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女的故事》:女性噩夢的反烏托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raw-image

會對這本反烏托邦經典開始產生興趣,是因為看到作者瑪格莉特.愛特伍居然與全美最大出版集團「企鵝蘭登書屋」合作,搞出了《使女的故事》的「不可燒毀版」(Unburnable edition)。想說到底寫了什麼內容,需要這樣搞!?

拜讀完後,終於知道她為什麼要這樣大費周章地搞出「鐵之書」,也了到為什麼此書會與《1984》和《美麗新世界》並列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未來小說。以下盡量不雷地來跟大家聊聊這本書。

【特別的反烏托邦】

作為反烏托邦小說,此書的許多設定相當典型:有極端的威權政體(基列共和國)、有被囚禁於不自由世界的主角(奧芙弗雷德)、有在底下暗暗運作的反叛組織。 但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的反烏托邦世界特別著重在「宗教」與「性」這塊。

整個基列共和國建立在極端「基督教派」與「父權」體系之上。這裡階級分明,由領導階層的「大主教」們掌控國家政權。女性的地位遭到嚴重壓制,不僅無法擁有財產,也無法自主工作。她們被明確分類,如使女、女僕和嬤嬤等,負責職責僅限於生育、家務與管理使女等,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主角奧芙弗雷德便是「使女」的一員。此職位只為了「生育」而存在,負責與大主教交合,以繁衍「上層」的子嗣。她們的原名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以「of + 大主教的姓」的稱呼,明確將她們定義為大主教的附屬品(例如,主角奧芙弗雷德 Offred,即為of+fred,意為「弗雷德的」)。使女們平日需穿著全紅服裝(象徵性與生育)並佩戴包覆臉部的白色雙翼頭巾,身上甚至還烙有「牲口」號碼,活脫脫就像隻母豬。

在如此生猛的設定下,書中的許多描寫都讓我極度不舒服。覺得其中最為駭人的莫過於使女與大主教交媾的段落,看得真的不寒而慄。作為生育機器,使女必須大主教的夫人一同完成這個神聖的「受精儀式」,形成超級詭異的三人行:

在我上方靠床頭處,賽麗娜已經躺好就緒。她倆腿張開,我躺在中間,頭放在她肚子上,她的恥骨正好頂在我頭顱底部,大腿分置在我左右兩邊。······我的紅裙子捲在腰部,只到腰部。下面大主教正動著。我不說做愛,因為那不是他正在做的。

為了確保受精儀式「有效」,使女們每個月都要接受身體檢查。如同麗迪亞嬤嬤說的:「你們得成為一個有用的容器。」要是一直無法生出孩子,就會被送去隔離營;只有生下孩子才能獲得保障。如奧芙弗雷德說的,她就是「國有資源」,要是沒用,那會被扔了。

此外,在基列共和國中,不僅女性受到壓迫,男性同樣也是受害者。除大主教等高層外,大多數男性均受到嚴格的壓迫與控制,尤其在性方面:不准接觸色情物品、不准手淫、不准搞同性戀。

而在這個重視生育的國度,墮胎自然被視為罪大惡極。許多過往曾幫助女人扼殺人類胚胎的「惡人」(其實就是醫生)會被揪出來處死,並掛於圍牆的吊勾上示眾。

【反基督?】

從前面的介紹,不難看出,本書的許多內容都是衝著基督教來的。

事實上,書中大量引用了《聖經》的內容。不僅許多人名出自《聖經》,更直接引用了大量原文。例如,開頭的引語就毫無遮掩地道出「使女」的由來:

拉結說,有我的使女拉比在這裡,你可以與她同房,使她生子在我膝下,我便靠她也得孩子。-《聖經.創世紀》第三十章一——三節

沒錯,使女替夫人與大主教交媾以生育的設定,正是取材自《聖經》中,不能生子的拉結讓使女與其夫雅各同房而得子的故事。大主教在房內朗讀聖經時,又再次提到這個故事,看得莫名毛:

利亞說,上帝給了我後代,因為我把使女給了我丈夫。

關於讚揚生育的經文還沒完。在大主教主持的皈依儀式上,同樣再度傳達著這種價值觀:

然而女人若長存信心、愛心又聖潔自守,就必須在生產上得救。
-《聖經.提摩太前書》

就連使女被迫穿著的沉重雙翼頭巾與面紗,其典故也是出自《聖經》:

如果女人不加遮蓋,就讓她剃光頭髮,倘若女人覺得光頭羞恥,就必須加以遮蓋。
-《聖經.哥多林書》

故事中的獨裁政權——基列共和國的命名,也充滿著濃厚的基督色彩,因為「基列」原指以色列英雄基甸與米甸人交戰之地,也是以色列先知以利亞的故鄉。

簡單說,這本書甚至不是暗示,而是明示到不行地把基督教拿出來鞭。愛特伍甚至曾說過:

