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7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中正紀念堂自信的轉型、不是拆 Confident Transformation of CKS Memorial Hall

【雙魚之論】英文拷到 G / D 找中文翻譯

As the legitimate military governor mandated by SCAP/GHQ,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CKS, or Gimo) ruled Taiwan in a severe way, leading to controversial evaluations in Taiwan. Some, mainly those who moved from China to Taiwan around 1949 when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was defeated by the CCP, consider Gimo their political protector and the greatest leader. Many Taiwanese, with different historical experiences, view Gimo as another colonial authority, and his strict rule for three decades brought nothing but tears to Taiwan. Both perspectives have validity.

However, Gimo has transformed from a “political figure” to a “cultural issue” today, necessitating our attention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CKS Memorial Hall within the context of culture and history.

The new plan should not simply linger, resisting change, nor should it entail complete demolition, erasing all traces. Instead, the new plan should emerge through a process of social persuasion, and the consensus should come from the general public.

The “image of Gimo” must be preserved, yet a colossal statue as it once was might not be the proper answer. The new plan should be embraced by the new generation of Taiwan's 23 million free and democratic people, symbolizing Gimo's dedication as the first and longest postwar leader of Taiwan.


身為由SCAP/GHQ授權的合法軍事統治者,蔣介石元帥(CKS,或稱Gimo)以嚴厲的手段統治台灣,引起了台灣社會爭議性評價。

一些主要是在1949年國共內戰結束後從中國遷移到台灣的人,視蔣中正為他們的政治保護者和偉大的領袖。許多台灣人,經歷不同歷史經驗的人,則視蔣中正為另一個殖民當局,他三十年的嚴格統治給台灣帶來的只有淚水。這兩種觀點都有其合理性。

但是,蔣介石如今已從「政治人物」轉變成「文化議題」,迫使我們在文化和歷史的背景下處理中正紀念堂的轉型問題。

新計劃不應僅僅停滯不前,抗拒改變,也不應完全拆除,抹去所有的痕跡。相反,新計劃應該透過社會說服的過程浮現,共識應該來自於大眾。

「蔣介石的意象」必須得到保留,但留下一個過去的巨大雕像可能不是恰當的解答。新計劃應該被台灣2300萬自由民主人民的新一代所接受,象徵著蔣介石作為台灣戰後的第一位並歷任最長的領袖所付出的奉獻。


中正紀念堂發表專刊 賀陳旦:掩蓋毀除只會讓過去被遺忘    賀陳旦@聯合 20231218

歷時近兩年的「中正纪念堂園區新願景概念競圖」,17日舉行專刊發表會。評審團主席賀陳旦指出,競圖結果的公開展覽是很好的社會溝通,但一開始放在舊空總展出是錯誤決定,移回中正紀念堂現場,卻在決心和預算不足下展場嫌簡陋、園區活動民眾的分析也闕如,「又錯過一次社會學習的機會」。談到中正紀念堂,他認為「用掩蓋和毀除都只會讓過去被遺忘得更快」,不是我們社會學習的健康態度。

賀陳旦表示,希望「中正纪念堂園區新願景概念競圖」持續下去,「讓歷史不是停在少部分人情感上的回憶和情感上的創傷」。中正紀念堂是台灣民眾共同的回憶,也是台灣民眾「共同學習往前走的最好的素材。」

為廣納社會各界對備受矚目的中正紀念堂園區轉型與改造之構想與願景,國內三大規劃專業學會自去年7月1日起向民間、國內外公開徵求中正紀念堂園區的空間轉型提案,並以「意義詮釋上的新生」、「空間場域之更動」、「使用營運的轉變」為三大競圖設計議題,進行為期超過半年之久的競圖競賽,接著先後在舊空總、中正紀念堂舉行競圖成果展覽。昨天則發表「想像中正紀念堂的100種方式:中正纪念堂園區新願景念圖作品專刊」,為此一活動畫下階段性句點。

「中正纪念堂園區新願景概念競圖」計畫執行長張維修指出,「中正纪念堂園區新願景概念競圖」10月起在中正紀念堂展出,迄今累積觀眾36萬人次。過去中正紀念堂的議題常總以法律和歷史切入,此次則是讓中正紀念堂回歸常民的空間在城市扮演的角色。策展人王俊雄則表示,中正紀念堂對台灣人來說「深具意義、但很難看懂」,而參與競圖的建築師和學生則努力把堅硬的事情「用各種方式瓦解」。

賀陳旦指出,此次參與的競圖多是年輕人,呈現下一代對大空間的期待,鼓勵更多日常活動和威權記憶共存;在設計上用多元扭轉宰制,讓園區回歸庶民。

他也表示,面對歷史,個人的記憶是短暫的,再沉痛的正義呼聲、要經過相當的整理和展現才能在社會反省流傳,「用掩蓋和毀除都只會讓過去被遺忘得更快」,不是我們社會學習的健康態度。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雙魚鏡方格子檔案館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