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懂禪嗎?請AI解析來果禪師偈語(二)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上殿莫隨空寂去,過堂多審味中知; 他日泥牛能喫草,翻身來去未生時。

出處:〈來果禪師語錄〉


齋明寺齋堂

齋明寺齋堂

中國禪宗傳統上留下了很多的禪詩、語錄,如〈碧巖錄〉、〈五燈會元〉…等,而千百年來也有很多人對於這些禪師的偈語做出了解析,AI 很容易搜尋到這些文章,拚湊出好的答案。。


因此老安為了考驗AI,特別挑了一個二十世紀,進入現代社會時代才開悟的禪師,揚州高旻寺的來果禪師。市面上幾乎很少有談到他偈語的文章,便用他留下的偈語,考驗AI的解析能力。 老安說:禪是不立文字的,所以最好是自己去體悟禪師的意境,

這次使用微軟的Bing 瀏覽器,問題是:

請用繁體中文解析下面的偈語,

「上殿莫隨空寂去,過堂多審味中知;他日泥牛能喫草,翻身來去未生時。」 ~~~~

這次AI給的解析,老安覺得在有些名詞的定義上,感覺AI有一點錯誤。

先給大家做一下名詞解釋,大家再去看AI的答案。

上殿:在近代禪寺中,多指「」去大「殿」進行早晚課程序。


過堂:在近代禪寺中,多指「」去齋「」用餐。


泥牛:在這首禪偈解析中,老安認為是指清淨的本心


未生時:禪宗典故,溈山靈祐禪師問香嚴智閑禪師:「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來面目是什麼? 」後來「未生時」就是指「生命的本來面目」。

