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根本是在寧靜中恢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生命是一個靜態(staic)

-靜態沒有運動,也沒有波長。這個靜態有個特點:它像鏡子一樣,它會將運動的影像記錄下來,加以保存。它甚至能夠創造運動,再記錄,保存那個影像。為了記錄運動,它也記錄了空間和時間

raw-image

生命的根本是在寧靜中恢復的。
真正的靜態,是身心徹底寧靜下來,沒有思想,但不是睡著。
生命的真正能源來自寧靜。


靜態,是一種緩慢的動態,一種延長的現象。如果學物理、哲學、或其他科學,就很容易懂這個道理。所以,靜是個很難得的東西。老子說:“萬物蕓蕓,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意思是說,根是萬物生命的來源,回歸根才是靜,能靜才能回歸生命。

靜坐是學靜態最好的一個根本辦法,譬如一杯水,亂攪動的時候,是看不清楚的,沈澱下來就能看透了。打坐或坐禪,也叫正思維修,還有行禪、住禪、臥禪等。靜涵蓋了無窮的力量。學靜的功夫,最高的境界,就是反省觀照自己,乃至不加任何判斷的觀照自己。

態到了極點,那時所有的快樂痛苦都忘了,沒有了身體,人和宇宙天人合一了。

勇於不敢 愛而無傷:莊子,從心開始

世界夠黑,人才懂得:可以把心點亮。  
情傷太重,人才甘願:學習補強此心。  
職場乏了,你才想聽:怎樣溝通才能不累?  
寂寞幽昧的旅程,恰是選擇開啟閉鎖已久心門、重拾滿室輝光的契機。  
遠路才是近路。絕處才易逢春。  
正是時候,讀《莊子》。

『心莫若和』,即使外表的青春不再,但只要能永保內心平和,我們就能除卻一切煩惱,由內而外,有著童子童女般,不染塵的恆好快樂。」


畢竟運動(能量)只是「穿越空間中時間的改變」。

靜態作用於運動這個動態就能產生活能量。我們發現在所有心靈中,原本的是之狀態都是靜態,這個靜態能創造運動,也能記錄運動,它作用於運動時便會產生能量。

記憶是對物質宇宙的記錄,每一份記憶都含有一個時間的索引(事情發生的時刻),和運動模式。就如同湖泊映現出樹木和浮雲,記憶也映現出物質宇宙。每一個觀察的瞬間、景象、聲音、疼痛、情緒、作用力士(effort)、結論、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的感知都記錄在這個靜態之中。

這樣的記憶我們稱為「複製圖像」。心靈在檢視它所製造的複製圖像時,能看到、聽到、感覺到當時的情景,也能再度體驗其中的疼痛、作用力和情緒。每一個心靈裡都有幾十億張、甚至千兆、萬兆張的複製圖像

環境可以把這些複製圖像帶到目前時刻來,而且在心靈覺察到覺察的單位,「看不見」或「不知道」的情況下,讓一個人再次感受到疼痛、作用力、和偏差錯亂,使他的生存機率下降。所有的未知、困惑、偏差錯亂、及身心性疾病都起源於複製圖像。

如果在某一刻,劇烈的活動啟動了一張複製圖像,日後當此人只輸出正常水平的能量,該圖像可能會拒絕「臣服」於這股較低的能量,如此一來這張複製圖像便能捕捉個體的能量,並讓他感受到其中所記錄的疼痛、情緒、及其他種種。

複製圖像能以這種方式吸收能量製造疼痛特別是在持有它的人已經忘了它或覺察不到它的時候。這就是「再刺激」。只要集中起一股活能量流,直接射往複製圖像,就能夠把它擦除、瓦解、或讓它產生「外爆」或「內爆

沉重複製圖像(heavy facsimile)是人類偏差錯亂和身心性疾病的潛藏根源,因此擦除這些圖像、或讓個體妥善地處理它們,是極有價值的。

山達基8-80》首度從電子學的角度,闡述人類的思想與存在狀態,並說明物質宇宙的運動法則如何對每一個個體起作用。這也包括具有歷史意義和突破性的「黑與白」與「概念聽析」:這些方法會克服並根除數百或數千個複製圖像。


