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特殊清掃現場的生死思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去年媽媽驟然離開。在書友們的推薦下,我開始閱讀各種談死亡、悲傷的相關書籍,有像《繼續前行,悲傷就不會是盡頭》這樣的實用書,也有像《廚房》這樣的小說。這本《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則是由一位日本特殊清掃隊員所寫的散文集,用另一個路數,帶我瞧見生死的另一種面貌。

作者筆名就叫「特掃隊長」,相當直接(笑)。從一九九二年入行後,他就一直負責遺體處理、淨身納棺或遺物處理等業務。這本書是由他的部落格文章集結而成,透過他清掃職人的獨特視角,帶我們重新思考「生與死」這個主題。

【特殊清掃】

由於職業的特殊性,特掃隊長可說是看遍了各種死亡現場。例如,書中描述了一個往生者已經死亡一個月的公寓現場,光讀文字就讓人眉頭緊皺:

當時窗戶爬滿了無數的蒼蠅,下方則是黑壓壓一片的蒼蠅屍骸。房間中央有一團腐爛穢物,一半還留在被褥裡,一半則融化到地板外面。不用說是往生者遺留下來的痕跡化成了那攤液體。

還有人死在浴室,結果因為屍體腐爛嚴重,在清掃時居然發現許多牙齒散落在浴缸底部。而讓我印象最深的則是一名以車為家的死者。會住在車上,不難想像一定是人生遭遇什麼困難。最後,由於身體虛弱加上天氣酷熱,他竟然就在車內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特掃隊長到達時,後座到腳墊都已經被腐敗液體鋪滿,看了很不忍。

面對諸如此類的慘況,清理過程自然不會太體面。節段清理割腕自殺者房間的段落讓大家感受一下:

我蹲在地板上,默默地從角落刮除這些血痕。這是一項非常需要耐性的枯燥工作。人血乾掉的部分就像硬脆的麥芽糖,很容易剝除;半乾的部分則像一層厚厚的蠟,不是那麼容易刮掉。至於未乾的部分就像擦拭半溶的巧克力。

好在,書中不是只有這些慘烈地描述。像特掃隊長說,他一進門就會快速從房間各個角度勘查需要清掃的範圍與細節。畢竟要是不小心錯估就得賠本工作了。顯然作為職人,很多時候還是相當實際的。

而特掃隊長除了清理死亡現場,還有做接體員或禮儀師等業務。這些現場又是另一種風景。比如,他提到許多家屬會在遺體入殮時放進往生者生前愛吃的東西。但要是放入水果和飲料這類水分多的食物就不好了。這些食物不但會讓火化時燃燒不完全,有時甚至會弄髒遺骸。好在,台灣似乎沒有這樣的習慣,不會有這種困擾。諸如此類的分享可說稍稍沖淡了這本書沉重的調性。

特殊清掃的現場可說是千奇百怪

【留下的人】

雖然許多現場的描述相當吸眼球,但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部分並不是這些獵奇現場,而是特掃隊長遇到的「留下的人」的故事。

比如,書中提到一位父親硬是要求特掃隊長讓他一起清掃兒子的死亡現場。雖然特掃隊長推說這是他的工作,但這位父親卻堅持不肯讓步。「好歹我也是他的父親啊。」他說。最後凹不過,特掃隊長便與這位父親一起分工合作完成了這趟清掃。雖然覺得這位父親有點固執得過分,但好像又能夠理解這種心情。

還有一位委託人,除了想處理亡妻遺留的物品,還想順便安排好自己的身後事物。「我要拜託妳處理的遺物,也包括我的在內喔」他說。而他之所以會這樣做的理由,是不想死後造成兒孫的麻煩,所以想趁早處理好。很佩服這樣認真面對自己死亡的態度。

而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一個兒子委託清掃母親房間的案子。原本委託人表示所有需要的東西都帶走了,剩下的物品都可以處理掉。然而,特掃隊長在整理過程中意外發現一個放在最深處,很難拿出來的紙箱。因為外觀很老舊,特掃隊長原以為「這肯定要丟的東西」。但當他正要搬走時,卻發現上頭有個標籤,寫著往生者的兒子,也就是委託人的名字。因為感覺可能有點重要,便特別請委託人回來確認。

