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和我的宅宅朋友聊最近的動畫,聊到了咒術第二季出了,聊到有小朋友很喜歡充滿王道感的咒術第一季所以相當期待,資深咒術粉且已經深深被後面劇情傷害的我們忍不住感嘆:「孩子們先不要啊!」
說完,就想起了一件往事,我在諮商所的老師分享過他會和孩子聊喜歡的動漫角色,以及孩子們如何訴說自己為什麼喜歡、在這個角色身上感受到了什麼。
我認為那是一種精神上的共鳴,孩子們透過了喜歡的角色,感覺自己被理解了,那可能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說出口的,孤獨、悲傷、失落,不知道怎麼說也不覺得其他人會懂,但看著動漫角色所經歷的一切,當他們感覺自己「能懂」時,他們也透過劇情被角色「懂」了。
這份理解是會帶來力量的,會在某些時候成為他們鼓舞自己、選擇面對與堅持、或試著原諒自己的引導。
至少我是這樣長大的。
說回劇情很殘酷怎麼辦這件事,在有了對於孩子們獲得共鳴與理解的前提下,忽然覺得這件事也沒這麼可怕。會因為劇情感到生氣、難過與失望,這很正常,看看我們這些成年人不也是如此,會有這些情緒都是因為我們用心投入在作品之中,這些情緒是可以承受的,而他們所喜愛與深深共鳴的部分也不會輕易消失。
就像我還是很喜歡國王排名與他試圖傳達的意義,雖然我不想記得結尾。
而學會不試著要用一件事最後的結尾,來定義全部的全部、否定掉曾有過的感動,練習去記得並珍藏過程中有過的真實的美好與觸動,不僅僅是孩子們,對身為大人的我們,也是非常重要且困難的學習吧。
所以在不違反國家分級制度的前提之下,讓我們先收起過度擔心,允許他們會有屬於自己,真實又深刻的邂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