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早前在我的文章就有說到,現在的球桿就走一個簽王特色:易打/高容錯!而容錯在現在每年新球桿裡就是固定先發。距離雖然也是DNA,但始終焦點還是高容錯上。高容錯的另一個面向就是易打,因為球桿如果做得太難使用,會讓球友或新兵卡關,不玩了。如果你有15年前以上的球桿,你打看看,就可以知道那些桿子說白了,就是自虐工具。
從20年前的球桿就開始逐步走高容錯,以木桿類來說,桿頭從小頭300cc大小到460cc。這樣球友可以更容易打到球,別認為桿頭/桿面變大對使用沒有什麼鳥用,你如果沒有固定每週練球,看你下場敢大聲嗎?那時候桿頭的慣性MOI/moment of inertia, 也不過5000上下,但你看現在Taylormade Qi10、Ping G430 10K到上萬。
Callaway Paradigm AI smoke 也是號稱擊球桿面熱區擴大化,都是把高容錯這個招牌放大極限。我其實這7年來都固定每年用新款木桿來玩,確實非甜蜜點的擊球效果比以前要夢幻多了。距離上從以前會有20~40碼距離短少,現在基本就10~15碼左右。所以是科技讓我開掛了。你能不補充火力嗎!這是事關面子和裡子問題,沒有妥協空間。
另外在非甜蜜點的擊球偏差率,也比以前要好,當然這也要歸功我自己的動作熟練度上,但不可否認桿面在非甜蜜點/方向偏差率上,也有效控制在“10~15”碼範圍。以前可能就直接bye了,現在都可以在樹林或長草見。我這些年用了,Titleist、Ping、Callaway、Taylormade等木桿,都確實在容錯上顯著有提升。掉球和OB狀況少到有點無趣了。
鐵桿類也一樣被附身了,在中空桿頭上,容錯就是最好代表。中空桿頭設計是和木桿類一樣,都是主體和桿面,2個零件組合而成。所以可以將桿面和主體的設計成,兼具性能和易打/高容錯的特性。所以我從15年前就沒有在用鍛造鐵桿了,都改成中空桿頭配碳纖維桿身。這樣的好處;就是性能、手感和容錯都是滿格。
高容錯這個招牌可以這樣響亮,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碳纖維桿身的材質強度提升。以前碳纖維桿身比較著重在桿身彈性、回饋、輕量化和手感上,但在高噸位碳布的問世後,碳纖維的強度就開掛了。可以看到木桿類已經是碳纖維的天下,鐵桿也是時間問題了。在材質提升後,可以讓桿身對擊球倒旋、和側旋的壓制力、大力提升。所以你的球可以飛更遠、滾更遠,左旋球或右旋球的幅度也小多了。
看看現在美巡賽的選手們,開球距離和上球道率都比20年前要更好、更遠,這都是拜科技所賜!這也是我認為球友現在要做的事;就是讓球桿可以更容易和輕鬆的讓你發揮身體的力量。我自己是覺得以前和現在的距離是沒有差,但我年紀已經要50了。經過20多年,我的距離實在減少有限。這是在球桿和動作上提升,來彌補身體力量的減損。
現在USGA和R&A已經對高爾夫球的彈性做出控制,也就是說,對我們一般球友來說,影響有限,但對有速度和距離的球友們,球的彈力就直接對距離效果貼上封條。而球具品牌也只能在容錯/易打上下手,這部分USGA還是認同,因為可以讓球友對高爾夫的體驗和投入不會產生太挫折,也是維持打球人口的核心藥方。
那你說要買哪款?我覺得都不錯打,最後看個人對外型和品牌的喜好來決定,但還是那句老話,這些桿子都必須要依據你的身體條件、揮桿動作來進行規格配置。你也可以用它原廠的配置,但這絕對不是這桿子的最後實力。要炸出球桿的真正效能,只有進行個人化規格才是解開球桿最後封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