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2閱讀時間約 20 分鐘

智慧醫療對護理過程之影響

智慧醫療泛指藉由設備、感應裝置、計算和通信技術、軟硬體系統結構、雲端演算、大數據分析等,以實現個別化、普及性、參與性、預測性、預防性、系統性和永久性的醫療保健照護。世界衛生組織定義電子醫療(eHealth)為「應用資通訊技術在醫療及健康領域,包括醫療照護、疾病管理、公共衛生監測、教育和研究」。

醫療業一直以來,是個高度人力仰賴;也是高度技術密集的一個區塊,在許多一般民眾的印象中,仍對於其專業與服務有著同樣高度的期待。然而近年的過勞問題、人力不足、血汗醫院等議題不斷成為討論焦點,加上病人醫療自主抬頭,演變成醫院評鑑的將一些文書作業等列入要求。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2019年發布的報告指出,台灣護理人員一年以下的離職率高達20%,執業率未達60%,護病比仍高出歐美國家許多,部分原因為少子化、醫院評鑑文書資料準備繁雜、無法適應民眾對醫療照護的高度要求等。又由於這領域有著嚴謹的醫療專業,使得許多自動化、電腦化作業,與時代有所脫節,仍是以紙本作業為主,綜合以上的種種限制,於臨床角度上來看,多數醫護人員工作時間內,有不少時間是放在紀錄的人工謄寫上、核對、巡視。

前述這些工作並非不重要,而是相對於醫護人員專業工作上,這些庶務顯得有點重複、而且並非高度技術的工作,近年來,已經逐漸將一些非核心業務,如洗澡、翻身、運送病人等,交給照服員、傳送人員等。然而觀察實際的工作中,一些工作流程上,若能藉助科技的力量,或許能夠改變目前的工作步驟,達到簡化,並回歸醫護專業上真正要深入的環節。例如臺中榮總2006年為全國第一家施行醫囑給藥及護理紀錄電子簽章的醫院,2020年達到護理單張無紙化完成率96.5%;電子簽章完成率100%。2019年以AI預測高風險跌倒住院病人,運用資訊科技協助護理臨床照護。自動化行政流程與護理資訊系統可以取代護理人員的一些勞力工作,甚至可以提供一些智慧的決策參考。

智慧醫療相關之醫療技術趨勢及新興產品將以五類最為熱門:(1)遠距醫療、(2)人工智慧、(3)機器人、(4)物聯網和穿戴式裝置、(5)區塊鏈。

數位健康(Digital Health)的定義為「涵蓋eHealth、mHealth 及其他新興技術應用於健康照護領域,譬如使用先進的電腦科學,如:大數據(big data)、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等」。而談到AI人工智慧,其實從有名的達文西手臂就可以看出科技逐漸在醫療界中的影響,其估計的未來前景與產值中,輔助性質的護理更是因為人力不足的困境中,被看好的未來重點發展項目。護理師工作的一般時間(51%)、醫師工作的近1/5(16%)都花費在與病患護理無關的業務上。

科技領域的專家認為智慧科技推進醫療領域的發展,將將逐漸展現在以下5個面向: 1. 協助醫療決策、2. 增進醫病關係、3. 簡化行政流程、4. 優化服務流程、5. 提升營運效率等。專家認為醫療AI的應用,包括保持健康、早期偵測、診斷、醫療決策、治療、臨終照護、藥物研究、優化訓練。

而AI技術將語音到文字的轉錄、編寫圖標筆記、填寫處方、訂購試劑等可優化管理工作流程,也可避免與醫療無關的不必要業務。藉衛材換補機器人或自動發藥機減少人力消耗,大幅提升健康照護效率;藉由穿戴式裝置結果手機與應用程式提供個案自我管理或自我照顧訓練,改善慢性疾病等族群之遠距照護服務品質;以人工智慧如機器學習建構疾病預測模式落實精準醫療等。行動科技導入的醫療領域與臨床情境,用於擴增人類有限的記憶能力,來處理大量資訊,以支持資訊管理、一般行政部門和臨床實習,例如藉由行動科技不限空間之特性,即時予以病患正確醫療觀念和知識澄清,提供提醒服務和諮詢功能,並提高病患自我健康的管理能力,醫護人員的遠端指示可協助產婦自行分娩等。

