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4|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畢設週(?)記08_上學期回顧

原本想在每次評圖後都打一篇,結果惰性還是太高了,常常看到vocus跳通知懷疑我是不是還活著(還有提醒我多久沒上交週記),所以想想還是在要開學前,把上學期的東西整理一下順便做個進度紀錄,然後寫著寫著發現死期越來越近了: )

過年就是要甄嬛

過年就是要甄嬛

第二次評圖進度與其他老師的建議

主要蒐集了在金門各宗教的喪葬儀式比例,用以彙整出共同(即精簡化後不可或缺)的儀式,並以此提供與之相符的使用空間,此外也整理了服務動線與使用動線在各個儀式空間的使用順序。以前兩項圖表為基礎,能得到更具說服力的敷地配置與空間安排。

以下是他組老師的建議(覺得記錄下來在後期也能拿來檢視一下):

王(王世欽)老師:在敷地配置與空間安排上理性遠大於感性,希望能看到對各空間的態度(生死觀、對人生最後一段路的更多想法)、路徑的情緒鋪陳。

陳(陳拓男)老師:金門特有的喪葬禁忌?金門的喪葬習俗、敷地配置與現有喪葬設施大同小異(就是希望看到更多可能性)、可預計處理的大體數量、可負擔的塔位/牌位、空間可容納的棺柩數。我以為的休憩>>娛樂商業化,老師建議的休憩>>純粹提供與會來賓的喘息之處。

還好有老黃的鞭策所以進度上倒是沒有被挑剔,這次主要將前期的資料彙整圖像化、產出初步的敷地配置、基地模的產出。

後來在第三次評圖後跟老黃介紹的惠文學姐聊天才知道,金門的靈堂後方是會提供棺柩擺放的,所以圖表待修改中:)

第三次評圖進度與其他老師的建議

開始進入較為密集的敷地配置修改與量體操作

朱老師(外評):論述層級的調整、僅看到對於"葬"的呈現、缺少"殯、殮"流程的對待以及空間處理手法>>對生命的看法如何體現在建築

芷瑜老師:金門與台灣喪葬儀式的差異性、金門喪葬儀式特性及在地習俗

正平老師:敷地配置的問題

此前有點被趕鴨子上架的產出了很粗略的平面(還是掃描稿),雖然被指正很多,但覺得有很多東西可以拿來討論也不錯,芷瑜老師提出的問題其實在第二次評圖也被其他老師提出過,但一直被我擱置,在這邊感謝老黃從研究室學姐那邊幫忙牽線聯絡的金門喪葬委員會的董事長(還有在8度的天氣被我抓去沙美當導航的劉拉皮),在訪談的過程中給了相當豐富的資料,讓我以後被質疑的時候有底氣依據可以罵回去。

還有原本想順著老師們的建議規劃一條路徑>>當作是體驗情緒變化的步道/動線,結果被老黃點醒這種作法其實算是一種創作者的自我膨脹,好的(抑或是成熟的)敷地或建築應是從各個入口都能順利且自由的到達各個目的地,特別去要求、強制使用者照著我的理想去探索是相當自私且古怪的想法。


寒假都在混

回台灣前基地模還是沒封邊沒上名條,每次不想做設計就跑去做基地模,因此算蠻順利地做完了,雖然回去後要把金山公墓的部分填回去:)

最後在心裡掙扎(並沒有),覺得還是放過自己把基地範圍縮小>>從原本讓人崩潰的10公頃減少到6公頃,不知道當初第一次評圖被質疑圖會畫不完的自己在有信心個毛(還覺得被小看了:))事實證明老師很有遠見,所以為了避免最後死得很難看就還是果斷割地。(還在想基地面積縮小後是不是應該再生一顆基地模)

年前主要在調整敷地>>但也只有量體分布,因為基地範圍的變動,敷地的重整也是勢必要修改,所以都每天飄個幾筆跟快樂耍廢,偶爾良心發現開始畫細節平剖面,但常常想法很亂卡住就又跑去摸魚了。現在檢視覺得自己的空間好像只有理性在(甚至也不夠成熟),看不到一絲個人情緒,看了一些前輩的版面跟作品後,才想到可以先訂下期待達成空間特性,再慢慢思考如何透過各種建築元素去組合出空間,所以這方面仍在改進。


至於被提醒的畢業設計執行心得&建議還是留給下一篇吧(眼神飄移

我好爛也好懶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