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須知 (40) 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靜坐須知 (40)

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20221022 台灣悟光精舍

念佛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修密的話可能以咒語或本尊的形相作為所緣境。所有的禪法都是一樣的,不管內外道、大小顯密,都要有個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緣心。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我們前面剛一開始就講了,「心一境性」是現在人比較少有的習慣,大家都習慣了打妄想,想一大堆,然後會同時做好幾件事情。不可以這樣子。

你念佛就念佛,聽經就聽經,不要念佛又聽經,聽經又念佛。你要工作就去工作,像出坡掃地不需要動腦筋的,你配合念佛沒關係,但如果要動腦筋的,你就專心去思考工作。

這個就是三摩地的特點,當你有「善緣心,心一境性」的時候,漸漸就能夠入定成就止。就是說,你心的波動慢慢就會降低下來,慢慢變得跟鏡子一樣。

在這種像鏡子一樣的心當中,你再去思惟修觀,修毗婆舍那的觀,就會在你心中產生一種強大的力量。這個操作我們隨後會帶大家去操作一次,感受一下。

有了善緣心,又能夠成就心一境性,這時候就可以成就兩種功德,第一個「心極清晰,具力明分」,第二個「專注所緣,具有住分」。

一個跟定相應的心,它要同時具足兩種功德。第一個心極為清晰,而且具足力量的明分,明分就是明瞭分,就是說這個所緣境在你心中要很清楚分明地顯現。

比如說我們念佛的時候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如果是出聲念,就是心念口誦耳聽,像印光大師說的那樣:嘴巴念,耳朵聽回去,印在心中。這就是一個取相的過程,取這個聲音的相。如果是默念,心中佛號的聲音就是你的所緣境。

不論你的所緣境是什麼,都要很清晰,而且要有力量。

有力量就是說你有執持力,不能像老人家,手沒有力量,拿個杯子都是顫巍巍的。而是像年輕人一樣的心,緊緊的,當然是專注了,而且要放鬆。放鬆又專注有力地去執持你的所緣境,這叫「具力」。

當然我們講過,你嘴巴出聲念的佛號一定比你心中默念的佛號要清晰,心中的清晰度可能只有五六成、六七成,沒關係,就住在這個五六成或者六七成的清晰度當中就好了。

各位一定要瞭解,這個很重要。不要硬坳——我覺得內心佛號不清楚,我就是要讓它很清楚,然後用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herlock Chen的沙龍
5會員
166內容數
果醒法師-楞嚴與默照話頭-四講之一
Sherlock Che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0/02
我們今天就先到這裡好了,各位可以再聽聽我在《小止觀》裡面講的內容。《小止觀》熟悉了以後,你就可以聽我講的《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那個是算高級部,高級的禪修方法。但《小止觀》一定要熟悉,不要急著說我就要聽《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我要直接聽《摩訶止觀》。基礎很重要,基礎不夠的話聽了很多,都是很玄的。
2024/10/02
我們今天就先到這裡好了,各位可以再聽聽我在《小止觀》裡面講的內容。《小止觀》熟悉了以後,你就可以聽我講的《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那個是算高級部,高級的禪修方法。但《小止觀》一定要熟悉,不要急著說我就要聽《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我要直接聽《摩訶止觀》。基礎很重要,基礎不夠的話聽了很多,都是很玄的。
2024/10/02
問:請問師父,拜大拜比拜小拜效果好嗎? 像我師父,反正我親近過的這些顯教的大德,基本上到老來都在拜佛。我師父也是到老來還在拜佛,都是不斷。 所以小禮拜有它的好處,它不費力,當然你方法要對。我師父教的視頻,和我教拜佛的視頻,各位可以參考一下。
2024/10/02
問:請問師父,拜大拜比拜小拜效果好嗎? 像我師父,反正我親近過的這些顯教的大德,基本上到老來都在拜佛。我師父也是到老來還在拜佛,都是不斷。 所以小禮拜有它的好處,它不費力,當然你方法要對。我師父教的視頻,和我教拜佛的視頻,各位可以參考一下。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35--淨土宗「從果向因」,由「厭欣」而展開三心、四修,攝歸「稱名必生,成佛度眾」,稱得上「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法然上人云:所謂三心四修者,皆含於「稱南無阿彌陀佛,決定往生」之想念中。若已成一向專修者,不別論三心四修也。……唯相續念佛,直至臨終往生也。象山慶[藕思].35-https://blo
Thumbnail
 35--淨土宗「從果向因」,由「厭欣」而展開三心、四修,攝歸「稱名必生,成佛度眾」,稱得上「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法然上人云:所謂三心四修者,皆含於「稱南無阿彌陀佛,決定往生」之想念中。若已成一向專修者,不別論三心四修也。……唯相續念佛,直至臨終往生也。象山慶[藕思].35-https://blo
Thumbnail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為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就是「覺悟」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
Thumbnail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為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就是「覺悟」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佛教修行的心得與方法,包括唸佛、淨念相續、咒子求財求愛、以及具體的修行方法。藉由正確的意圖及頻率,來達到提升靈性意識的效果。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佛教修行的心得與方法,包括唸佛、淨念相續、咒子求財求愛、以及具體的修行方法。藉由正確的意圖及頻率,來達到提升靈性意識的效果。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