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隨筆 倫敦之於我

倫敦隨筆 倫敦之於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今年生日,我要去倫敦」

10年前的生日,爸爸隨口問了生日禮物想要什麼,我想都沒想就開口要了一張來回倫敦台灣的機票。當然是立刻被以一個人去倫敦多危險、人生地不熟等等原因被否決。但在我不斷教唆(?)以及善用身為老么的優(攻)勢下,說服父母讓我一個人踏上歐洲。

18歲,高中畢業前一個人拖著行李,飛往倫敦。

永遠記得那時買了旅遊書,訂了青年旅館,紮紮實實地安排了這趟旅行。和早已在英國讀書的Tim想著到時要看哪一齣音樂劇,他來倫敦見我時要帶我去吃哪一家下午茶。西敏寺地鐵站一出站,映入眼簾的大笨鐘與國會大厦,像是久違的好友一般說著「你終於來了」我終於來了。

那是10年前,我第一次造訪倫敦,也是第一次深深地愛上它。愛的不僅是那些電影裡的場景、英倫文化深厚的底蘊,還有倫敦允許我釋放那桀驁不羈的自己。那是生命的轉捩點,而它來的正是時候。那之後的四個暑假,我都會因為想念倫敦的空氣、地鐵的聲音而一再地回訪,而每每離去前最令我不捨的,永遠是這座城市給的自由。

那是一種渴望見到深愛的人一般的思念,我會在見不到它時,打一篇長長的文章,傾訴我的想念。

讀研究所的日子,更是毫無顧忌地享受倫敦給予地一切,它是這樣無私地、無止盡地給予,給予我創作的靈感,給予我改變的勇氣,更重要的,是給予當時的我成長的動力。從遊客變成留學生,從未踏進東倫敦的我,讀書時在郵遞區號開頭為E的東邊,找到了一種歸屬,沒有光鮮亮麗的維多利亞建築,沒有市中心的摩天大樓,但這裡充滿藝術與認真生活的人們,真正屬於倫敦的生活。雖然後半段的學生生活被疫情著實的摧毀,但也讓我更加確定我與它的連結。

疫情後,也許是積年累月的牽絆讓宇宙終於答應許我一個願,我又回到倫敦。但這次,它不再只給我浪漫、成長與自由,它給我更多的挫折跟挑戰。它給我的,是真正的生活,是它最真實的樣子。這兩年在失敗裡常問自己、問另一半,我是不是還對倫敦抱有憧憬?

「向下紮根的過程很漫長、很困難,但根越深,才能汲取更多養分,向上成長茁壯」看著家附近的一棵樹,另一半這樣說著。


avatar-img
Steven Lou的沙龍
3會員
7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Steven Lo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漸漸意識到自己在英國劇場行銷這條路上,逐漸站穩腳步。 2024轉眼就要結束了,今年初設定的目標跟待辦清單達成的沒幾個,倒是生活的轉變多了一些。
這兩年在倫敦的生活跟當時在讀研究所的生活比起充實太多了,但現實總是偏難看(?) 5年前在讀研究所的時候,上課、排練、寫劇便是自由,已經是夢寐以求的生活了(到底誰想上班工作?),更別說座標是在曾經離我很遠的英格蘭。
「我!要!這!檔!節!目!封箱!!!!」這是辦公室同事們最近最常聽見來自我靈魂深處的吶喊。 一月,好死不死兩檔大規模自製節目都將在北美巡迴演出,於是負責這兩齣節目行銷的我,信箱充滿各大北美場館行銷團隊來的信、文案以及一切需要過稿的資料。雖然大家的行銷方式以及方向都大同小異,過稿其實很簡單,但是!這
漸漸意識到自己在英國劇場行銷這條路上,逐漸站穩腳步。 2024轉眼就要結束了,今年初設定的目標跟待辦清單達成的沒幾個,倒是生活的轉變多了一些。
這兩年在倫敦的生活跟當時在讀研究所的生活比起充實太多了,但現實總是偏難看(?) 5年前在讀研究所的時候,上課、排練、寫劇便是自由,已經是夢寐以求的生活了(到底誰想上班工作?),更別說座標是在曾經離我很遠的英格蘭。
「我!要!這!檔!節!目!封箱!!!!」這是辦公室同事們最近最常聽見來自我靈魂深處的吶喊。 一月,好死不死兩檔大規模自製節目都將在北美巡迴演出,於是負責這兩齣節目行銷的我,信箱充滿各大北美場館行銷團隊來的信、文案以及一切需要過稿的資料。雖然大家的行銷方式以及方向都大同小異,過稿其實很簡單,但是!這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中東地區的家庭也有包餃子活動?長得像餃子,吃起來像鬆餅,裡面卻又包起司?有些人叫它黃金起司餃,香甜的餅皮包入滿滿起司,炸得酥脆之後泡到糖漿裡,最後在撒些開心果碎,真的不愧被稱作中東的少女夢幻逸品,吃一口就難忘。但你知道嗎,即將結束的不只是齋戒月,有些食物竟然也會跟著從店家的櫥窗消失,只能明年再見。
心理學博班申請心得分享的文章數量相當少(申請英國博士班的又更少)。我很幸運處在一個資源豐沛又支持的環境當中,我有機會第一手認識與詢問曾經走過這一遭的人們,但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好運。我希望將自己的經歷寫下來,並將我在這一路上搜尋到的資源做一個統整,讓之後相關領域的申請者有更多參考案例。
這幾年在日本,媒體上時常會出現「小朋友食堂(子ども食堂)」的介紹,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小朋友食堂成為不少人尋求溫飽的重要場所。但你知道嗎?小朋友並不是只限「小朋友」才能參加,小朋友食堂也不是公機關或是連鎖店,各地方的有志之士都可以自己開辦小朋友食堂,到底這個小朋友食堂是什麼?
中東地區的家庭也有包餃子活動?長得像餃子,吃起來像鬆餅,裡面卻又包起司?有些人叫它黃金起司餃,香甜的餅皮包入滿滿起司,炸得酥脆之後泡到糖漿裡,最後在撒些開心果碎,真的不愧被稱作中東的少女夢幻逸品,吃一口就難忘。但你知道嗎,即將結束的不只是齋戒月,有些食物竟然也會跟著從店家的櫥窗消失,只能明年再見。
心理學博班申請心得分享的文章數量相當少(申請英國博士班的又更少)。我很幸運處在一個資源豐沛又支持的環境當中,我有機會第一手認識與詢問曾經走過這一遭的人們,但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好運。我希望將自己的經歷寫下來,並將我在這一路上搜尋到的資源做一個統整,讓之後相關領域的申請者有更多參考案例。
這幾年在日本,媒體上時常會出現「小朋友食堂(子ども食堂)」的介紹,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小朋友食堂成為不少人尋求溫飽的重要場所。但你知道嗎?小朋友並不是只限「小朋友」才能參加,小朋友食堂也不是公機關或是連鎖店,各地方的有志之士都可以自己開辦小朋友食堂,到底這個小朋友食堂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