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這!檔!節!目!封箱!!!!」這是辦公室同事們最近最常聽見來自我靈魂深處的吶喊。
一月,好死不死兩檔大規模自製節目都將在北美巡迴演出,於是負責這兩齣節目行銷的我,信箱充滿各大北美場館行銷團隊來的信、文案以及一切需要過稿的資料。雖然大家的行銷方式以及方向都大同小異,過稿其實很簡單,但是!這兩檔節目都是共同製作。一齣跟環球音樂,另一齣則是跟碧娜鮑許基金會,所有的過稿程序就必須跑過他們那一關。
一般圖片真的還好,確定logo、標題、圖片都沒問題基本上都會過。我最討厭的絕對是收到節目冊。各場館的節目冊內容都由我們提供,他們只需要複製貼上排版成自己家的標準版就可以了,很簡單吧?我所有東西都給你了,還幫你撰好三篇文章讓你可以放在節目冊裡,很簡單吧??
事實證明,並沒有!我真的是覺得美國的場館令我非常挫折,一度懷疑我是不是溝通能力有問題還是我跟他說中文??
舉例來說,兩週前場館對口跟我約了一個線上會議,請我在他開始製作節目冊前跟他對齊資訊。我一開始還覺得,很棒,總算有人先來跟我確定內容再開始做,之後過稿可以順順利利。開會後發現他們下載節目資訊是沒有更新過的版本,於是我傳給他最新的版本(基本上只有舞者有更動的那種加兩個名字刪兩個名字)。隔一週傳來初稿,我真的是要氣死,還是用舊的版本,問我說舞者名單有跟舞者簡介對不齊?為什麼?因為你他媽還在用舊版的啊!我不是寄給你新的了嗎?請問?
更令我挫折的是「為什麼這裡的樂手都被列出來可是這裡只有作曲家的名字?」
「因為這是一齣雙舞作!第一支舞會列出樂手是因為音樂是特別為這支舞錄製的;第二支舞只有作曲家是因為我們是用他授權的音樂,不是另外錄製的」
「那你能告訴我第二支舞的音樂的所有的樂手嗎?」不能!!我不能告訴你。因為我不知道也不會標註這支音樂的樂手!(我真的在電腦前面大喊)
最後我請他就照著我們的行銷guideline上的方式列出,結果呢!他就把兩個場館的製作人拉進一封信裡試圖要知道樂手們是誰。
我呢,我就把這封信封存。
還有一個讓我覺得他是白痴的問題是「這裡有32個舞者,但有34個簡介,我要怎麼選?」我深呼吸一口氣說「選!有!在!名!單!上!的!舞!者!旁邊都有名字」
請試想,這一切發生在週五下午五點(英美時差)你不要下班我要下班啊!!!。
最後最令我無言的一段對話是「我會利用週末把它趕出來寄給你,你週末收信的時候可以看一下,我希望下週五可以送印」
在那一刻,我笑著看向鏡頭說「我週末不會收信,我週一才能處理。我也不能保證下週五可以給你回覆,碧娜鮑許基金會要求最少五個工作天,這都寫在節目行銷手冊裡了,如果沒有別的問題,我們保持信件聯絡」
「喔?你週末不會收信?」「對,我不在非上班時間收信」
離開會議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美國人的工作邏輯是多麽的令人詫異。
這是十二個北美場館中的其中一個。我要這兩檔節目封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