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5|閱讀時間 ‧ 約 32 分鐘

死前財產歸零:重新定義人生豐富的真義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讀書筆記

raw-image


Readmoo讀墨《別把你的錢留死》傳送門

作者介紹

Bill Perkins 比爾‧柏金斯

美國知名對沖基金經理人、企業家,同時歷史上最成功的能源交易員之一。

曾經在五年內,位自己任職的公司創造超過10億美元的收益。

Bill Perkins 比爾‧柏金斯


你有「真正地」活著嗎?

在人生終點將至之時,我們突然間才會想到:「我到底在幹嘛?為什麼我耗掉這麼多時間?」而在這之前,我們還以為自己有的是時間,都用這種態度過生活。

每個人的健康都會隨著時間漸漸衰退,遲早有一天我們都會死去,我們該尋找的解答是:要如何善用自己在這世界上的有限時光。

若要充分善用自己的錢財與時間,時間點很重要。要提升整體人生的滿意度,關鍵點就是要在適當的年紀去經歷各種體驗。不管你喜歡的是什麼或你有多少錢,這點都是一樣。

你的人生是體驗的加總

但是你要怎麼最大化體驗的價值,才能真正善用這僅有一次的生命?


投資自己的人生體驗

作者20歲出頭時,有一個分租的室友—傑森,他決定請假3個月到歐洲旅遊。當時他們都只是年薪1萬8美元的迎賓專員,為了這次旅行需要暫時辭職,還向高利貸借了1萬美元。

當時作者都覺得傑森瘋了,但對方心意已決。幾個月後他回來了,薪水和作者沒有多大的差別,但是這次旅行讓傑森變得富有太多了。一路上認識了當地的人,也結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旅行者,也更為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讓自己的世界大大的敞開了。當時作者也很後悔沒有一起跟去,直到30歲時他才去歐洲,但已經有點晚了,他再也沒有辦法和20幾個人擠在青年旅館裡,也不可能請假1個月到歐洲旅行。

當你回顧自己的人生,這些經歷是否豐富,會決定你認為自己這輩子是否圓滿。 我們都應該要好好認真思考,用心規劃自己想要的人生體驗。 人生的事業就是擁有回憶,畢竟到最後,那才是人生的全部。

體驗是一項對未來的投資



當你花時間、花錢去體驗時,這些經歷不只是在當下讓你覺得很開心──它們還會不斷付給你股息,也就是所謂的「記憶股息」。隨著年紀增長,你能夠真正親身擁有的體驗數量會越來越少。雖然我們都需要有錢才能在退休後養活自己,但是退休後你最仰賴的將會是你的回憶。


如果你是在二十幾歲(而非三十幾歲)開始投資,就會有記憶股息的長尾效益。當你越靠近人生盡頭才開始擁有美好的體驗,能獲得的記憶股息就越少。 但是當你還年輕、身強體壯、精力充沛的時候,即使不用花太多錢,也能從體驗當中獲得很大的快樂。


死後都不剩

這邊當然指的不是在死前就花到一毛都不剩,畢竟這樣可能會陷入困境,而是儘量讓你花了這麼多時間、精力工作賺來的錢不要剩下太多。很多人會想說,把自己的遺產捐給慈善團體難道不好嗎?當然可以把錢留給你關心的人與團體──但是事實是,這些人跟團體最好應該能儘早收到你的錢。何必要到等你死了以後?

人們的年收入會隨著年紀增加,而且會持續把沒花的錢存起來,因此存款就會一直增加。這就帶出了一個重點,因為每個人一生中都有個最佳的時間點,最能夠享受自己財富帶來的果實。問題是大家只知道一直存錢,往往錯過了那個最好的時間點。


其實我們用不到想像中的那麼多

根據美國研究顯示:在較高資產者中(退休前有超過50萬美元的人),在二十年後,或在過世時,他們花費的中位數只有11.8%。也就是說,有超過88%的錢是沒有花掉而留下來了,1/3的退休者其實在退休後資產還繼續再增加。

一旦到了某個年紀,很多人都會發現他們想要跟需要的東西已經改變。我們並不會因為年紀增長,花錢反而更隨心所欲,正好相反。整體看來,美國家戶的消費是隨著人們年紀增長而下降。 儘管醫療費用有增加,但整體支出還是下降,因為大部分其他的開銷,像是衣服和休閒娛樂的費用,其實下降更多。


那要如何花錢?

