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1/25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閱讀讓我們不畏懼新的挑戰―書香遠傳雜誌專訪

    這一期(2024年元月)由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發行的書香遠傳雜誌裡有一篇專訪,編輯下的副標題是「實體書的擁護者,牙科圖書館開放中」,主標題引述自我講的一句話:「閱讀讓我們不畏懼新的挑戰。」

    說來也有趣,當初「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的成立定位,雖然一樣是圖書館,但是相較於其他圖書館,顯然是聚焦於「資訊」,也就是館藏以數位典藏及影音為特色,但是我這篇專訪卻強調實體書,似乎是逆著時代的趨勢。

    不過不管是以數位影音典藏為主還是實體書為主,圖書館本身提供一個實體的空間,歡迎民眾進入與使用,而圖書館的空間之所以跟其他公共空間不同之處,應該就是以閱讀為核心,不管是透過實體書還是數位的資料。

    我覺得圖書館的空間在時代變遷下,可以發揮更多的功能,承擔更重要的使命。

    多年前,曾經應邀在國家圖書館舉辦的一場研討會裡,作一場專題演講,我擬的題目是:「假如圖書館是萬應室」。

    我提出幾個觀點,首先是關於傳統圖書館的功能,詢問大家,當網路與行動裝置普及,進圖書館查詢資料的功能降低後,民眾為何要進圖書館?

    當電子書取代實體書的銷售,難道圖書館的書架被一台一台的電腦取代?

    當人們已經不再看書,圖書館如何倡導閱讀習慣?

    另外,我也提出期許,希望圖書館能承擔新的使命。當社會的貧富懸殊愈來愈大之後,圖書館如何降低弱勢孩子的貧窮世襲?

    當青少年下課後無處可去時,圖書館如何彌補教育體系失落的環節?

    當鄰里社區感情與互動機會變少時,圖書館是否可以扮演傳統寺廟的功能?

    除了圖書館的實體空間值得珍惜之外,我也提出一個問題:「圖書館裡可以沒有實體書嗎?」

    我喜歡實體書,我贊同作家王鼎鈞描述的:「每一個書架是一個燦爛的燭光,一座圖書館是一片星海,智慧凝成珊瑚,熱情動成波浪。」

    後面附上書香遠傳裡的專訪文字。

     

    閱讀讓我們不畏懼新的挑戰

    前言:

    百變牙醫師李偉文斜槓多重身分,既是知名的暢銷作家,也是荒野保護協會的發起人之一。繁忙的日常中,他總能擠出時間閱讀喜愛的書籍,也會將每天的生活體驗記錄在「偉文隨筆」部落格,他透過閱讀體驗生活、也透過閱讀認識自己,閱讀對他而言,已內化成一種本能。

    撰文╱游苔 攝影╱高國展

    內文:

    走進位於新北市三重區湯城園區的「湯城牙醫」,最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的書櫃,密密麻麻、成列成堆的書籍應有盡有,如果不是牙科診療椅擺放其中,實在讓人以為這裡是圖書館或租書店,與印象中瀰漫消毒水味和充斥機械聲的牙科診所,形成鮮明的對比。

    「我是實體書的擁護者。」湯城牙醫負責人、同時也是知名作家李偉文笑著說,一頁頁翻著書本,感受手指摩娑著紙張,這樣的閱讀體驗,絕非其他載體能夠比擬。做一個更浪漫的比喻,當他面對一整排的書牆,就像被百年知識緊緊擁抱、甚至能跨越時空與哲人進行靈魂交流。

    李偉文說話幽默風趣、不像一般醫師隱身在白袍與口罩下的嚴肅。他一年在全臺進行超過百場演講、出版過數十本自然環境、教養等相關書籍。他也是環保志工、知名環保組織「荒野保護協會」的發起人之一兼榮譽理事長。身兼多重身分的他,仍顯得游刃有餘,幾乎讓人忘了,他的本業其實是一位牙醫。長年以來,他的牙醫診所免費對外開放,看牙要付錢、但是借書不用錢,歡迎社區民眾一起泡在書堆裡。

    小標:不同生命階段 閱讀帶來不同滋味

    李偉文的座右銘是「一生玩不夠」,生活三大重心分別是閱讀、朋友、大自然。他說,從少年時期就是不折不扣的「書癡」。年逾耳順的他分享,自己在一個素樸的時代長大,當時雖然家中已有電視,但並不像現在有許多頻道可以選擇,因此,閱讀是大部分孩子的樂趣所在。他最期待的事情是每週領到零用錢,可以去牯嶺街的舊書攤大採購,後來為了滿足越來越大的書癮,他便「假公濟私」、發揮班長的「威權」,跑去同學家借書,也算是「共享經濟」的超前實踐。

    李偉文喜歡看的書,根據生命不同階段有所變化。他戲稱自己高中時是不折不扣的「文青」,喜歡抱著新潮文庫出版的深奧哲學書;大學時課業繁重,反而偷閒看武俠小說來舒壓;退伍以後,為了荒野保護協會而開始大量閱讀生態環保書籍;孩子出生後則轉戰鑽研教養理論,近年孩子大了,他也逐漸將重心轉至退休議題。

