隻肥美鮮嫩的雞
Thumbnail
從前有一座小村莊,住著一個老阿婆,老阿婆的孩子都在外地辛勤工作,她一個人吃住沒問題,很少讓孩子擔心。小村莊的人大都以種植作物為主,但也經常為了口腹之慾獵殺各種動物,阿婆生死看多了,經常規勸年輕人不要為了娛樂或口慾殺生,尤其是懷孕的動物,那是造孽。年輕人覺得打獵是天經地義,因此沒有人理會阿婆的囉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