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連假時期,川普政府投下一季震撼彈,宣布對各國實施10-40%不等關稅。貿易戰開打,震驚全世界。川普所說:某國偷了美國人的工作、某國透過貿易佔了美國大便宜,所以美國必須祭出關稅懲罰對方,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史丹佛經濟學家羅素羅伯茲 (Russell Roberts)在川普第一任統總期間所重新編寫的《貿易戰爭》引用19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 (David Ricardo)的比較利益原則,書中透過李嘉圖的靈魂和另外一名美國傳產老闆艾德強生的對話,說明自由貿易為什麼是最能促進「全民致富之路」邁進的一種經濟型態。
比較利益原則
比較利益原則(Comparative advantage)由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提出,說明科技先進的國家將資源投資生產高科技產品/服務,再利用獲利去跟開發中國家購買低附加價值的產品,而開發中國家則跟已開發國家購買他們目前無能力製造/開發的產品或服務,本質上是一種「以物易物」,對雙方都是最有效率獲得必需品的方式。
簡單來說,比較利益原則指出:生產率的差異造成比較優勢,而比較優勢決定了生產模式。而透過花費較低的機會成本 (opportunity cost)的生產,再進行貿易對生產方和需求方都有利。
跟越南買鞋、跟日本買汽車貌似增加美國的貿易逆差,但是美國人卻也佔到便宜,因為現在美國要自製這些產品,花費的代價更高,尚須考量人力成本、廠房投資成本、是否符合當地法規等因子,這些都會大幅增加企業生產成本,而這些也是美國生產的「機會成本」。對現今的美國而言,將資源投入高產值的資訊、醫藥產業,再用這些產業的盈餘去跟越南交換服裝鞋包、去跟日本交換電器產品等,會是最有效率的生產方式,書中稱為「間接生產」。
過去20年,美商透過全球化蹭了其他國家便宜的人力,並將生產的污染和環境破壞留在當地,選擇了付出最低機會成本的投資方式,所以像 Walmart 這種企業販售的日用品價格才能壓在跟第三世界國家相仿,再將其貿易所得的利潤繳稅回饋美國政府,川普說美國人都在吃虧完全是不公允的說法。

投資機會成本最高的選項是最有利的生產方式,因此對現在的美國而言將資源投入高產值的資訊產業會遠比投入低產值的傳產好。圖片來源:wallstreetmojo
關稅和配額的本質是相同的
實施關稅保護和限額進口,兩者最終導致的結果一樣,都是終端消費者買到的產品價格上升。差別在於若是以關稅的形式,上漲的價格形同消費者繳給進口商後,進口商再繳給政府,差額最後進口國政府賺走。因此近期美國透過關稅來限制外國製產品輸入,最終進口商勢必得承擔部分關稅,而消費者也勢必會承受部分關稅的轉移,相當於變相的多繳 sales tax 給美國政府。
限額進口則是讓出口國政府和貿易商有「選擇權」決定要出口多少貨品,反正不得超過限額,因此最終產品會「漲」多少是決定在出口國政府和貿易商決定放行/進口的量。因為市場上流通的產品減少,假設市場需求量不變的狀況下,無論是國產還是進口的產品價格勢必都會依市場需求而調漲。
- 關稅保護 => 進口國政府增加稅收 => 稅收轉移 => 終端市場產品價格上升
- 限額進口 => 市場供需機制調節 => 終端市場產品價格上升
佔社會階層多數人口的中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是最無力承受生活必需品漲價的族群,透過關稅或是進口配額雖能將企業盈虧重新分配,但終端消費者的損失仍會大於工人所獲得的利益:工人或許可以在貿易保護下獲得較高的工資,但是所承受的物價漲幅會超越工資的增長。