沒想到,盒子裡裝的竟是委託人小時候送給她母親的東西。有生日賀卡、母親節禮物,還有他畫的畫。委託人雖然嘴巴上說著「真是的,留下這些垃圾也沒用啊」,臉上卻露出靦腆的笑容。讀到這邊心整個暖了起來。媽走的突然,其實到現在我都沒勇氣整理她房間。或許有一天當我準備好了,可以試著翻翻看吧。說不定會有驚喜呢。

留下的人總是難熬

【凝視死亡】

除了各種清掃故事,特掃隊長在書中也藉由形形色色的事件,帶出對於死亡的一些反思。

書中提到,中世紀歐洲有句名言:「記得我們終將死去。」只要是人都終有一死,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即便是已經相對開明的現在,我們很多時候仍然很難提前認真地去思考死亡這件事。很認同特掃隊長說的:

我一直覺得思考死亡有助我們了解此生的意義,每個人都應該在活著的時候思考死亡的輕重。

不過特掃隊長也強調,這種態度並不一定只會帶來正面的力量。若只是表面地理解「人會死亡」這個事實,反而會讓人覺得生命虛無、難以掌握,進而以此為理由去逃避不想面對事物。他將這種狀況稱之為「死亡依賴症」。特掃隊長認為,要擺脫這症頭,便需要真誠地「面對」死亡:

唯有坦然面對死亡時,我們才能無所畏懼地活得精采燦爛、消除心中的黑暗,我再次體會到為了在面對死亡之際了解生命的可貴,我必須更努力、更認真地活著。

這讓我想到《與成功有約》中以終為始的概念。很多時候當你從死亡回推,便能跳脫煩亂的當下,從而更長遠地思考自己到底想追求的是什麼。唯有認真意識到人會死亡這件事,才能真正了解生命的可貴,進而更好地去享受活著的每個時刻。

面對死,才能勇於生

【後記】

去年陸續讀了《移工怎麼都在直播》、《做工的人》和《我的黑手父親》等職人書籍。對我來說,這本書又是一場不同領域的探看。特掃隊長的字樸實簡單,有省思但不會有說教感。這本書與其說是要提供解答,反而更像是特掃隊長透過自己的職業所聞不斷探問的過程記錄:

什麼是命?什麼是生?什麼是死?亟欲探索這些課題的本性不斷在搖撼著我的內心。我不斷自問自答,也不顧一切地將這些想法發表在部落格,並嘗試將部分內容付梓成書。

關於生死這道題,其實不會有一個一體適用標準答案。很認同特掃隊長說的:

人為什麼會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什麼而活?生命為何如此重要?我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死亡應該如此被忌諱害怕嗎?我其實沒有答案,因為這些未知正是我們一輩子的人生功課。

過去的我當然或多或少思考上述的這些大哉問,但多是點到為止。某種程度來說,媽媽的離開可說是強迫我更早去面對這個人生的重要課題吧。當然,現在的我還沒有很好的答案,但我相信探索的路已經展開!


raw-image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哀居和Podcast↓↓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姆斯的閱讀空間 Podcast

