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8|閱讀時間 ‧ 約 29 分鐘

那些年沒買成的武器-雲豹輪型砲車

武器採購金額通常都相當龐大,在需求輕重緩急考量下,有些項目就被延後甚至取消。也有項目是因為經費投資過鉅,風險無法承受;或是技術成分太高,無法達標,只能忍痛割捨。我想逐一回顧那些年沒有買成的武器,首先就是近期熱門的--雲豹輪型砲車。

2023年12月10日媒體報導,陸軍在M60A3戰車改良延壽與M1A2T戰車採購案的影響下,因為預算排擠,決定不再投資軍備局研發第三輛雲豹輪型砲車,也不再評估建案採購部署(以下新聞連結)。

雲豹輪型砲車起源

雲豹裝甲車車系是近年陸軍重要的軍事投資,也是武器國造的範例之一。目前已有裝甲指揮型的CM32、裝甲運兵型的CM33與步兵戰鬥車型的CM34服役。軍備局持續研發二代車型,並在2017的台北國防展展出以二代車為載台的迫砲車。而一代車中尚未服役的車型,便是本文的主角:輪型砲車。

已服役的雲豹車系,由左到右為裝甲指揮型的CM32、裝甲運兵型的CM33與步兵戰鬥車型的CM34。

輪型砲車的研發目的主要是為了與其他雲豹輪車搭配作戰,提供支援火力。另外陸軍的輕戰車目前僅剩少量於外島服役的M41D,由於產量稀少,加上服役也有一段時間,後勤保障日趨困難、76mm主砲火力也不敷現在戰場需求。輪型砲車也可作為取代輕型戰車的方案,除了陸軍外,陸戰隊也有需求。

技術爭議

既然有需求,那為何輪型砲車無法量產服役呢? 最大原因就是技術指標無法達到要求。

2007年台北航太展,雲豹輪型砲車首次展出。當時是配備M68A1 105mm戰車砲砲塔的概念車。據說曾作過試射,車體與砲塔結構都可以承受105mm戰車砲射擊後座力;但也有說法後座力還是太大,所以要研究降低後座力或引進低後座力的M68A2。就後續發展來看,當時後座力問題應該沒有完全克服。

2007年後,該型車雖偶有亮相,軍備局也有展出改進的砲塔與火炮,但後續發展並不明朗。可能是當時陸軍認為輪型砲車的裝甲防護不如履帶車,戰車仍要以履帶車為主。

履帶車與輪型車搭配勢必會拖慢輪型車速度,這就是輪型砲車再受青睞的原因。圖為CM34與CM11聯合操演。

2017年,雲豹輪型砲車以快速機動與和雲豹車系搭配作戰的需求,再度被提出。並於2019年以"獵豹專案"編列預算進行研發。雖然有人質疑105mm戰車砲威力不足,要研究配備120mm戰車砲,但國防部以105mm戰車砲是輪型砲車主流武裝為由,堅持採用105mm戰車砲。

若探究其原因,可能是105mm戰車砲彈國軍庫存尚多,採用105mm戰車砲對於後勤壓力較小;再則技術層面上105mm戰車砲國內可以自製,剩下就是後座力問題,研發風險較低。

接下來在105mm戰車砲的研發過程與實際測試中,軍備局與中科院努力不懈誕生好的結果。在2024年1月底的報導,雲豹輪型砲車不但自製105mm戰車砲與車體完成測試,更達成全車國造的目標。唯裝甲兵監認為車體過高,希望能再降低車身高度。軍備局計畫以車體較低的二代雲豹甲車打造D3原型車,以符合要求(以下新聞連結)。不過因為2023年年底已傳出陸軍不再投資、建案的消息,使得目前該案走向仍不明朗。

後續可能發展

雖然陸軍在2023年年底已表明立場,但因陸戰隊也有需求,所以軍備局仍在努力爭取訂單。但有人認為陸軍應該是不會採用了,如果這樣的話,陸戰隊的需求量少,購入的可能性也會降低,前景不太樂觀。

在陸軍應該不會採用的觀點上,首先就是預算。如果陸軍真的擠不出錢,那案子一定走不下去。畢竟陸軍有一大家子裝備要養,不可能把錢都花在戰甲車上。

第二是戰術應用問題,2022年的俄烏戰爭中暴露出戰甲車在現代戰場面臨無人機與反裝甲飛彈的脆弱,很多戰甲車都加裝鳥籠裝甲增加防禦能力。以二代雲豹甲車裝上105mm戰車砲塔的搭配,因為二代雲豹比一代重2ton,105mm戰車砲塔又重,但兩代車系引擎是相同的。也就是這個設置的機動性會比一代車會降低,加裝裝甲還會更差。這樣就不知道是否能滿足原本的戰術需求?