avatar-img
85會員
729內容數
📌人活在自己的語言中,語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說話,話在說人。語言文字為我們建立了一個平行於現實世界的精神家園,於是,不論我們行了多遠的路,靈魂總有可棲之處。 享受獨處,張開雙臂享受屬於自己的自由。 iamk.cc/WfQ82C 💚🔆🌷⚘️🌵🌲☘️🌳🌱🌟🌹🌙🖋️🌱💕🎨🌿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熵妮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不是生來就為了被每一個人理解。 有時候,你生來就是為了顛覆一些人的思想, 或瓦解扭曲的信念系統。 回首看見生命某些時刻的轉折,可以重新決定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紀錄與回顧生命,並不只是一種浪漫的情懷,它同時還是一種投石問路的行動。 深刻了解自己的生命歷程,讓我們得以更清楚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路。
神話學家坎貝爾在其成名作《千面英雄》中將神話故事中的英雄歷險之旅理解為某種成長原則的放大,這一神話故事的核心單元可被解作“啟程--啟蒙--歸來”。 英雄歷險故事的原型不外乎:離開凡人的世界,進入某種力量之源,然後返回凡人的世界,生命得到了提升。 要想改變世界,先要成為英雄,因此英雄轉變的本質發生
生存是與原始脈流的無情共舞, 沒有空間給予單純的善意, 沒有時間做出溫柔的舉動。 內疚必須被拋在一邊,
親愛的孩子 是神用祂的氣息創造了你 注入生命的氣息 使你成了有靈的活人 你的生命中有神所蘊藏的寶藏 構成生命的四要素 馬可福音12:30「最大的誡命」,似乎教導我們從四個面向來看人:心(heart)、魂(soul)、思想(mind)和力量。人的生命不是被分割成四個部分,這四個面向是構成人的生命
愛自己並不是自私。它使我們清新,當我們來自一個充滿愛的散發時,使我們能足夠地愛自己和愛他人。 在網路上可以搜尋到許多教你如何愛自己的議題,但我們只能從文字上的知道或心智上的了解 ,但你真的感受到愛自己 的感覺嗎? 每天念著愛自己,如同咒語般想刻進自己的腦袋,或者催眠式的自我暗示...
你不是生來就為了被每一個人理解。 有時候,你生來就是為了顛覆一些人的思想, 或瓦解扭曲的信念系統。 回首看見生命某些時刻的轉折,可以重新決定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紀錄與回顧生命,並不只是一種浪漫的情懷,它同時還是一種投石問路的行動。 深刻了解自己的生命歷程,讓我們得以更清楚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路。
神話學家坎貝爾在其成名作《千面英雄》中將神話故事中的英雄歷險之旅理解為某種成長原則的放大,這一神話故事的核心單元可被解作“啟程--啟蒙--歸來”。 英雄歷險故事的原型不外乎:離開凡人的世界,進入某種力量之源,然後返回凡人的世界,生命得到了提升。 要想改變世界,先要成為英雄,因此英雄轉變的本質發生
生存是與原始脈流的無情共舞, 沒有空間給予單純的善意, 沒有時間做出溫柔的舉動。 內疚必須被拋在一邊,
親愛的孩子 是神用祂的氣息創造了你 注入生命的氣息 使你成了有靈的活人 你的生命中有神所蘊藏的寶藏 構成生命的四要素 馬可福音12:30「最大的誡命」,似乎教導我們從四個面向來看人:心(heart)、魂(soul)、思想(mind)和力量。人的生命不是被分割成四個部分,這四個面向是構成人的生命
愛自己並不是自私。它使我們清新,當我們來自一個充滿愛的散發時,使我們能足夠地愛自己和愛他人。 在網路上可以搜尋到許多教你如何愛自己的議題,但我們只能從文字上的知道或心智上的了解 ,但你真的感受到愛自己 的感覺嗎? 每天念著愛自己,如同咒語般想刻進自己的腦袋,或者催眠式的自我暗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這本書主要探討了以基督教信仰為基礎的體驗學習 (experiential learning),並涵蓋了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體驗學習的要素: 體驗學習的重點在於透過真實經驗來促進學習 [1]。這包括反思、轉移(應用所學)、以及讓學習者將信仰與生活結合 [1-4]。經驗的獲取應經過審慎選擇,以減少負面
Thumbnail
數不清累劫以來的種種因緣,致使我們終究修成了今生的這個模樣。總是一生修善、一生造惡,一生結善緣、一生結惡緣,反反覆覆,時好時壞,了解因果的人不敢埋怨,不懂因果的人舊災未消,新殃不斷,來生不知又會是何種模樣。 有一個男子叫林仔,母親很早就過世,父親經常不在家,生活起居靠他自己處理。國中畢業後,林