avatar-img
199會員
245內容數
分享讀書所感,期望藉由書寫梳理自己的思考,透過文字與他人產生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姆斯的閱讀空間 的其他內容
這本《瑪德蓮》是去年在承風書店閒晃時遇到的散文集。封面上有一隻墨黑的馬來貘,配上朱紅的底色,十分搶眼,加上久聞楊佳嫻大名,便馬上衝動購買。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羅傑.克勞力地中海史詩三部曲的第二部。其實書名已經劇透了。沒錯,這本書講的就是東羅馬帝國被鄂圖曼帝國攻陷的故事。之前介紹過首部曲《海洋帝國》,但與那時完全不知道哪方會獲勝不同,本書談的東羅馬滅亡實在太有名,我歷史再差都知道。1453 也是我少數沒還給學校的年份(笑)。
如題,今天就是要來跟大家分享我第二次參加台北國際書展小小心得。去年第一次參加時,看到非常多愛書人聚集,非常非常地感動。逛完馬上就許下 2024 一定要繼續參加的願望。必須說,這次二刷又有許多不一樣的感受,以下就來好好分享一波。
《工作排毒》的作者是逗點這間「一人出版社」的社長陳夏民。因為熱愛書籍而獻身出版的他,曾經滿懷熱血地為夢想奮鬥,結果卻燃燒過度,搞到身心瀕臨炸裂。痛定思痛後,他揪出了過去工作中的「毒」,以防自己重蹈覆轍。而這本書就是他的排毒精華。
這本《如果尼采是獨角鯨》光書名就很吸睛。尼采雖是偉大的哲學家,但晚年深陷憂鬱,最後發瘋,進了精神病院,人生可說是悲劇收尾。這本書的作者賈斯汀.葛雷格因此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尼采是隻不那麼會「思考」,「智識」沒那麼高的獨角鯨,他(或該說牠)的人生會不會過得更舒心、愜意呢?
去年媽媽驟然離世,整個人彷彿陷入了五里迷霧,一片茫茫。那時在IG限動上問說有沒有推薦親人去世適合看的書。其中,書友畫說有一天推薦了吉本芭娜娜的這本《廚房》給我。讀完覺得真的很適合那個狀態下的我,非常喜歡。
這本《瑪德蓮》是去年在承風書店閒晃時遇到的散文集。封面上有一隻墨黑的馬來貘,配上朱紅的底色,十分搶眼,加上久聞楊佳嫻大名,便馬上衝動購買。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羅傑.克勞力地中海史詩三部曲的第二部。其實書名已經劇透了。沒錯,這本書講的就是東羅馬帝國被鄂圖曼帝國攻陷的故事。之前介紹過首部曲《海洋帝國》,但與那時完全不知道哪方會獲勝不同,本書談的東羅馬滅亡實在太有名,我歷史再差都知道。1453 也是我少數沒還給學校的年份(笑)。
如題,今天就是要來跟大家分享我第二次參加台北國際書展小小心得。去年第一次參加時,看到非常多愛書人聚集,非常非常地感動。逛完馬上就許下 2024 一定要繼續參加的願望。必須說,這次二刷又有許多不一樣的感受,以下就來好好分享一波。
《工作排毒》的作者是逗點這間「一人出版社」的社長陳夏民。因為熱愛書籍而獻身出版的他,曾經滿懷熱血地為夢想奮鬥,結果卻燃燒過度,搞到身心瀕臨炸裂。痛定思痛後,他揪出了過去工作中的「毒」,以防自己重蹈覆轍。而這本書就是他的排毒精華。
這本《如果尼采是獨角鯨》光書名就很吸睛。尼采雖是偉大的哲學家,但晚年深陷憂鬱,最後發瘋,進了精神病院,人生可說是悲劇收尾。這本書的作者賈斯汀.葛雷格因此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尼采是隻不那麼會「思考」,「智識」沒那麼高的獨角鯨,他(或該說牠)的人生會不會過得更舒心、愜意呢?
去年媽媽驟然離世,整個人彷彿陷入了五里迷霧,一片茫茫。那時在IG限動上問說有沒有推薦親人去世適合看的書。其中,書友畫說有一天推薦了吉本芭娜娜的這本《廚房》給我。讀完覺得真的很適合那個狀態下的我,非常喜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生命其實每天都在訓練我們面對死亡,如果我們可以意識到自己就活在中陰之中,無時無刻不在無常當中,我們就有機會學會面對實相,但這得訓練,每天的練習,慢慢增長..終究我們就是得面對生死,如何優雅的在生死之中穿梭,才是生命真正的課題。
Thumbnail
《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 一位清掃死亡現場者20年的生死思索 特殊清掃:死体と向き合った男の20年の記録》 ✍️作者:特掃隊長 譯者: 莊雅琇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2/12/06 📝閱讀記錄: 這本書是作者部落格文章整理而成,如此艱難的工作
Thumbnail
