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2/2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從學才藝到發展孩子興趣與天賦

    教改已二十多年,理論上透過各種政策與規定為孩子鬆綁升學壓力,但是從各種升學補習數量劇增的情況看來,壓力不減反增,大多數孩子每天要到處趕場去上課,往往比大人行程還滿,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多元入學的關係,可以透過才藝比賽加分的規定,許多家長就把學才藝當作智育考試般來要求,讓原本是陶冶孩子性情與發展孩子興趣的才藝,反而成了升學競技的比賽。

       根據統計,絕大多數孩子學才藝是由爸爸媽媽建議與決定的,因此,身為家長的大人,就要反省我們讓孩子學習才藝的動機。我覺得所謂才藝,目的是在提供孩子豐富的生活與開拓生命視野的機會,同時透過多元的嚐試,引導孩子發掘潛能,培養出一生的興趣,在各種活動中,提供他們自我探索的機會。孩子學才藝若只是被當成升學加分的管道或父母炫耀親友的方式,實在是太可惜了,況且若太重視分數與學習成果,往往會扼殺孩子的興趣,反而得不嚐失。

      同樣學才藝,有可能變成技術的反覆操練與孩子的夢魘,也有機會成為陪伴孩子終生的興趣,讓他們更能品味生活,成為生命的活水源頭,其間的差別或許只是家長的態度與孩子自己的感覺。

      因此,當家長在幫孩子選擇才藝課時,要仔細觀察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看他們活動量高低,生活的規律性或敏感度等等。不過說實話,要判斷孩子的性向與氣質趨向並不容易,很多時候是家長自己內心補償心理的投射或一廂情願的自以為是。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多方嚐識,也要讓他們有放棄的自由。

      不過,也要注意到當孩子想放棄時,是否有其他非興趣或學習上的原因,也許是孩子不喜歡老師,或者老師教法孩子不適應,甚至只是才藝班某個孩子會欺負他….等等,若確定不是這些因素,再看他學習的狀況來協助。

    假如孩子對某種才藝屬於高度興趣也具高度能力,那麼注意他學習的瓶頸以及晉階師資的選擇;若是高興趣低能力,那就當做是興趣的培養,重點在孩子的欣賞能力即可;若是低興趣但卻高能力,就要想辦法激發孩子學習的熱情;若是低興趣又低能力,也就不要勉強孩子,可以放棄做其他的嚐試。

      相對於讓孩子到才藝班學才藝,我反而比較喜歡鼓勵孩子從參加不同的社團中學習各種才藝。不管是學校裏的社團,民間團體的兒童團隊或社區裏的共學玩伴,因為社團活動幾乎是不花錢,(與才藝班一堂課數百元近千玩的學費相差非常多),所以在社團裏沒有家長或老師那種必須時時檢視進度與成效的壓力,更重要的是,在社團裏多了很多人際互動,彼此之間是共同努力互相合作的伙伴,而不是互相競爭的同學。

    當孩子沒有壓力的在社團中,很高興地玩了一學期又一學期,這時候再視情況協助他們突破技術上的瓶頸,幫忙找專業的老師輔導學習,到了這階段,因為孩子產生真正的興趣之後,再花大錢才有效果,也比較值得。

    如果孩子在求學階段,沒有特定的偏好或傑出的表現,這時候父母親有機會就盡量讓孩子接觸更多不同的活動與多元學習,然後有耐心地從旁觀察。

    若是一時還想不出真正喜歡做什麼,也沒關係,很多人甚至要到畢業進入社會,工作好一段時間後,才慢慢顯露出自己的天賦。不知想做什麼事時,只要把手邊該做的事確實地做好,把這個階段接觸到的技術或能力好好掌握即可。

    我認為人不要太功利,壓縮了正常成長的歷程,太匆忙地跳過該有的經歷。有時候,跌跌撞撞反而比抄捷徑更能活出生命的精彩與美好。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