再來是後勤問題,軍方原計畫採購282輛雲豹輪型砲車,其中60輛配屬陸戰隊。數量和CM34步兵戰鬥車差不太多,但因要改用二代雲豹甲車,車型差異性會變大。雖說二代車和一代車有70%零組件共用,但算上105mm戰車砲系統,又或要換引擎增加機動性能的話,那零組件的差異就會更大,便會增加後勤負擔。

最後是人員問題,陸軍戰車部隊由志願役組成,目前國軍志願役編現比以低於80%,戰鬥部隊又更差,也就是戰車部隊缺員狀況可能超過20%。以目前訊息,460輛M60A3應該全部會換引擎後繼續服役;108輛M1A2T會接替北部的CM11,剩餘的CM11大約還超過300輛。因為雲豹輪型砲車人員也是4名,如果一對一換掉CM11,人員需求相同。但如果CM11還有部分要留役,就會加重人員不足問題。

上述各點外,還有在外島服役過的人表示外島坑道的轉彎處半徑太小,輪型甲車可能無法順利轉彎,加深雲豹輪型砲車可能無法取代外島M41D的疑慮。

M41D是國軍目前僅存的輕戰車,現僅配屬在烈嶼。

我覺得如果真的要讓陸軍願意將雲豹輪型砲車建案,在以下兩種情況下有可能發生。一是CM11全部退役;二是陸軍採用二代雲豹車系。

CM11妥善率與改裝餘裕較M60A3差,目前陸軍尚未有性能提昇計畫。如果CM11計畫除役,雲豹輪型砲車才有機會。

至於二代雲豹甲車,軍備局原本提出81mm和120mm迫砲車,用以取代CM22與CM23迫砲車。但陸軍希望改為有砲塔的雙聯裝、後膛自動裝填迫砲,因此未建案。目前軍備局還在努力研發,如果有成果能獲得陸軍建案,再加上取代CM11的需求,雲豹輪型砲車成案的可能性就很高。

2017年台北航太展中展出的雲豹二代車M1樣車,同時也是迫砲車型的展示車。迫砲雖然是半自動裝彈,但仍然是前填裝式。陸軍希望採用有砲塔、雙聯裝、後膛填裝型式,除了人員保護性高、射速快,還可以曲射、平射。

替代方案

如果雲豹輪型砲車無法成案,但又需要速度能跟上輪型甲車車隊的反裝甲武器,替代方案可以考慮反裝甲飛彈車。例如史崔克車系就有M1134反坦克飛彈車,類似裝備在台灣有M113車系的M130和CM21車系的CM25兩款拖式飛彈車。不同的是M130和CM25是直接裝上M220發射器,發射時操作人員要露出車身;M1134則是裝設與M2步兵戰車類似的雙連裝發射器,可以在車內瞄準發射,但是仍要冒出車外補充飛彈。

除了補充飛彈時人員要冒出車外的危險性外,飛彈重填時間也比戰車砲重填長,大規模接戰時,緩不濟急。飛彈還有最短接戰距離限制;飛行速度低於砲彈,若接戰距離長,也讓對手有反制時間。不過飛彈有攻頂模式,即便遭遇主戰車,也可一戰。至於裝甲車、卡車等目標可以交給CM34步兵戰鬥車的30mm機砲。

如果想要飛彈車能兼顧多種目標,也可參考美軍的IM-SHORAD(Interim Maneuver Short-Range Air Defense)。IM-SHORAD顧名思義是用來防空,可以攻擊包含定翼機、旋翼機、無人機等多種空中目標,也可攻擊地面的人員、車輛、重裝甲車等目標。

該系統是在史崔克裝甲車上裝置稱為 Reconfigurable Integrated-weapons Platform, RIwP的武器站 ,中間是30mm機砲與7.62mm機槍,右邊是四聯裝針刺飛彈發射器,左邊的發射架上下可各填裝1枚地獄火飛彈。

以上兩種型式可以作為105mm砲車替代方案的參考。飛彈車沒有後座力問題,遙控武器站比戰車砲塔低矮,也輕很多。陸軍應該可以接受用一代雲豹甲車作為底盤(簡化車型)。尤其IM-SHORAD可以滿足防空、反裝甲等多種需求,值得借鏡,但缺點就是造價比較高。

不過飛彈車的應用與砲車不同,不能完全取代砲車。最後還是要看預算、技術、戰術需求等各方因素,畢竟裝備還是要合用,而不是勉強湊合。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