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無痕過節:慶幸不用交換禮物的聖誕節

    慶幸住在台灣,沒有交換禮物的傳統習慣;慶幸小孩長成大人了,不必再張羅學校的節慶花樣;慶幸已經退隱江湖,各種人際之間來去的眉角都可以省略了,有過節的氣氛,沒過節的負擔,漸漸有一種無痕過節的經驗出來。

    禮物帶來的困擾很多,別人送的不合用,偏偏包裝精美心意滿滿,丟不丟都成難題;而我要送別人的,傷荷包更傷腦筋。

    比起禮物,真心覺得華人包紅包很實際,只是成本高,就當作省心的代價,當然這是瞎比較,根本之道,趁早立建立不買不送的孤僻風格最實際。

    拋棄過大大小小塑膠樹和各種彩球燈飾後,決心戒斷這種很難收納又招灰塵兼浪費電力的俗套布置。

    買幾顆小聖誕紅,真正長在土裡的一年生草本植物,花小小的開在中心,葉子負責變紅,過完節後放陽台適度澆水日照,可以綠到明年夏天;點幾顆小蠟燭,柔潤的光暈,如聖光一樣讓人心情平靜,還可以當成停電時備用照明。小聖誕紅跟著通膨,從五十帳漲成六十元了,還是負擔得起。

    梵諦岡大主教說,大肆消費和聖誕節的靈性意義毫無關係,早該講了呀。對於降低碳排放與汙染,改變交換禮物的習慣,會不會比我們禁止廟裡燒香拜拜,更具實質效益?

    就算暫時別心繫地球存亡,純粹讓住家省出一坪收納空間也夠值得了。

    節慶消費,有人會著眼在經濟活力,這是資本主義思考的慣性,相信總有更雙贏的方法,畢竟想花錢心總會找到出路的;有人就是喜歡採購的氣氛,我也會,所以我盡量選擇無痕的做法,花草謝了回歸自然,食物吃了正常醒睡。

    熱情的妹妹總是喜歡幫家人買這買那,經過多次校正,這次來喝茶,只帶一包我們都愛吃的花生米;貼心的姊姊,一起出門總問要不要買這買那,其實都不必,路過麥當勞一起喝杯咖啡就很開心;那些能當禮物的,不會是迫切所需,畢竟我們早就生活在豐衣足食的環境裡。

    有一種說法,淺層的快樂刺激多巴胺,深層的滿足刺激腦內啡;文明發展偏重淺層快樂,多巴胺太多了,產生鐘擺效應,另一端就是憂鬱,越擁有,越不快,日久成病。許多不願意繼續下去的生命,都不是沒有下一餐飯,而是心境走到山窮水盡。

    耶穌大大應該是腦內啡專家了吧,雖然我窮不是為了上天堂,但確實也體會了沒有資產,不用費心理財的輕鬆快意,只不過鄰居若敢打我,我會朝他左臉更狠打回去,這點見解不太相同。

    總之,聖經裡沒有任何一段談聖誕節或交換禮物,畢竟耶穌本人是猶太經師,基督教在他過世後才慢慢成型;若他老人家真正復活微服出巡人間,應該也會奇怪,在他生日時交換禮物,和他的教誨有甚麼關聯?

    話雖如此,我的孩子們,或許有同事要交換禮物,有聖誕大餐要去訂位,或許還有聖誕夜唱或派對,熱熱鬧鬧讓多巴胺奔騰一晚,最後回到安心放鬆的小窩,在腦內啡的擁抱中入睡。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