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9|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寂寞公路之旅<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

    趁著這段長假,讀了這本1974年左右在美國出版、席捲全球的暢銷書<<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這本書名,幾次出現在我的視野,第一次只是被特殊的書名勾起好奇心:也太能掰了?禪跟摩托車維修也能扯上關係!但直到第三次、第四次聽聞,實在好奇:什麼樣的書這樣歷久不衰?我才終於去圖書館借來閱讀。

    手上是天下雜誌2020年出版、著名譯者宋瑛堂翻譯的版本。拿到這本書時,被500頁的厚度嚇到,最近一次看這麼厚的書,是談論登山<<自由的技藝>>,但讀了一個多月都還沒讀完。一個月的時間,就算世界第一高峰都能爬完,但我卻連本書都還讀不完。

    但說也奇怪,<<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一拿到手,開始翻閱就無法放下,雖然是哲學書,但並不是特別的困難,白天讀、夜裡讀。連失眠的時候,一醒來就想到這本書,又去書架上取下,拿來繼續讀,看不懂就跳過;看得懂的,就停留一陣子,徘徊想一想。於是短短兩天就閱畢。

    讀完的感覺是悵然、鬱悶、非常的憂傷,「沒想到會是這樣的書!」,心裡有這樣的感覺。憂愁的情緒掛在心上,纏繞著人。這本書有不少人會回頭重讀,是因為這樣的情緒嗎?

    這本書有幾種讀法,把它當成當成哲學書;或把它當成作者羅伯‧波西格(Robert M.Pirsig)的半自傳。我的悟性低,因此把它當成後者讀。

    羅伯‧波西格在9歲就被測得智商170的天才兒童,15歲進入大學就讀。一開始讀理科,但當他發現,理科並沒有辦法幫助他更了解世界,因此轉念哲學,後來又在著名的芝加哥大學就讀研究所、同時在另一所大學教授英語寫作,但在學術殿堂的求學和任教過程中,遭遇重重的思想困境,與周遭的人事物扞格,最終精神崩潰,住進精神病院,接受電療數十次。

    當時他已婚,並育有兩個兒子。為了孩子,他努力爭取出院。出院後,他改投入技術手冊寫作行業。在1968年,載著當時12歲左右的老大克里斯,騎上重機,花了半個月的時間環繞半個美國。

    而這本書的起點,正是這段橫跨美國多州的公路旅程。波西格和兒子在無盡的荒漠、公路、森林中穿梭,有時露宿野外、有時投宿旅店。爬山有時、曠野有時。他寫下這些浮光掠影,以及和孩子的互動。那些曾經入住精神病院的往事,以夢境的方式,如同幽魂返回,將其攫住。他與兒子之間,似乎總有難以橫跨的鴻溝,與情感上的疏離。

    這本書的另一條軸線,則是這趟旅程中,不斷浮現在波西格腦海,關於過往種種的追溯之旅。過去的自己,看似遙遠,遠得如同另一個分身:斐卓斯,但仍舊深深牽動他的思緒。那些年,斐卓斯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以斐卓斯為名,他回溯過往的求學歷程、斐卓斯的思想困境,斐卓斯內在的哲學激情和心靈困境,以及,對周遭的控訴。斐卓斯在西方哲學、希臘哲人、倫理學、修辭學上有自我的堅持與想法,引發他與學生、與同事、與老師諸多針鋒相對、暗潮洶湧的互動,最終斐卓斯瘋了。

    雖然書名是「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但書中並不談禪。書名的「禪」,依照我的理解,或許只是瀰漫在70年代,每個知識分子,所追尋的一種心靈自由狀態。書裡所觸及的哲學思想,主要圍繞西方哲學,尤其是希臘哲學與哲人。而摩托車維修,則是波西格本人所鍾情喜愛的工藝技術,在其中,他找到一種踏實、無可辯駁的實相。公路機車之旅,免不了各式的機車維修,他巧妙地將維修摩托車與抽象的哲學,以我難以理解的方式,互相比喻對照。

    我不清楚為什麼,波西格想要進行這趟旅程?為什麼非要帶著大兒子,12歲的克里斯同行?

    他雖然與兒子同行,但實際上,波西格被困在斐卓斯身份之中,沉默的獨自埋首回憶之歌,那些沉重的哲學思想、斷片的回憶、形而上的辯證,連成人都不一定能理解,更何況是12歲的克里斯?

    表面上是與父親坐上同一台機車,但克里斯彷彿是獨自一人踏上這條道路。

    在這趟旅程中,我看到的是,他的兒子感受到父親並不在現場。公路是那樣的漫長,有時天寒地凍、有時飢寒交迫、有時大雨傾盆,大地廣裘空無一人,只剩沉浸回憶如幽靈般的父親,和精神層面被拋下的兒子,在這條孤獨的道路上。

    恐懼浮現,克里斯問:為什麼我們要繼續騎?為什麼不回家?

    有時候克里斯感覺到,騎車的不是父親波西格,而是斐卓斯。事情不太對近,駕駛人死了,車子無主。

    孩子是敏銳的,在這趟旅程中,波西格描述克里斯總是哭泣,不斷哭泣,或者喊肚子痛。他責備他的兒子,無法跟人好好相處。甚至將原因殘酷歸咎為:兒子可能跟他一樣,患有精神疾病。

    他面對孩子的脆弱與種種症狀,無能為力,只能沉默以對。然後,又躲回自己的心靈故事之中。

    甚至,波西格到後來幾乎已經無法忍受,他對兒子脫口而出,我怕我的疾病再犯,無法再照顧你。

    這對一個12歲的孩子來說,是多麼殘忍啊!

    讀的過程,我不斷自問,那麼克里斯呢?以他的角度,他是怎麼看待這段<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旅程?父親的聲音主導整趟旅程,那麼兒子的呢?這個困惑越來越強烈,我想上網查詢,但終究打住--直到我讀完全書。

    然後,答案以另一種方式呈現。

    我仍然不知道波西格為什麼帶著兒子同行,但若超越文本,以綜觀命運的角度,這卻是一趟必要的旅程。在本書後記之中,波西格透露,多年後,克里斯在22歲、即將滿23歲的前幾天,在舊金山一個被劫事件中傷重身亡。

    如果得知父子情誼如此短暫,從超越的眼光來看,那麼這趟摩托車之旅,便有了不一樣的意義。不論克里斯討厭或喜歡,這都是一個他來過人間、與父親波西格相遇的印記

    波西格說,兒子的遺物包含一台摩托車,都一起被送回了老家保存。或許,這趟摩托車之旅,對克里斯來說,也是他和父親一個私密的連結。

    如果這本書以這樣的方式就結束,我一定會覺得很難受。還好,波西格交代了另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克里斯去世後幾個月,波西格當時再婚的妻子懷了孕,他們原本不希望再生養兒女、打算處理掉孩子,但兩人在一次的討論中,波西格忽然感到「克里斯以另一種方式、另一種形體回來」,那個感受太過強烈,以至於,他們決定保住這個孩子。讓克里斯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下去。

    在讀這本書時,我經常想起大學同學W。她的特質跟波西格有幾分類似,也苦於精神崩潰。而波西格和兒子的互動,也讓我想起自己和母親的關係。有時候讀一本書,它不期然召喚許多的經驗,許多的感受附身其上,正也因為如此,它成為歷久不衰的書。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