在住院病房的部分,現階段常見的應用:1.生理監測數據自動傳輸合併生理數據異常即時辨識,取代人工建置及判讀;2.智能藥櫃,用以協助藥劑師進行各科室藥品取用之管理,以進行取藥人員管制與紀錄,透過藥品位置的亮燈與抽屜位置開啟,提升藥品管理的準確性與安全性,輔助藥事人員與護理師作業流程,縮短給藥時間;3.護理站智慧電子白板,可將病人清單、屬性資訊快速掌握,如手術排程、檢驗檢查排程管理,以減少異常事件發生,並可協助資訊分析做為護理照護指標管理;4.高危險警示照護系統;5.檢體採集病人辨識與追朔系統;6.給藥智慧化辨識系統;7.疾病分類自動化編碼系統、甚至跨部門整合病歷平台等。

 

據聯合國統計,壽命延長加上出生率下降,2050年時,超過65歲的全球人口比例將達1/6,少子化、高齡化以及醫療人力吃緊等因素,全球早已積極投入發展智慧醫療與數位醫療。以台灣來看,預估2026年將步入超高齡社會,20%的人超過65歲,等於約有460萬個老人。以長期照護為例,先屏除在被照護者的心理層面需要人際關係的慰藉等其他因素,根據一些相關期刊的資料顯示,我國長期照護的人力,多數投入於失能者的照護之上(網路參考資料:長期照護機構類別與人力,熟年誌2016年)。此外本組學生實際工作的經驗上,在呼吸照護病房等醫療院所,相對於一般的病人,長期臥床的病人較多是屬於無法生活自理,更甚者在意識上屬於混亂、昏迷者部分。也就是說,相對於一般病人而言,病人的狀況相對是屬於穩定,但因為老年、失能、無法言語等,無法主動表達問題與病症的改變,通常需仰賴定期巡視照護等方式,即被動式發現狀況改變,從而進行之後的醫護介入。隨著醫療科技的演進、IoT興起,生理資訊感測裝置開始聯網,無論是血壓計、血糖機等傳統設備,或者是導入在穿戴裝置、行動裝置的感測應用等,病患有機會透過各種物聯網與穿戴式裝置,擁有更多個人健康數據。

目前醫療設備如呼吸器等,已經具備有alarm機制,藉由機械主動提醒機制,去發掘突發的問題如呼吸改變、呼吸道暢通與否、管路是否脫落等。以定期定點巡視,可比擬為「衛兵巡查」進行發現問題,而儀器的主動提醒則如同「狼煙」發報,通知緊急處理,而這狼煙是「自動式」的。

然而,這裡蒐集到作為舉例的呼吸器,雖有預警,但是卻無法將數據資料直接變成一種data、information,而是需要人工去抄錄與轉謄到病歷之中,即便是電子病歷系統,仍舊是人工建檔,徒增時間與抄錄錯誤的機率。

受惠於網路的普及以及無線網路的發展,逐漸國內的一些科技設備開始有了新的走向,從以往的桌上電腦網路遊戲,逐漸變成以行動裝置的網路遊戲為熱門,加上android平台開放式的應用程式市集,更使得行動裝置延伸的應用更加廣泛,宛如可以無限擴充,相對於過去的裝置諸如DVD撥放器、照相機、隨身聽等,如同於一機在手,可完成所有需求。除電子病歷外,國內的大型醫學中心也逐漸朝向行動載具,如平版電腦等方式,去減少固定式電腦的不便,以物聯網(IoT)概念運用行動載具(iPAD)於提升住院病人會診時效。