我們可以利用壽命預測機算機去估算同年齡層的死亡機率。它主要是告訴你,你在死前會把錢花光的風險性有多少,同時也了解到我們要活超過某一特定年齡的機率是多麼的低。

所以這兩邊都影不確定性:一是預期我們會活多久,二是我們想知道如何解決因為不確定性所造成的財務缺口。

善用保險

你買人壽保險是花錢保護自己,對抗自己太早死亡的風險,而買年金險是花錢保護自己,對抗太老死亡的風險(還沒過世,錢就用完了)。但如果你的目標是要用自己賺來的錢儘可能有最多的人生體驗,那麼年金險就是一個非常明智的解決方案。

年金險主要是確保,你活得更長壽時,不會遭遇到把錢都用完的風險。這樣就表示我們需要預先給保險公司一大筆錢,接下來每個月都會給付固定金額。如果你的目標是要用自己賺來的錢儘可能有最多的人生體驗,那麼年金險就是一個非常明智的解決方案。


逃避死亡

人們都逃避死亡這個主題,表現得它好像永遠都不會來臨似的,而且有太多的人完全沒有為此做規劃。那只是我們將來走到生命盡頭時的某個神秘日期。

人只要一死,錢對我們就沒有任何價值了。如果沒有在時間到了之前理性思考,而且是在身體還健康的時候做好規劃,在生命倒數的最後幾個禮拜,才來計劃怎樣把一大部分財產花掉,是絕對不可能的,完全是不理性的。

大家甚至連死期都還沒接近,就非常不理性地看待死亡了。這是為什麼人們在還沒離世前就已經放大了錢會花完的恐懼:大到驅使很多人為了遙遠的未來過度儲蓄,結果無法儘可能享受當下的人生。

如果你知道自己明天就會死,你今天的行為舉止與所作所為必然會明顯改變,或許甚至有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但我們也不需要把每一天都當作最後一天來活,而是在活在當下與為將來規劃之間取得平衡。


多的錢當作遺產給孩子不好嗎?



你怎麼確定等到你死的時候,你的孩子也都還在世?

不論你已經分配好要給自己孩子什麼,在死之前就給他們。為什麼要等你死了之後呢?



不管是看哪個收入族群,最多「遺產繼承者」的年齡是落在六十歲左右。父母親活得越久,孩子從父母那裡獲得遺產時的年紀就越大。這其實就意味著很多人是在非常老的時候才得到遺產。

如果要等到死了才讓孩子得到自己的錢財,那就是聽天由命,任由事態隨意發展。作者稱此為「三不」—不確定會給多少、不確定什麼時候給、不確定會給誰

過了某個年紀之後,你把錢轉化為享樂體驗的能力會逐漸下降。而對於各式各樣的活動,你需要身心狀態至少都還不錯,才能好好享受其中。如果金錢的效用(有用或可以帶來快樂)在30歲時達到高峰,那麼在30歲時,每一塊錢可以買到價值一塊錢的享受。到了50歲,金錢的效用已經大幅下降;這意味著,要麼你從同樣的一塊錢中得到的享受少了很多,要麼你需要更多的錢(比如一塊半美元),才能獲得與你在三十歲、身體健康、充滿活力時的一塊錢相同的享受。

如果你希望你給的錢能發揮最大的影響力,而非只是最大化你給的絕對金額──那麼你的目標應該是儘可能在受贈者的高峰期給他們錢。 而作者深信可以為孩子留下的真正遺產,是你與自己的孩子共度的體驗,特別是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那些你傳授給他們的訓誨與其他記憶。

許多人會告訴自己,他們是在為孩子工作──他們只是盲目地認為,賺更多的錢會讓孩子們受益。金錢的目的是為了獲得體驗,而對你的孩子來說,這些體驗的其中一項就是與你共度的時光。因此,如果你正在賺錢,但沒有花時間陪伴孩子,那你實際上是虧待了自己的孩子,還有你自己。