切記,在這本書中我所用的細節都是曾經在歷史上發生過的。換句話說,它不是科幻小說。

怪不得這本書會成為某些人眼中的「禁書」。如此一來,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愛特伍要搞出無法催毀的鐵之書版本了。

【進行式體】

《使女的故事》還有另一個特色,我覺得或許可稱之為「進行式體」。相較於許多反烏托邦小說中,主角一開始就已身處失去自由的國度,必須經歷一個「覺醒」的過程(如《華氏451度》),本書描繪的卻是一個剛剛踏入極權體系的世界。書中的許多人都曾享有過自由的時光,因此,主角奧芙弗雷德一開始就有很強的反抗性,因為她知道什麼才是「正常」的。

書中不時就會帶到過去那還未崩壞的世界。例如,奧芙弗雷德有過愛人,也有過小孩。書中她曾幽幽地說:

報紙與咖啡,星期日的早晨。女兒降生之前。那時還有報紙。我們習慣在床上看報。

而一切都是毀壞都是緩緩發生的,溫水煮青蛙一般。等意識到真的很不對時,早已難以逃脫。如書中說的:

一切都不是瞬間改變的:就像躺在逐漸加熱的浴缸哩,你就是被煮死了也不會察覺。

先是總統被槍殺,接著軍隊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再接著憲法就被凍結,在之後女性就失去了財產,再失去工作……而後,主角奧芙弗雷德被抓進使女培育所,由嬤嬤們灌輸如「覺得養育孩子無意義的是下賤的女人」或「在大街上坦肩露背的女人簡直讓自己丟盡了醜」等洗腦話語。

其中,最讓我心碎的段落莫過於莫伊拉對精神崩潰的珍妮大喊:「回到這裡來!你不能待在那裡,你不再屬於那裡了。一切都以一去不返。」心頭真的狠狠一緊。

在如此嚴密的控制下,許多人也只能麻木地習慣。如同麗迪亞嬤嬤說的:

所謂正常,就是習慣成自然的東西。眼下對你們來說,這一切可能顯得有些不太正常,但過一段時間,你們就會習以為常了。

習慣之後便是遺忘。書中描述包辦婚姻的段落,讓我頭皮又麻了起來:

她有多大年齡,還記得過去的事嗎?還記得身穿牛仔褲和運動鞋,打壘球,騎單車,讀自己愛讀的書的情景嗎?雖然其中的一些尚不到十四歲——如今的策略是讓她們盡早結婚生子,機不可失,只爭朝夕——但她們一定還記得。小她們三歲四歲五歲的也還能記得,不過再小的就不會有印象了。她們將永遠身著白色,在女孩堆裡長大,永遠保持沉靜。

當你不知道什麼是正常時,就會覺得現在這樣是「正常」了。

【後記】

讀完此書,我再次對文字的力量感到讚嘆。明明寫的是這樣看似離譜、抽離的奇異社會,卻又莫名真實到有點毛。想到 2022 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才剛推翻了〈羅訴韋德案〉。如同陳小慰在導讀中所言:

書中的未來離我們多遠?

要是對日常的各種微小毀壞繼續麻木無視,有天可能真的會成為那隻被煮熟的青蛙吧。

話說瑪格莉特.愛特伍後來又寫了《證詞》作為續集。聽說說劇情沒有連續,只是沿用同個世界觀(怕被雷,我沒有細查),之後再找來看吧!