    他說,閱讀就像一扇窗,可以讓讀者向外認識世界,也像一面鏡子,藉由閱讀產生的共鳴,反映內心並且理解自己。對他而言,閱讀更像是休息、沉澱、思考的契機。幾十年來,無論是課業繁重的醫學院生涯,或是身兼牙醫、作家、環境教育推動者的斜槓生活,只要想到眾多的好書夥伴在家裡等著他,再忙都能撐下去。同時,他也習慣透過閱讀解決問題,再陌生的領域、都可以透過權威作家撰寫的書籍快速進入狀況,雖然世界變化速度很快,但他從來不害怕接觸新的挑戰。

    小標:閱讀是交流價值觀的開始

    「閱讀是父母給我最大的禮物,所以我也期待自己能這樣帶給孩子。」李偉文的一對雙胞胎女兒「AB寶」,從小就浸淫在書海之中。李偉文說,最初的親子共讀,優點是建立孩子對自己的依附感。家長即便只是「照書念」也無礙,只要選擇自己喜歡的書、念起來自然帶有喜悅、孩子也能夠感受其中的情緒,知道父母此時此刻是全心全意地陪伴,自然能產生親密的連結。

    李偉文說,親子共讀可以從兒童時期延伸到青少年、甚至成年以後。從功利主義來看,愛閱讀的孩子,文字理解力強、對世界萬物的背景知識多,面對考試當然事半功倍。如果把眼光放得更長遠,閱讀是親子間發展良性互動、交流價值觀的最佳媒介。

    李偉文以時日將至的選舉為例,他說,有些家庭的兩代成員提到政治就吵架,其實,如果父母能夠參與孩子觀點形成的過程,反而可以練習尊重彼此。他在孩子就讀高中時,發現即便孩子熱愛閱讀,對於當代社會議題的了解仍知之甚少,因此開啟80幾堂父女之間的「媒體釋讀講堂」,後來集結成《看新聞‧學思考》一書。他說,透過與讀者分享自身與AB寶閱讀討論的經驗談,希望減少對立的情況發生,學習尊重不同意見的人,理解每個人的出發點都是真誠的。

    小標:圖書館是永續教育的重要節點

    作為長期推動環境教育的作家,李偉文說,與歐美國家相比,臺灣確實較慢開始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環境教育,他回想起在2023年擔任永續發展圖書奬的評審時,評選書籍的數量超乎想像,竟然有2,200本符合永續精神的出版物報名參加,由此可見,臺灣社會對環境永續發展的重視度正在急起直追。李偉文對於讓孩子從小開始接觸環境教育,抱持正向的看法,但他也認為,不要使用過於負面的字眼來進行恐嚇式推廣,否則容易在孩子心中形成恐懼與絕望,應該讓孩子以樂觀的心態理解永續的意義。

    「我昨天才去圖書館呢!」李偉文笑著說,現在的圖書館,不僅是閱讀的場域,更是靈巧地讓不同世代的民眾相遇並產生交集,以前的圖書館不能講話、不能吃東西,現在慢慢適度開放,期盼未來能像教堂、寺廟或樂齡活動中心一樣,擁有聚會功能,凝聚居民之間的聯繫。他也認為圖書館是永續發展教育的重要一環,在氣候異常的年代,社區必須增加韌性,得以在災難後擁有強大的復原力,不會因此瓦解,圖書館不僅能讓孩子更自由平等地獲得知識,更能讓社區中的人互相認識,成為互助連結的最佳中繼站。

    小標:長期大量閱讀秘訣:享受、雜食

    現代人生活匆促、得閒時間相當瑣碎,要如何才能持續大量閱讀呢?李偉文分享他的兩個閱讀秘訣,那就是「享受」與「雜食」。

    剛開始研究陌生領域,會顯得困難吃力、閱讀速度很慢、產生挫折感。為了保持閱讀是有趣、好玩、享受的事,李偉文的手邊永遠有3種不同領域的書:第一種是陌生的新領域書籍,得慢慢看、細細看;第二種是已投入一段時間研究的領域書籍,閱讀起來沒有障礙、又能夠學到新事物;第三種則是自己嫻熟精通的領域,可以快速看完,有時還能以挑出幾個小毛病為樂。

    李偉文還會紀錄自己的閱讀旅程,除了自己有計畫的閱讀清單,也延伸自己橫向閱讀的廣度。他說,如果讀到一本有趣的書,他就會把作者其他著作找出來一起閱讀。無論是來自出版社的推薦邀約、友人贈書,他幾乎來者不拒,也經常造訪書店的新書牆,看心情隨意挑選書籍閱讀。「廣納百書讀」的心態,讓他的閱讀底蘊既深且廣,成為堅實的知識基礎。

    最後,李偉文向讀者推薦3本書籍。第一本是《陪你善終》,這本講述佛教臨床宗教師陪伴病人走向生命終章的故事,兼具理論與實務,他認為這本書清晰易懂、適合作為現代人了解「善終」課題的第一個學分。其次,他推薦《登一座人文的山》以及《夢想海洋》,這2本是探討環境教育的書籍,他有感而發地說,上天給了臺灣如此美好的自然環境,民眾應該放下對立、培養海洋民族的心胸與見識,暢快淋漓地享受壯闊輝煌的高山與大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