在一些相關的網站介紹中,對於在藥品辨識與分裝、病人辨識等,以及床上壓瘡的熱源偵測等,均已經有物聯網的雛型在使用中。若未來這些Data可以透過相同的原理,利用無線傳輸方式,自動將Data傳到醫療HIS資訊平台彙整,就如同目前在穿戴式科技一般,將個人健康資料,如心跳、步行距離等彙整在一起,相信在醫療端的EKG、monitor、血氧濃度偵測等,也可以有相同的原理,直接變成有效的醫療紀錄,減少謄寫的工作。另外這些資料彙整為資訊,做為統計分析,相信會比起人工判讀病況的變化,更來的有統計上的敏感度、特意度等,因為透過統計學上的電腦分析統計,可即時察覺數值的趨勢走向,也由於資料的取得,並非靠人工去抄錄,而是定期由機械主動傳輸資料,相信可更加即時反應病人的情況。

以醫院的降低泌尿道感染相關議題而言,在尿袋的尿量高度的要求、尿量統計等是一項影響因子,因此在尿袋如何做到維持不要過滿,變成稽核的重點。然而實際的工作上,病人因為狀況不同,在同樣的巡視頻率之下,不可能所有人的尿量均相同,也就難保會有因此有超過規定高度仍未有倒尿,也就增加感染的風險。而醫護人員等工作勢必就會為了這樣的突發狀況去額外處理,就為了不確定因素的可能發生特別多加巡視。一旦如alarm system的自動化功能,可以主動發掘該進行處理的個案,相對就可以減少因為巡視而耗損的時間與精力。

相同的問題,也發生於居家照護上,如看護的工作並非負擔重要的醫療護理行為,而是必須24小時緊盯著可能發生的危害,如忽然病人狀況改變等。如同一些文獻所說,醫療高度人力專業與技術密集,如果這樣的工作逐漸由自動化物聯網協助完成,是否在人力的調配上,可以做其他的考量,如相對難排班的例假日人力(網路參考資料:李淑芬等,2012年,醫療救治品質存在週末效應?)

另外一個問題,本組學生於觀察臨床工作的經驗中,多數的護理工作為了謄寫病歷,甚至必須要將已經數位化的紀錄資料,重新印製出來,再貼到病歷紀錄之中。另外有些臨床工作為了留下佐證紀錄,如給藥、巡視點滴等,除了動作做到,卻也必須去另外撰寫紀錄。當然這樣的問題一部份屬於是否建立完整HIS醫療資訊系統平台的問題,但某些部分,卻是為了佐證的書面而寫。

也就是說,在工作業務上,除了要做到該做的動作,還要撰寫已經執行做了這個動作的紀錄佐證。認為若能借助一些物聯網的感知功能,如RFID應用於確認護理人員來到病人病床的動作,即可將其作成紀錄,而非一定要人工謄寫一份巡視紀錄,也就是無論是電腦key in(E化)或是手寫(紙本),應可減少人員於非專業上的庶務工作,即進行執行醫療業務之同時,也同時在進行記錄一般,完成所有應進行的工作。

相對於其他目前的科技物聯網的功能,智慧家庭的門鎖等,醫療界的設備可說是已經有既有的設備正在運行,而且機器數據的紀錄均有,只是無法互通或者說連接性薄弱,由於目前更加醫療設備廠商可說是百家爭鳴,相對如何去針對統一溝通傳輸的協定,或者既有的設備設施如何去針對外接傳輸設備,達到同樣可以無線傳輸資料的功能。

資訊科技所帶來的便利很可能因為系統的錯誤而影響病人安全、衝擊照護品質,更可能因為簡便而外洩病人資料;此外,當系統化介面已完全取代臨床紙本作業,為避免資訊操作的錯誤勢必有賴臨床教育訓練的落實,及對系統當機如緊急應變確保病人所接受的醫療照護不中斷。

