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上一篇文章,重點不會是得到了什麼,而是去思考獲得後能給予什麼?給予的幸福要比得到要多得多。為何要捨去眼前能獲得的享受?因為前方有目標要達成,少了這些獲得,就可以把這些零錢拿去幫助多一個人,那也是好的,而且也不會讓自己挨餓受凍。有了這樣的目標,就會更有意識的使用支配金錢而不是想著少買了,很痛苦,這道理就跟在減重時要維持少吃的習慣是一樣的,就算那是很健康的食物也是一樣。因為有需要,所以就可以囤積很多嗎?例如:
喜歡喝咖啡, 所以寄杯幾十杯也可以,反正便宜啊!
有便當買一送一的優惠,就要去參與,便宜又划算啊!
但仔細想想,兩罐無糖茶就算打八折後不到五十元,但還是花出去這些錢,而減少了自己的資產。不能說著些錢就不是錢。囤積過多的食物,只會把資金暫時綁住。買茶來喝固然健康又解渴,但還是要把金錢分一部分交出去,實際上就減少了。既然是以百萬被動收入作為想要達到的目標,就算以這樣的角度出發,還是無須囤積太多日常用品,這也是對於費用支出的一種堅持。本來想要買的特價品,發現這個月的預算用完了,那就不買,也不會感到可惜。因為沒買也不會怎樣,心情也可以保持平和。因為自己把可控制的部分給擋下來了,就當作這一份特價品不存在,沒看到;也可以認作沒有需要,所以當然不買。
就像已經吃飽的人,不會再去看餐廳有什麼打折的主食可以吃,因為沒那個需求。這樣去想,就可以把錢省下來,停止再支出。雖然跟減重一樣,也有可能爆掉,還是買下去。但在爆掉之前,都還是有用的。因為自己是百萬被動收入的身分,所以這些沒必要的支出,可以作為投資的資金,作為銀彈備用著。其實要去習慣這樣忽然將購物車關掉的感覺,像月光原本有看好想買的衣服,並且經過再三確認思考後,發現有三件是值得買入的,所以放入購物車,準備選擇某一天來結帳。但就是發現自己本月的預算已經用光了,根本就沒有閒錢來購買這些衣服,於是就只能把購物車關掉。
以逛實體店的情境來說,那種本來以為終於挑好可以拿去櫃台結帳,但卻發現沒錢而硬生生的把這些衣服拿回去放。心情是會有落差感的,就會想著:難道自己給自己一些衣服都不行嗎?這樣是不是太嚴格了?但事後仔細想想,又不是真的沒半件衣服穿了,這些衣服買來也只是備著,慢慢加入新的實穿行列。如果不買,舊衣服還是可以繼續穿的。
換言之,這種忽然刪減預算的作法,反而對自己而言是好的,避免支出再擴大。尤其是在發現已經透支,剩餘存款不夠支付債務的困境下,就該毅然決然的從那時開始捨去即將要支出的開銷,至少是自己可控的部分可以立即刪減掉。再來就是去仔細盤點自己的消費習慣,例如請朋友吃每人千元的大餐,四個人共花4400元,雖說請朋友支出了3300元,但難道自己就沒吃到嗎?自己那一份自然也是要算在內的,有部分還是花在自己身上。如果一開始決定不要吃這種價位的,那支出也會跟著減少。