raw-image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哀居和Podcast↓↓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姆斯的閱讀空間 Podcas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麋鹿林-avatar-img
2025/03/10
我追了這部戲劇,出於好奇,的確是反基督教,不過個人認為是斷章取義的反。故事驚世駭俗,有娛樂價值,扮演女主的女演員演技很好,但無法說服我是她的外形,劇情到後面也有些拖,太多反轉讓我審美疲勞。
MaxJames-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10
麋鹿林 本來看完書也有想說是不是要追個劇。不過我看後面幾季評價越來越差... 想說還是先緩緩。感覺美劇就是很容易一直拍到爛掉🤣
布克臨-avatar-img
2025/03/10
我只看了《證詞》沒有看《使女的故事》,聽你講,很有趣!
MaxJames-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10
布克臨 咦,直接看《證詞》嗎?看來劇情真的沒有連續🤣
avatar-img
姆斯的閱讀空間
204會員
266內容數
分享讀書所感,期望藉由書寫梳理自己的思考,透過文字與他人產生交流。
姆斯的閱讀空間的其他內容
2025/04/06
這次又要來介紹東野圭吾的作品。與上次的《十一字殺人》一樣,這本《學生街殺人》也是他非常早期的作品,與《放學後》、《畢業》並稱為「學生三部曲」。這次閱讀的是皇冠新出的「追憶時光版」,封面非常有味道。
Thumbnail
2025/04/06
這次又要來介紹東野圭吾的作品。與上次的《十一字殺人》一樣,這本《學生街殺人》也是他非常早期的作品,與《放學後》、《畢業》並稱為「學生三部曲」。這次閱讀的是皇冠新出的「追憶時光版」,封面非常有味道。
Thumbnail
2025/02/09
這本《偽魚販指南》於 2022 年出版時,可說是現象級書籍,討論度相當高。當時沒能躬逢其盛,拖了好些日子才買來拜讀。看完覺得果然厲害,難怪當時會那麼夯。(話說我買的居然是第十五刷了……)
Thumbnail
2025/02/09
這本《偽魚販指南》於 2022 年出版時,可說是現象級書籍,討論度相當高。當時沒能躬逢其盛,拖了好些日子才買來拜讀。看完覺得果然厲害,難怪當時會那麼夯。(話說我買的居然是第十五刷了……)
Thumbnail
2025/01/26
這本《真人真事改編部》是角川主辦的「2023 KadoKado百萬小說創作大賞」最大賞得獎作品。
Thumbnail
2025/01/26
這本《真人真事改編部》是角川主辦的「2023 KadoKado百萬小說創作大賞」最大賞得獎作品。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若將《內在革命》視為女權運動的宣傳品,便小看了此書和它的作者葛羅莉亞.史坦能。這本書並不只是一位女性的成長與自覺,而是一個人的成長與自覺,只不過主角剛好是女權動領袖而已。 依據史坦能自訴的過往,她是個非常活耀的女權運動領導人物,想必擁有相當大的媒體影響力,但,她卻在暫卸第一線工作之餘,重新檢證自
Thumbnail
若將《內在革命》視為女權運動的宣傳品,便小看了此書和它的作者葛羅莉亞.史坦能。這本書並不只是一位女性的成長與自覺,而是一個人的成長與自覺,只不過主角剛好是女權動領袖而已。 依據史坦能自訴的過往,她是個非常活耀的女權運動領導人物,想必擁有相當大的媒體影響力,但,她卻在暫卸第一線工作之餘,重新檢證自
Thumbnail
故事的主角是在英國出版社裝訂廠工作的女工佩姬,戰爭開打以後,許多男人都被徵召上戰場,由於人手短缺,過去由男性負責的工作,開始有女人加入,戰爭打破了過去的既有制序,佩姬的人生也開始有了變化。
Thumbnail
故事的主角是在英國出版社裝訂廠工作的女工佩姬,戰爭開打以後,許多男人都被徵召上戰場,由於人手短缺,過去由男性負責的工作,開始有女人加入,戰爭打破了過去的既有制序,佩姬的人生也開始有了變化。
Thumbnail
《她說》打造了一個極其私人的自我對話空間,17歲的她和37歲的她,以書本作為媒介,走入彼此的內心。彷彿是現代版本的《一千零一夜》,女人娓娓道來的每個故事,都是每個創作者筆下的烏托邦,這裡裝滿女孩對未來的嚮往,也藏有女人對過去的釋懷。在這個維度裡,沒有其他人、也沒有過多的情緒,只剩下書本及耐人尋味
Thumbnail
《她說》打造了一個極其私人的自我對話空間,17歲的她和37歲的她,以書本作為媒介,走入彼此的內心。彷彿是現代版本的《一千零一夜》,女人娓娓道來的每個故事,都是每個創作者筆下的烏托邦,這裡裝滿女孩對未來的嚮往,也藏有女人對過去的釋懷。在這個維度裡,沒有其他人、也沒有過多的情緒,只剩下書本及耐人尋味
Thumbnail
若非這本書,這個距離此刻已太遙遠的案件,是不可能出現在自身的生命裡,看著慕情在書裡的叩問與質疑,自己更加珍惜書中每個對話,故事是很珍貴的。
Thumbnail
若非這本書,這個距離此刻已太遙遠的案件,是不可能出現在自身的生命裡,看著慕情在書裡的叩問與質疑,自己更加珍惜書中每個對話,故事是很珍貴的。
Thumbnail
重看《與死者協商》。和新朋友聊到時,她說:「最近好像很多人都在重看這本。」跟上流行了!
Thumbnail
重看《與死者協商》。和新朋友聊到時,她說:「最近好像很多人都在重看這本。」跟上流行了!
Thumbnail
小說《化學課》帶領讀者回到1950、60年代的女性處境,女主角的故事充滿了直接、犀利和勇敢,劇情趣味又不禁使人淚流。黃麗群的講座更進一步向讀者分享廣泛閱讀的重要性。
Thumbnail
小說《化學課》帶領讀者回到1950、60年代的女性處境,女主角的故事充滿了直接、犀利和勇敢,劇情趣味又不禁使人淚流。黃麗群的講座更進一步向讀者分享廣泛閱讀的重要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