因此,護理人員扮演監督者的角色,此外因應這樣的變革,醫院端的採購、人力配置,以及未來儀器設備自動化取代人工的巡視功能,在機械設備的確保正常運作上,更加重要,醫院端對於這樣的安全疑慮是否能夠接受,還有法律端的修正承認這樣的資料紀錄,相信對於電子病歷推行的不可否認性、完整性等,雖說已經有前例可以依循,但畢竟在適法性,還有因應而生SOP標準醫療作業流程,勢必要做大幅度的修正,人員專業上的工作將有所調整,再者如前面所述,醫療界在高度專業上,仍有許多病人及其家屬對於人的仰賴與信任,如何放手給醫療儀器去做,或者那些可以。2018年6月,歐盟人工智慧高級專家小組成立,52位成員中就包含學術界、產業界及公民團體,希望「可以被信任的AI」能夠被實現。若要達到目標,就要先讓AI遵守四大倫理和七大原則,其中四大倫理包括:「尊重自主」,AI應該保有人們進行有意義的抉擇空間、「避免傷害」,期望AI降低長久以來的權力不對等現象、「公平性」,AI所帶來的正負效益應該符合比例原則,並保留修正的可能、「可解釋性」,AI的決策過程不僅要透明化,更要能夠像受影響的人解釋決策原因。

還有資訊安全的議題,科技部之前在推動的「醫療影像專案計畫」新聞稿要點有三:第一,「資料共享」,不只要「保障當事人自主權」,讓當事人選擇是否提供資料,更要建立起「資料服務平台」,將當事人提供的資料去識別化,放上共享平台;第二,「在地醫療資料」,AI專家和近百名醫師合作,將收集來的病例進行標注,成為訓練AI的相關素材;第三,AI應用研發,不同研究機構可以根據自身專長應用平台上的資料,如台灣大學專職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評估、臺北醫學大學則研究肺癌的早期病灶診斷等。

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執行長王拔群認為,智慧醫療發展面臨五大挑戰,受限病人個資隱私權、政策在不同領域規範有所差異認定健保框架讓推廣窒礙難行、商業模式遇瓶頸、醫界與科技業需求標準大不同等五項,再再顯示可能都有段路要走。不過,學生基本上認為在非專業上的文書紀錄與巡視上,勢必有其簡化的必要。未來的「最後一哩路」可能漫長、可能辛苦,可能造成醫療的革命,仍有待觀察。資訊護理師的新跨領域職位,將也是未來的一個趨勢。由於資訊設備的引入,護理人員過去必須改變思考邏輯或工作原則來附合系統的操作流程;未來逐漸扮演護理資料及資訊科技的管理與溝通橋樑,以促進團隊間醫療決策。


參考文獻

馥林文化出版社(2016年),(長期照護)機構類別與人力,熟年誌,第53期,P.39-P.40(空中大學圖書館數位期刊)

廖國男等(2015年),以物聯網(IoT)概念運用行動載具(iPAD)於提升住院病人會診時效,醫務管理期刊第十六卷第四期(資料來源:Airiti Library華藝線上圖書館)

李淑芬等,2012年,醫療救治品質存在週末效應?,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二十四卷第二期(101/6), p. 233– 275

科技結合照護北科大打造長照新氣象 - 新唐人亞太電視台‧http://www.ntdtv.com.tw/b5/20161031/video/183074.html?%E7%A7%91%E6%8A%80%E7%B5%90%E5%90%88%E7%85%A7%E8%AD%B7%20%E5%8C%97%E7%A7%91%E5%A4%A7%E6%89%93%E9%80%A0%E9%95%B7%E7%85%A7%E6%96%B0%E6%B0%A3%E8%B1%A1

低功耗無線和感測技術更完備 行動醫療創新應用遍地開花 - 學技術 - 新電子科技雜誌‧http://www.mem.com.tw/article_content.asp?sn=1506010025

智慧醫療在智慧城市的應用‧http://www.economic.ntpc.gov.tw/files/%E5%B7%A5%E7%A0%94%E9%99%A2%E8%AB%87%E6%99%BA%E6%85%A7%E9%86%AB%E7%99%82%E5%9C%A8%E6%99%BA%E6%85%A7%E5%9F%8E%E5%B8%82%E7%9A%84%E6%87%89%E7%94%A8_616989169.pdf