Thumbnail
有很多研究或觀察都發現,許多在本行事業做得不錯的專業工作者,在四十來歲時,居然毅然拋下過去累積的一切成就,投入另一個截然不同的領域。   這種割捨與投入,需要大勇氣,我想,他們也一定體會到了一般人所體會不會到的。   三十多年前有一部老電影「布拉格的春天」,這是米蘭昆德拉所寫「生命不可承受之輕」
「妳是說… 如果我們掛掉了,再重新組合成為人也有可能會出生在古代嗎?」助理的眉頭皺緊了!有點鬥雞眼望著天,一邊跟她在聊天。「對啊!你不知道嗎?」她說的理所當然。助理說:「我應該要知道嗎?!」我忍不住笑出來打斷他們的深度對談:「晚上妳也跟我一起去。」
Thumbnail
這一段內容講述遍地虛空如如不動,以休息並等待時機來保存能量。萬物常保持靜態,物歸其根,等待使命。若是妄自更動,必遭其害。要冷靜地面對事情的發生及思考事後的處理,任意妄動很可能容易惹來禍身。保持靜養身,以靜思考,按照規律行走,毛毛躁躁與發生的事情對抗,最後受害的是自己。
Thumbnail
把生命的圖像 用粗  細  濃  淡 的線條表象 成直線  曲線 色彩有  紅  藍  綠 以及黑與白 其間交錯著不同的  色相  明度  彩度 人生就從簡單開始 逐步在生命的調色盤裏 加入預期的、非預期的元素 形成我如今繽紛美麗的世界 對這樣的人生我只
一顆心 需要在 一個時刻停下歇息 或許只是一瞬間 但卻很需要 某個 停留在時光記憶裡的時候 無論是好是壞 眼前空蕩填滿 無須多想 情緒思考時 會更記得 眼前所看見的景象
Thumbnail
放空,是生命本來的模樣
Thumbnail
生命是一個靜態(staic) -靜態沒有運動,也沒有波長。這個靜態有個特點:它像鏡子一樣,它會將運動的影像記錄下來,加以保存。它甚至能夠創造運動,再記錄,保存那個影像。為了記錄運動,它也記錄了空間和時間。 生命的根本是在寧靜中恢復的。 真正的靜態,是身心徹底寧靜下來,沒有思想,但不是睡著。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這本書主要探討了以基督教信仰為基礎的體驗學習 (experiential learning),並涵蓋了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體驗學習的要素: 體驗學習的重點在於透過真實經驗來促進學習 [1]。這包括反思、轉移(應用所學)、以及讓學習者將信仰與生活結合 [1-4]。經驗的獲取應經過審慎選擇,以減少負面
Thumbnail
數不清累劫以來的種種因緣,致使我們終究修成了今生的這個模樣。總是一生修善、一生造惡,一生結善緣、一生結惡緣,反反覆覆,時好時壞,了解因果的人不敢埋怨,不懂因果的人舊災未消,新殃不斷,來生不知又會是何種模樣。 有一個男子叫林仔,母親很早就過世,父親經常不在家,生活起居靠他自己處理。國中畢業後,林
Thumbnail
有很多研究或觀察都發現,許多在本行事業做得不錯的專業工作者,在四十來歲時,居然毅然拋下過去累積的一切成就,投入另一個截然不同的領域。   這種割捨與投入,需要大勇氣,我想,他們也一定體會到了一般人所體會不會到的。   三十多年前有一部老電影「布拉格的春天」,這是米蘭昆德拉所寫「生命不可承受之輕」
「妳是說… 如果我們掛掉了,再重新組合成為人也有可能會出生在古代嗎?」助理的眉頭皺緊了!有點鬥雞眼望著天,一邊跟她在聊天。「對啊!你不知道嗎?」她說的理所當然。助理說:「我應該要知道嗎?!」我忍不住笑出來打斷他們的深度對談:「晚上妳也跟我一起去。」
Thumbnail
這一段內容講述遍地虛空如如不動,以休息並等待時機來保存能量。萬物常保持靜態,物歸其根,等待使命。若是妄自更動,必遭其害。要冷靜地面對事情的發生及思考事後的處理,任意妄動很可能容易惹來禍身。保持靜養身,以靜思考,按照規律行走,毛毛躁躁與發生的事情對抗,最後受害的是自己。
Thumbnail
把生命的圖像 用粗  細  濃  淡 的線條表象 成直線  曲線 色彩有  紅  藍  綠 以及黑與白 其間交錯著不同的  色相  明度  彩度 人生就從簡單開始 逐步在生命的調色盤裏 加入預期的、非預期的元素 形成我如今繽紛美麗的世界 對這樣的人生我只
一顆心 需要在 一個時刻停下歇息 或許只是一瞬間 但卻很需要 某個 停留在時光記憶裡的時候 無論是好是壞 眼前空蕩填滿 無須多想 情緒思考時 會更記得 眼前所看見的景象
Thumbnail
放空,是生命本來的模樣
Thumbnail
生命是一個靜態(staic) -靜態沒有運動,也沒有波長。這個靜態有個特點:它像鏡子一樣,它會將運動的影像記錄下來,加以保存。它甚至能夠創造運動,再記錄,保存那個影像。為了記錄運動,它也記錄了空間和時間。 生命的根本是在寧靜中恢復的。 真正的靜態,是身心徹底寧靜下來,沒有思想,但不是睡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