AI的答案

~~~

上殿莫隨空寂去:上殿指參加佛法講座或禪修的場所,空寂指空性和寂靜的境界。這句話的意思是,修行者不要隨著空寂的感覺而沉迷或放逸,而要保持清明和正念,不被外境所動。

過堂多審味中知:過堂指參加佛法問答或對話的場所,味中知指內心的智慧和悟性。這句話的意思是,修行者要多加利用過堂的機會,檢視自己的心性和修行,發揮自己的智慧和悟性,不被外言所惑。


他日泥牛能喫草:泥牛指泥塑的牛,喫草指牛的本能。這句話的意思是,修行者要有信心和希望,相信自己有一天能夠恢復本來的清淨和自在,就像泥塑的牛能夠吃草一樣,不被外相所限。

翻身來去未生時:翻身指轉變和超越,來去指生死和輪迴,未生時指本來無生的真性。這句話的意思是,修行者要有決心和勇氣,努力實踐佛法的教示,超越生死和輪迴的束縛,回歸本來無生的真性,不被外緣所牽。


老安云:單獨來看,AI對有些名詞的詮釋,老安覺得不算太好。但AI對詩偈整體意境的解釋,還算過得去。

avatar-img
170會員
395內容數
這裏是老安生活中雜七雜八的記錄。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老安的雜文 的其他內容
〈來果禪師語錄〉: 笑天獅子連毛嚼,過海泥牛帶角吞。 若問此中真妙意,秋風雨後又天晴。
現代佛教界,說到一行法師,大部份人,會直覺認為是指1926年出生在越南,去年(2022年1月22日)圓寂,越南臨濟宗第四十二代傳人,越戰之後,被迫流亡海外,長居法國南部多爾多涅省泰納克的「梅村正念修習中心」創辦人。 老安之前一直以為「泰山大覺禪寺」客廳懸掛的「一行法師觀天象圖」,是越南佛教界送的
佛光山2023第一期水陸法會11月19日開始,21日正式懸掛水陸法會大幡。 水陸大幡上面書寫著:「啟建十方法界四聖六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道場功德之幡」,做為指標,指引護法諸天,六道眾生,能夠順利找到法會現場。 根據民間傳說,幢幡掛得越高,能通知到的六道眾生越多,本次水陸大幡,豎立於佛光山最高處
自從佛光山增建了佛陀紀念館之後,想要在一天之內走完整個佛光山區域,已經是高運動量的活動了!
〈金剛科儀寶卷〉中的故事#螺螄護經 在唐朝的時候,有個姓王的五品待制(官名),因事出行,坐船行於漢水之上。路遇到了大風大雨,船桅吹斷、河水暴漲!眼看船要翻了,船上人都驚恐萬分。 王待制平日常常誦讀《金剛經》,心想《金剛經》云:受持讀誦《金剛經》,福德不可算數譬喻,於是他祈求以誦讀的《金剛經》
觀世音菩薩每年有三大紀念日,為誕辰日、成道日、出家日,一般認為來自中國佛教的傳奇小說《香山寶卷》中,觀世音菩薩的前世「妙善公主」的生平。每逢三大紀念日,漢傳佛教信徒便會雲集寺院中或燒香、禮佛,或誦經、坐禪,或祈禱、還願。 「觀音菩薩的三大紀念日」。分別為: 農曆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誕辰紀念日。
〈來果禪師語錄〉: 笑天獅子連毛嚼,過海泥牛帶角吞。 若問此中真妙意,秋風雨後又天晴。
現代佛教界,說到一行法師,大部份人,會直覺認為是指1926年出生在越南,去年(2022年1月22日)圓寂,越南臨濟宗第四十二代傳人,越戰之後,被迫流亡海外,長居法國南部多爾多涅省泰納克的「梅村正念修習中心」創辦人。 老安之前一直以為「泰山大覺禪寺」客廳懸掛的「一行法師觀天象圖」,是越南佛教界送的
佛光山2023第一期水陸法會11月19日開始,21日正式懸掛水陸法會大幡。 水陸大幡上面書寫著:「啟建十方法界四聖六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道場功德之幡」,做為指標,指引護法諸天,六道眾生,能夠順利找到法會現場。 根據民間傳說,幢幡掛得越高,能通知到的六道眾生越多,本次水陸大幡,豎立於佛光山最高處
自從佛光山增建了佛陀紀念館之後,想要在一天之內走完整個佛光山區域,已經是高運動量的活動了!
〈金剛科儀寶卷〉中的故事#螺螄護經 在唐朝的時候,有個姓王的五品待制(官名),因事出行,坐船行於漢水之上。路遇到了大風大雨,船桅吹斷、河水暴漲!眼看船要翻了,船上人都驚恐萬分。 王待制平日常常誦讀《金剛經》,心想《金剛經》云:受持讀誦《金剛經》,福德不可算數譬喻,於是他祈求以誦讀的《金剛經》
觀世音菩薩每年有三大紀念日,為誕辰日、成道日、出家日,一般認為來自中國佛教的傳奇小說《香山寶卷》中,觀世音菩薩的前世「妙善公主」的生平。每逢三大紀念日,漢傳佛教信徒便會雲集寺院中或燒香、禮佛,或誦經、坐禪,或祈禱、還願。 「觀音菩薩的三大紀念日」。分別為: 農曆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誕辰紀念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若人會得,不妨有箇入處;若也不會,莫道不疑好。
念佛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修密的話可能以咒語或本尊的形相作為所緣境。所有的禪法都是一樣的,不管內外道、大小顯密,都要有個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緣心。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你會發現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無常,跟你現在上課聽我講,或者你私下在動中思惟,那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你會覺得那種無常的感受真的能夠打動你的心,感覺跟你的心融合在一起,而不只是聽來的。
所以蕅祖說,禪堂跟外面不能分做兩截,一定是相隨順的。所以平常的時候也是要注意專注跟放鬆。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就像我師父講的,出家人前五年你要衝。其實不止前五年,以後也是一樣。要息諸緣務,好好用功。這要靠自己自覺,不要往外攀緣——「當急挫之」。那不往外攀緣的根本,就是要落實在修止觀。
Thumbnail
禪師示頌曰: 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疏親。 念異便於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 情分萬法沉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 如是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 這首詩深刻表達了禪宗關於覺性本質和解脫道的教導。 它強調放棄執著、成見和二元思維的重要性,以便體驗超越一切形式和區別的現實的真實本質。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Thumbnail
有人問禪師如何開悟?禪師卻似雞同鴨講的回問:你有聽見流水潺潺的聲音嗎?你真的有聽見嗎? 世界自然有可看見的部分,卻也有看不見的部分。朗朗乾坤,世界從來就無意隱藏自己,重點是你有沒有“真正”看見與聽見?有沒有看見與聽見的“意願”?——那與自我(ego)無關的「不可見」的部分,或許就是自性(self)。
Thumbnail
九十歲的盤若智是泰國金寺裏得道的高僧。他的盛名不僅遍及這金色國土中的每一角落,甚至還遠達異邦的佛陀國度。人們提到他時,總將兩手合十,高舉過頂,以禮拜佛陀的姿勢,表達對這位高僧的虔敬。 不管拂曉與暮落,金色寺塔的內外,總聚集著無數的人們。他們聆聽梵鐘的沉落,思老禪師一身汗濕的睜開眼來,發現自己正好端
Thumbnail
若人會得,不妨有箇入處;若也不會,莫道不疑好。
念佛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修密的話可能以咒語或本尊的形相作為所緣境。所有的禪法都是一樣的,不管內外道、大小顯密,都要有個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緣心。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你會發現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無常,跟你現在上課聽我講,或者你私下在動中思惟,那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你會覺得那種無常的感受真的能夠打動你的心,感覺跟你的心融合在一起,而不只是聽來的。
所以蕅祖說,禪堂跟外面不能分做兩截,一定是相隨順的。所以平常的時候也是要注意專注跟放鬆。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就像我師父講的,出家人前五年你要衝。其實不止前五年,以後也是一樣。要息諸緣務,好好用功。這要靠自己自覺,不要往外攀緣——「當急挫之」。那不往外攀緣的根本,就是要落實在修止觀。
Thumbnail
禪師示頌曰: 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疏親。 念異便於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 情分萬法沉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 如是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 這首詩深刻表達了禪宗關於覺性本質和解脫道的教導。 它強調放棄執著、成見和二元思維的重要性,以便體驗超越一切形式和區別的現實的真實本質。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Thumbnail
有人問禪師如何開悟?禪師卻似雞同鴨講的回問:你有聽見流水潺潺的聲音嗎?你真的有聽見嗎? 世界自然有可看見的部分,卻也有看不見的部分。朗朗乾坤,世界從來就無意隱藏自己,重點是你有沒有“真正”看見與聽見?有沒有看見與聽見的“意願”?——那與自我(ego)無關的「不可見」的部分,或許就是自性(self)。
Thumbnail
九十歲的盤若智是泰國金寺裏得道的高僧。他的盛名不僅遍及這金色國土中的每一角落,甚至還遠達異邦的佛陀國度。人們提到他時,總將兩手合十,高舉過頂,以禮拜佛陀的姿勢,表達對這位高僧的虔敬。 不管拂曉與暮落,金色寺塔的內外,總聚集著無數的人們。他們聆聽梵鐘的沉落,思老禪師一身汗濕的睜開眼來,發現自己正好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