減少浪費創造價值 - 志為護理‧http://nursing.tzuchi.com.tw/images/pdf/15-1/a22.pdf

提升護理照謢品質 護理紀錄全面E化‧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591/%E6%8F%90%E5%8D%87%E8%AD%B7%E7%90%86%E7%85%A7%E8%AC%A2%E5%93%81%E8%B3%AA%E8%AD%B7%E7%90%86%E7%B4%80%E9%8C%84%E5%85%A8%E9%9D%A2E%E5%8C%96

現場還原:血汗護理師的一天.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6418

物聯網促動智慧健康服務升級‧https://www.ctimes.com.tw/DispArt/tw/%E6%99%BA%E6%85%A7%E5%81%A5%E5%BA%B7/%E5%B7%A8%E9%87%8F%E8%B3%87%E6%96%99/%E7%89%A9%E8%81%AF%E7%B6%B2/%E6%84%9F%E6%B8%AC%E6%8A%80%E8%A1%93/160217115810.shtml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無日期).人工智慧中心。

    https://www.cmuh.cmu.edu.tw/Department/Detail?depid=151

林淑娟(2021,3月11日).智慧科技在健康照護的新常態.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https://forum.nhri.edu.tw/r32/

吳婷婷、呂宜臻、張磊(2017,12月).行動科技導入於護理教育之現況探討.護理雜誌,64(6),19-25。

永續智慧電子商務研究中心(2019,2月19日).醫療業十大潛力人工智慧應用。

    https://ecrc.nsysu.edu.tw/?p=1193

張月霞(2021,2月).人工智慧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在護理的應用與反思.全聯護訊。

    http://www.nurse-newsletter.org.tw/index.php/139d/13917

陳芳毓(2023,1月1日).智慧醫療懶人包》八張圖,一次搞懂智慧醫療的定義、應用與台灣的挑戰.未來城市。

    https://futurecity.cw.com.tw/amp/article/1916

馮容莊(2011,10月18日).從資訊科技導入臨床護理省思台灣護理教育.台灣護理教育學會,第9期。

    http://www.tane.org.tw/news1.aspx?entry=86

產業學習網(2022,7月13日).科技與醫療:帶你了解智慧醫療趨勢、應用及願景。

    https://college.itri.org.tw/Home/InfoData/f6e19f2d-f81c-421c-bc36-ea6409ba0a5d/644a31e4-9184-4ad9-a2f2-0256b0b908da

楊弘仁(無日期).後疫情時代解構科技醫療新貌.理財周刊。

    https://www.moneyweekly.com.tw/smart-healthcare/index.html

廖珮宏(2020,4月27日).輕省科技照護時代來臨 發揮護理價值.Ankecare 創新照顧。

    https://www.ankecare.com/article/682-19185

緯育TibaMe Blog(2021,9月8日).人工智慧在10大醫療健康的應用?。

    https://blog.tibame.com/?p=19515

數位時代 BusinessNext(2022,4月13日).AI醫療是什麼?一篇掌握台灣智慧醫療現況與5大應用範圍。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68429/itri040603

蔡甫昌(2020,2月6日).AI醫療運用之倫理挑戰.CASE 報科學。

    https://case.ntu.edu.tw/blog/?p=38353

 

劉宥然(2021,10月26日).護理人力缺口,AI 能幫多少忙?.Sunrise 旭時報。

    https://sunrisemedium.com/p/57/can-smart-medical-support-medical- professionals

劉淑芳(2020,5月).科技護理、智慧照顧.臺中榮民總醫院醫訊月刊,266,2-3。

鄧桂芬(2022,5月20日).疫情催出視訊診療,擁3大優點,為何國人抱怨頻傳?.康健雜誌。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6363

慧誠智醫(無日期).什麼是智慧醫療彙整。

    https://www.imedtac.com/service-category/what-is-smart-medical/

羅翊邦、蔣尚霖、林佳慧(2021).智慧醫療於健康照護之應用.志為護理-慈濟護理雜誌20(5),67-75。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