為自己的人生設定時間表

我們一聲中會死亡需多次,青少年的你已死亡,大學生的你已死亡,單身的你已死亡,嬰兒父母的你死亡,等等。我們人生中大多數的時期就這麼到來、然後就這麼結束了,不會大張旗鼓宣布。這些時期可能會重疊,但遲早都會結束。

面臨過度延遲滿足、結果造成遺憾的這個問題,並不會只發生一次,也不會只發生在一個人的生命盡頭。 有時候,人們在機會之窗就要關閉之前才體認到自己的錯誤。

布芮妮.魏爾(Bronnie Ware)的澳洲婦女,她是緩和醫療的照護人員,專門看顧生命只剩下幾週的病人。平時會和病人們聊天,談談他們希望自己在人生中有做了什麼不一樣的事。

其中排名第一的遺是:

希望自己有勇氣,忠於自己,去過自己想要過的人生,而不是按照別人的期望過人生。

第二個是:

我真希望自己沒有那麼努力工作。

人生的階段就那麼幾個,每個階段的天數又有限──與金錢無關。 想想在一生中,你希望一定要有哪些重要的經歷(活動或事件),並且把它製作成一個願望清單,先不要考慮錢的問題,而是要考慮在你的人生中,你真正想擁有這些體驗的時間點。 你的清單會是你對於你這個人的獨特表達,因為你的人生體驗形塑出了你這個人的樣貌。


了解自己的高峰

當你的淨資產達到最高時,你應該找到人生中的一個特殊點。這個點稱為你的「淨資產高峰」,或只是「你的高峰」。 首要目標是最大化人生的滿足感,將你的生命活力轉換為越多的體驗值越好。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在考慮到健康不可避免會下降和終將死亡的狀況下,弄清楚怎樣分配你的金錢和自由時間才是最好。

生存門檻=0.7×(一年的生存成本)×(剩餘的生命年數)

當你這樣考慮自己的淨資產高峰時,高峰不是一個數字(一個具體的金額),而是一個具體的日期(與你的生理年齡有關) 。數字應該不是大多數人的主要目標。其中一個原因是,從心理學上來講,沒有一個數字會讓人感覺足夠。

對大多數人來說,最佳淨資產高峰出現在四十五歲到六十歲之間的某個時候 。如果是特別健康的人(真正少見的例外),高峰可能甚至超過六十歲。而且,很明顯的是,如果有人罹患了可能很早會死亡的疾病,那麼他們的高峰會在四十五歲之前出現。

大膽,但不要愚蠢

風險和報酬之間的平衡會隨著時間改變,直到機會永遠消失。年輕的時候,你如果成功了,每一個你所冒的風險都可以得到很大的回報:你的上升空間是巨大的。此時,下降空間(亦即承擔風險而失敗時的情況)也很低,因為你有很多時間可以恢復。

你年紀越大,失去的就越多。不僅賭注會更高,潛在的獎勵也會更低。你最大的恐懼應該是浪費自己的生命和時間,而不是「當我八十歲的時候,我還剩多少錢」。 無論你能接受什麼程度的風險,無論你可能考慮為自己人生採取什麼大膽的行動,最好是在年輕的時候採取行動。因為,這時候你有比較高的上升空間和比較低的下降空間。

不要低估不作為的風險。保持現狀而不大膽行動雖然感覺很安全,但要考慮到你可能會失去什麼──要是你有鼓起勇氣,大膽一些,或許你就能過著原本你想要過的人生。

結論

以死前讓財產歸零為目標,你會永遠改變自己的慣性,從賺錢、存錢和追求累積自己的財富,變成活出你能做到的最棒人生。 要找個好工作,無止境地努力工作,然後在六、七十歲退休,在所謂的「黃金時期」度過自己的人生。

為什麼要等到你的健康和生命活力都開始消退的時候?與其只顧著積存一大堆很可能一輩子都花不完的錢,不如現在就把自己的生活過得充實些。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就是要獲得回憶。所以你還在等什麼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