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0|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閱讀 | 年假期間與3本小而美的書相遇

raw-image


小品或許是推廣閱讀的利器?

過去聽過不少想看書的人震懾於書本「厚度」,望之卻步了,還是聽聽 youtuber 或 podcaster 花個幾分鐘說一說就好了。我自己也有在聽迷誠品介紹新書,但那到底還是跟自己讀書差很多,並不是一個得到系統化知識的來源,更別說小說或散文的劇情和架構難以在20分鐘內可以交代清楚。因此我想,讓沒有閱讀習慣的人愛上閱讀應該是要從小品開始推廣吧! 一本不到200頁的書,有明顯的斷點或章結,每篇篇幅不超過6頁,最慢10-15分鐘也可以看完 ,有一點知識、有一點震撼、有一點會心一笑最好。剛好年假前後就讀了這3本小品書。


小鳥小哲學:重拾平衡、找回生活餘裕的22堂課

by Philippe J. Dubois, Élise Rousseau,啟明出版社

鳥兒是大自然的精靈,在傳說和故事中往往具有特殊的象徵意義:梅特林克(Maeterlinck)筆下的「青鳥」、希臘神話中的麗達(Leda)與天鵝、王爾德童話「快樂王子」中的家燕等,族繁不及備載。本書是法國鳥類學家 Philippe J. Dubois 作為鳥類學家的隨筆,花費人生數十載的時間在世界各地「追鳥」,透過22個短篇自然書寫進行法國人最擅長的哲學思辨,每個短篇的篇幅大概5000字上下,約5-10分鐘可以看完一篇,非常適合通勤和中午休息時進行短時間閱讀、沉澱思緒。另外作者每個短篇後也附上鳥類的寫真,讓讀者能一窺其廬山真面目。

本書我最喜歡的兩篇是鴨子的退隱鳥類超乎善惡?前篇描寫蝕羽期的鴨子不能飛行,在無法閃避掠食者的狀況下鴨子選擇韜光養晦,待新羽長成後蛻變成為更美麗更強壯的自己。我們一生會遇到許多挫折,來自他人的惡意截斷我們的翅膀,我們就像蝕羽期的鴨子失去了飛行能力,但人生中的痛苦和挫折終究會過去,重生的我們會變得更有能力去回應這個世界。後篇鳥類超乎善惡提醒我們切勿以人類的道德觀去看待大自然,賊鷗的飛行速度比燕鷗還快,搶奪燕鷗的食物純粹是自己懶得獵捕、有時候為惡趣味搞事,在人類眼中無疑是一種強者霸凌弱者的行為。但是燕鷗仍傾向棲息在有賊鷗的環境,這並非燕鷗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乃是因他們需要靠賊鷗警示狐、鷹等掠食者,兩者實為互利共生,而非我們人類想像的單純胖虎欺負大雄。



禮物

by 宋文郁,木馬文化

這是本洋蔥加好加滿的散文小品,閱讀時會一面為作者過去流淚,一面會回想起自己青澀時期也有一樣的迷惘。宋文郁是個2000年後的小作家,目前還在台大社會系就讀,這本「禮物」是她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她來自一個破碎的家庭,媽媽婚姻不順,小時她由媽媽娘家的人撫養。患有自覺失調症、無法正常工作的舅舅把她視為一生的救贖,但小小的她童言無忌在無意中傷害了舅舅。直到多年後她和媽媽到北部展開新生活、舅舅的過世她才理解到舅舅給了她他的全世界。看著舅舅留給她的禮物,文郁決定把這段成長經歷寫成散文,並期許自己要成為一個能夠感受他人痛苦的人。

文郁是一個心思細膩的女孩,對於自己的家庭經歷、家人的痛苦、摯友的死亡、未來的徬徨皆有深刻感悟。看著她的散文,我想起年輕時的自己,不知道自己未來要做什麼?現在念的東西有什麼用? 明明念理學院,大學時有一陣子想裝文青,借了一堆世界文學名著來看 (最好是中英對照),然後在 MSN 狀態打些不知所云的拉丁文。現在回頭看起來真的很好笑,但是也因年輕時走過這一段,我覺得30歲後的我有慢慢蛻變成我喜歡的樣子了。就如同本書最後所說的「我們都會成為很棒的中年女人],我相信文郁未來可期。

佳句節錄:

「當一個指定特定族群的名詞變成罵人的詞的時候,一定有哪裡出了問題。」

「有些人很幸運,終其一生不必感受到那種破碎。但我感受過,我知道那些怪怪的人和那些愛他的人,是怎麼看著滿地的碎片,一次又一次想把他們拚回原來的樣子,又再歷經無數次失敗後重新來過。」

「我們坐在電腦前看著不屬於自己年代的老電影、幻想著自己是阿飛正傳中那隻無處落腳的無腳鳥,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暫時忘記無論在現實或是IG那些美滿的假象中,自己其實是一隻失格的賽鴿,日復一日的繞著那安穩卻絕望的軌道飛行著。」


餃子與味噌 (電子書)

by 胡川安,時報出版

你有想過為什麼日本會有「洋食」嗎? 為什麼這些洋食口味和食材既不似傳統日式料理,但跟真正「西洋」的歐美料理又有段差距呢? 日本流行的「中華料理」讓人覺得有點熟悉但是又好像有那麼一點怪怪的? 胡川安教授花了多年時間追溯這些「不那麼日本的」日本美食的起源,並將精華收錄於這本只有170頁的小書中。

原來日本的洋食和明治維新很有關係,原本不吃陸上動物的日本人,被強迫「開化」,明治政府宣稱洋人吃的牛肉、豬肉、雞肉是文明開化的象徵,攝取這些食物日本才能富國強兵。但美式的排餐、歐式添加多種辛香料烹調的作法讓日本人一時難以接受,於是將部分調味料換成熟悉的味霖、醬油、味噌,演變出了日式「洋食」。中華料理的引進則是二戰之後,當時在中國參戰的老兵回國後將中國東北的麵食帶回日本,於是出現了日式煎餃和拉麵(當然也因應日本人的口味而作了調整),但日本人終究還是習慣吃白飯當主食,煎餃和拉麵常常被當成白飯主食的「配菜」,於是「拉麵+蓋飯」或「煎餃+白飯」這種邪惡碳水組合就流傳至今了。

日本的飲食文化在這短短的150年產生巨大的變革,讓人嘖嘖稱奇,也不得不佩服那個時代的日本人為了擠身列強如此貫徹執行西化政策。胡教授也在每個章節中介紹了自己的洋食口袋名單,有些老店甚至是明治時期流傳至今,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如:淺草「亞利桑那」的可樂餅、米久本店「牛肉壽喜燒鍋」等。下次去日本旅遊時,不妨跟著胡教授的腳印,來趟充滿大正風情的美食之旅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三峽貓貓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