坊間有淺顯易懂談死亡的書好像沒這麼多(還是有但我沒發現?歡迎推薦 我從年初開始經歷了家人的離世 雖然祂的身體已經不好了好一陣子,但要面對離開的那刻真的不太簡單 回想著以前的點點滴滴,都覺得祂的離世不太真實 從那之後,我一直想找書,讓我的小孩慢慢也能懂的這些很難被提起的話題 突然
Thumbnail
《比句點更悲傷》作者從事殯儀館接體員的經驗,分享與死亡和家人有關的深刻故事。他思考活著的人該如何珍惜生命,以及反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故事涉及震撼人心的家庭糾結、自殺背後的故事、血緣關係的重要性等,教人深思。
一個清掃死亡現場者20年的生死思索 特掃隊長著 莊雅琇譯 2016 時報文化 ❍ ❍ ❍ ❍ ❍❍ ❍ ❍ ❍ ❍❍ ❍ 前言  與死奮戰的人 我一直找尋人生的答案,每當我在慘不忍睹的現場中努力揮汗、奮戰時,就會看到我正在跟「自己」這個難纏的對手博鬥,但也因為這股意念,才
這是一個關於死亡和活著的故事 關於我自己的一個,有些奇妙又荒謬的故事
Thumbnail
現在我才真正體會到,在一生中對別人所造成的傷害。在我失去生命,躺在擔架上時,我也重新體驗了生命中的每一個片段,包括我的情感、態度和動機
Thumbnail
「死亡」看似離我們很遙遠,但它來臨時總是令人措手不及 ,與生命告別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也是必修的課題。
Thumbnail
因為最近密集的遭遇身邊親友生病或離世,面對變老、照護、送別,心中有很多的情緒和疑惑。剛好讀到這本書,覺得有些提醒,筆記一下。 本書總結了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訪談中的深刻智慧,並提供了關於婚姻、工作、子女教養、老化、面對疾病和喪親等議題的人生建議,以及對快樂工作和選擇生活態度的省思。
Thumbnail
生命其實每天都在訓練我們面對死亡,如果我們可以意識到自己就活在中陰之中,無時無刻不在無常當中,我們就有機會學會面對實相,但這得訓練,每天的練習,慢慢增長..終究我們就是得面對生死,如何優雅的在生死之中穿梭,才是生命真正的課題。
Thumbnail
《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 一位清掃死亡現場者20年的生死思索 特殊清掃:死体と向き合った男の20年の記録》 ✍️作者:特掃隊長 譯者: 莊雅琇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2/12/06 📝閱讀記錄: 這本書是作者部落格文章整理而成,如此艱難的工作
Thumbnail
坊間有淺顯易懂談死亡的書好像沒這麼多(還是有但我沒發現?歡迎推薦 我從年初開始經歷了家人的離世 雖然祂的身體已經不好了好一陣子,但要面對離開的那刻真的不太簡單 回想著以前的點點滴滴,都覺得祂的離世不太真實 從那之後,我一直想找書,讓我的小孩慢慢也能懂的這些很難被提起的話題 突然
Thumbnail
《比句點更悲傷》作者從事殯儀館接體員的經驗,分享與死亡和家人有關的深刻故事。他思考活著的人該如何珍惜生命,以及反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故事涉及震撼人心的家庭糾結、自殺背後的故事、血緣關係的重要性等,教人深思。
一個清掃死亡現場者20年的生死思索 特掃隊長著 莊雅琇譯 2016 時報文化 ❍ ❍ ❍ ❍ ❍❍ ❍ ❍ ❍ ❍❍ ❍ 前言  與死奮戰的人 我一直找尋人生的答案,每當我在慘不忍睹的現場中努力揮汗、奮戰時,就會看到我正在跟「自己」這個難纏的對手博鬥,但也因為這股意念,才
這是一個關於死亡和活著的故事 關於我自己的一個,有些奇妙又荒謬的故事
Thumbnail
現在我才真正體會到,在一生中對別人所造成的傷害。在我失去生命,躺在擔架上時,我也重新體驗了生命中的每一個片段,包括我的情感、態度和動機
Thumbnail
「死亡」看似離我們很遙遠,但它來臨時總是令人措手不及 ,與生命告別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也是必修的課題。
Thumbnail
因為最近密集的遭遇身邊親友生病或離世,面對變老、照護、送別,心中有很多的情緒和疑惑。剛好讀到這本書,覺得有些提醒,筆記一下。 本書總結了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訪談中的深刻智慧,並提供了關於婚姻、工作、子女教養、老化、面對疾病和喪親等議題的人生建議,以及對快樂工作和選擇生活態度的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