關稅會造成終端消費者需付出更多代價才能取得產品,實質降低生活品質。Google Gemini 生成
外國競品可促成產業升級
受到關稅保護的本國產業,或許一時更蓬勃發展,但是長期呢?書中李嘉圖的靈魂引導美國傳產老闆艾德前往受到貿易保護下美國的未來:2000年後,美國仍然生產著和1970年代類似的車款,車內未配有音響,也沒有 ABS系統,以現代的汽車規範來看硬體設備和安全性都不及格。
另外,令人意外的是透過政府的貿易保護,反而本國的高端產品不易生存,書中再度以汽車舉例,當美國政府禁止外國汽車進口,反而可能造成克萊斯勒(Crysler)在1980年代末期倒閉,因為沒有進口,導致美國車廠卻少合作生產的機會,不得不投入大量資源在已經不擅長的產品,最終成品價格高昂、品牌被市場淘汰。
此外在缺乏競品的狀況下,除了企業要付出更高的機會成本來應付國內需求,政府也會付出相當的社會成本。由於國外物美價廉的產品無法進口,市場供需法則將會促進走私品,使得政府不得不花費額外的成本進行控管。
其他具衝擊力的自由經濟理論
- 限制進口相當於減少該國貨幣流通,連帶減少外國對於該國商品/勞務採購
- 技術保護主義可能導致公眾利益受損:企業把保護理論用來服務狹義的商業利益,不會考慮到整體國家福祉,終損害納稅人利益,參考下列案例(1)、(2)。
- 統計來看貿易逆差不會影響該國就業機會,逆差額通常會被用來購買該國的資產或是在該國進行投資,也因此貿易逆差可視為該國的資本公積(capital surplus)
- 反傾銷法是在鼓勵外國廠商提高售價避免罰款,最終損害消費者權益。傾銷國的生產補貼相當於協助進口國付出更少的金額購買產品,有這等好康?
- 自由貿易不是零和遊戲,重商主義者認為有得必有失,但是完全自由貿易可以達到共好的局面。
Example.
(1) 協和號開發花費大量英法政府費用,雖最終開發出超音速客機,但因價格昂貴無法普及、賠錢收場
(2) 美商成立半導體製造技術產業聯盟(sematech) 由政府補助研發經費,並自行縮減基礎研究,終仍失去半導體市場優勢。

美國密西根湖南部住著一群 Amish,他們崇尚自給自足的生活,拒絕繳稅也拒絕外來科技,來源:The Gardian
結論:自給自足其實是通往貧窮的道路
誠如前述的比較利益原則,若一國堅持透過貿易壁壘的方式阻擋進口品,並自行生產國內市場需求的產品,以求達自給自足,實際上是用了沒有效率的方式進行經濟活動,長期下來是損害全民福祉。
決定自給自足,也就是對自己施加禁運 - Russell Roberts
透過貿易保護的國內廠商,短期內該產業的工人或許可以獲得較高的薪資,市場也因供需法則,產品售價勢必會提高,雪上加霜的是當企業擴張以應付市場需求時,通常也會推升營運成本,造成產品售價更進一步提升。承擔高價的消費者,實際上一部分為企業攤提他們不擅長營運的花費。
試想著如果國內每個產業都要求政府進行貿易保護會發生什麼事? 最終結果將導致全體國民都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才能維持目前的生活品質,故自給自足實則是通往貧窮的道路。
人們害怕自由貿易帶來當下的改變,卻無法預見自由貿易將帶來更多的工作機會,事實上過去20年因為資訊、航太、生醫產業的發展,美國增加工作數量是消失工作數量的數倍,產業升級的狀況也會迫使失業人口往新興產業移動,為了特定產業實施貿易保護而犧牲國家長期利益,看起來實為不智之舉。
作為國民與生產者的我們,應該思考自己因自由貿易享受了什麼好處,以及落實終身學習以因應自由貿易帶來的改變。
書籍資訊
書籍原文名稱:The Choice : A Fable of Free Trade and Protectionism, 3rd Edition
作者:Russell Roberts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出版日期:2019年8月
註:第一版出版於2009年,譯名為《貿易的故事: 自由貿易與保護主義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