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3/03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三二三:「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燥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3、人參2、生薑5片、大棗12枚

注意:漢制劑量八兩等於現今的六錢,一錢等於3.75公克。上方方劑內容的劑量單位為「錢」。

「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燥欲死者」,剛剛上三個條辨講的是少陰病下利的情況,現在講少陰病吐的情況,少陰證會進展到吐的階段,代表快要進入厥陰的階段了,此時肝臟的元陽會出來對抗病邪,這是人體最後的免疫系統要作最後的抵抗之前,在要出來還沒出來的階段。少陰證血虛,肝藏血,肝裡面的蓄血量不夠時,肝臟就會脹滿腫大,這種脹滿腫大是因為肝臟陰虛而引起功能的變緩變差,中醫稱之為「肝寒」,使得肝臟腫大起來頂到胃,胃受壓迫就吐出來。少陰證一開始是「欲吐不吐」,陽不足而吐不出來,越拖越久快要進入厥陰證時,「吐利」,會開始出現嘔吐下利(倪師認為是「吐劇」,因為此時出現嘔吐是最主要的症狀,急需解決吐的問題,不然胃陰會傷到),是肝腫大頂到胃,這是「肝寒」,肝臟的功能變緩而腫大的現象。「手足厥冷」,因為腸胃虛寒掉了,心陽弱胃氣不足,手腳會冰冷,「煩燥欲死者」,躁者,陰躁;煩者,陽煩也,虛熱上浮,陽在上,陰在下,陰陽相隔,所以不用四逆理中來溫裡,因為乾薑、附子是很熱的藥,一下去陽無法下行,反而會上焦更熱而增加嘔吐,「吳茱萸湯主之」,肝家濕熱造成身黃的時候用「茵陳蒿湯」;肝家虛寒造成的噁心嘔吐症狀用「吳茱萸湯」,吳茱萸湯是止吐的聖藥,吳茱萸湯不但能夠補肝陰,還能夠去胃家寒症,因為吳茱萸湯藥性屬熱性,強烈的偏頭痛,從後背肩胛頸項到太陽穴的痛,也可以用「吳茱萸湯」,加上健側下針「合谷穴」、「太陽透率谷」都可以快速緩解。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鮪魚肚的中醫經方世界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